上下五千年,尽饮千般味——漫谈中国的酒文化
上下五千年,尽饮千般味——漫谈中国的酒文化它有有水的外形,火的性格。
它贯穿于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
从帝王到百姓;从沙场到文坛;从离乱流散到歌舞升平;从古老华夏到现代生活,它是众多事件的桥梁,也是纷繁情绪的载体。
它体现民情,它折射民俗,它穿行于文化的长河,也时时影响着经济。
它就是——酒。
在中国人的习惯中,“酒”通常指的是白酒。中国是白酒的消费大国,几年前的统计数字是每年要消费掉523万吨,这意味着可以灌满两个西湖。
酒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中国的酒文化也是源远流长……文明之始:探寻酒的起源
我国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据考古学家证明,在近现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中,已有了专用的酒器。后经过夏、商两代,饮酒的器具也越来越多。在出土的商殷文物中,青铜酒器占相当大的比重,说明当时饮酒的风气已很盛行。文字记载中,关于酒的起源的记载虽然不多,但综合起来主要有四种。
上天造酒说:素有“诗仙”之称的李白,在《月下独酌•其二》一诗中有“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的诗句;东汉末年以“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自诩的孔融,在《与曹操论酒****》中有“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之说;经常喝得大醉,被誉为“鬼才”的诗人李贺,在《秦王饮酒》一诗中也有“龙头泻酒邀酒星”的诗句。此外如“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魂”,“酒泉不照九泉下”,“仰酒旗之景”,“拟酒旗于元象”,“囚酒星于天岳”等等,都经常有“酒星”或“酒旗”这样的词句。窦苹所撰《酒谱》中,也有酒乃“酒星之作也”的话。
猿猴造酒说:唐人李肇所撰《国史补》一书,对人类如何捕捉聪明伶俐的猿猴,有一段极精采之记载。猿猴是十分机敏的动物,它们居于深山野林中,在岩石林木间跳跃攀缘,出没无常,很难活捉到它们。经过细致的观察,人们发现并掌握了猿猴的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嗜酒”。于是,人们在猿猴出没的地方,摆几缸香甜浓郁的美酒。猿猴闻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踌躇不前,接着便小心翼翼地用指蘸酒吮尝,时间一久,没有发现什么可疑之处,终于经受不住香甜美酒的诱惑,开怀畅饮起来,直到酩酊大醉,乖乖地被人捉住。这种捕捉猿猴的方法并非我国独有,东南亚一带的群众和非洲的土著民族捕捉猿猴或大猩猩,也都采用类似的方法。这说明猿猴是经常和酒联系在一起的。猿猴不仅嗜酒,而且还会“造酒”,这在我国的许多典籍中都有记载。清代文人李调元在他的著作中记叙道:“琼州(今海南岛)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以稻米杂百花所造,一石六辄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清代的另一种笔记小说中也说:“粤西平乐(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西江支流桂江中游)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娄石。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看来人们在广东和广西都曾发现过猿猴“造”的酒。无独有偶,早在明朝时期,这类的猿猴“造”酒的传说就有过记载。明代文人李日华在他的著述中,也有过类似的记载。
仪狄造酒说:史籍中有多处提到仪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记载,似乎仪狄乃制酒之始祖。那么,仪狄是什么时代的人呢?他是怎样发明酿酒的呢?《战国策》中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钦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据这段记载,情况大体是这样的:夏禹的女人,令仪狄去监造酿酒,仪狄经过一番努力,做出来的酒味道很好,于是奉献给夏禹品尝。夏禹喝了之后,觉得的确很美好。可是这位被后世人奉为“圣明之君”夏禹,不仅没有奖励造酒有功的仪狄,反而从此疏远了他,对他不仅不再信任和重用了,反而自己从此和美酒绝了缘。还说什么:后世一定会有因为饮酒无度而误国的君王。
杜康造酒说:史载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是说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剩饭在洞中发酵后,有芳香的气味传出。这就是酒的作法,并无什么奇异的办法。
上下五千年,尽饮千般味——漫谈中国的酒文化
酒字有故事,谁知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