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中晚年的行止
陆羽隐居苕溪的实际,不但隐而不隐,他居也未恒居。从《全唐诗》的有关资料来看,陆羽的中年和晚年,真正隐居苕溪的日子并不
长,他备历江南、越中各处名胜,数迁其址,还曾一度移居到江西、
湖南等地。唐诗中记及的,大致如下:
1.乌程(今浙江吴兴县)。唐诗中关于陆羽在乌程的记述最
多,这可能与他在这里隐居的时间较长有关。如颜真卿《谢陆处士杼
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皎然《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
三癸亭》、《喜义兴权明府自君山至集陆处士羽青塘别业》,颜真卿
和陆羽等人《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
联句》提及的杼山、妙喜寺、青塘、岘山和水堂都属于乌程。杼山,
在县西南30里,颜真卿称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八。“其山胜
绝,游者忘归,亦名稽留山”①。妙喜寺,梁武帝时原建乌程金斗
山,贞观六年(632)移至杼山。青塘,乾露湖州府志》误作归安
所属,乾露乌程县志》正之称在青塘门外,仍“属乌程”②。岘山,
在县南5里,崇祯《乌程县志》释:“岘者见也,山之首先曰岘,一
出定安门即见此山故名。”水堂,在定安门外“即古县尉厅”。此
外,在乌程或吴兴方志的“隐逸”及“寓贤”中,也都列有陆羽的事
迹。陆羽隐居乌程的情况,也完全能为方志资料所证实。
2.长城(即浙江长兴)。长城在历史上曾为吴兴或湖州所属,
唐朝著名的湖州紫笋茶,即产于此。唐诗中关于陆羽寓长城的线索,
有皎然、崔子向《泛长城东溪暝崇光寺寄处士陆羽》,及耿oe`和陆羽
《连句多暇赠陆三山人》“禁门闻曙漏,顾渚入晨烟”等诗句可证。
顾渚,其地在长城和江苏宜兴相界的长城一侧,康熙《长兴县志》载
:“顾渚山,在县治西北四十七里,高一百八十丈,围十二里。”③
此外,在康熙志《流寓列传》中,也有陆羽“往来顾渚山中”的记载
。
3.宜兴。宜兴和长兴山水相连,是唐朝和紫笋茶并名的常州阳
羡茶产地,过去有人就陆羽嗜茶而且隐居苕溪这点,推测陆羽可能到
过宜兴,惜无史料可证。唐朝侨寓宜兴的人物,查宜兴有关方志,我
们不仅找到了与陆羽情笃的皇甫冉曾置寓于此的记载;而且在《艺文
志》中,还直接找到了陆羽和皇甫曾乾露乌程县志·古迹》。
引自崇祯《乌程县志·山川》。
交往的诗文。如皇甫曾《送陆鸿渐山人采茶》一诗,过去不知作
于何处,嘉庆《宜兴县志》收作《送陆鸿渐南山采茶》①,表明此诗
为皇甫曾在宜兴之作。另外,宜兴方志也进一步提供了陆羽在宜兴设
过别业的线索。
4.丹阳。丹阳古名阿曲,又名云阳,在唐朝,可能因“云阳驿
”交通之便,有些官员曾流寓于此;这里出过很多名人,如丞相萧颖
士,即原籍丹阳。据隆庆《丹阳县志》记载,仅玄宗天宝(742-7
56)的10余年间,丹阳举进士的就有包佶、皇甫曾、刘太宗、刘
太贞、皇甫冉等多人。此外,与陆羽友善的权德舆,也家居过练湖。
因此,皎然《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诗,说明陆羽或因皇甫冉兄弟和
权德舆等人的关系,也曾一度侨居过这里。
5.茅山。江南茅山有二:一是句容和金坛之间道教发源地的茅
山;一为浙江长兴境内的茅山②。陆羽到茅山,有刘长卿《送陆羽之
茅山寄李延陵》所示。有人从刘长卿贬睦州只到过浙西这点,推定陆
羽所至的茅山,“可能只会是长兴茅山”,但从诗文“延陵衰草遍,
有路问茅山”之句来看,这里所指分明应是金坛、句容的茅山。因为
诗中所说的延陵,是丹阳的一个地名;极有可能,陆羽是从丹阳就近
走访这一道教圣地的。
6.栖霞山(位今南京郊区)。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
一诗,证明陆羽曾到过栖霞寺。但这里栖霞寺究指哪里?有人据《全
唐诗》顾况《题歙山栖霞寺》一例,认为歙山为安徽歙县之山,进而
提出陆羽到的是歙县栖霞寺,查阅有关方志,歙嘉庆《宣兴县志》,
卷十五。
县并无歙山和栖霞寺,只是在江宁或上元的方志中,才见提及。
据同治《上元江宁两县合志》载,唐高宗李治时,改摄山旧寺为栖霞
寺,因寺故,后来俗称摄山亦为栖霞山①。摄与歙音相近,笔者认为
顾况的“歙山栖霞寺”,可能系“摄山栖霞寺”之误。另《上元志》
中记及,栖霞寺中有品外泉,释文说:“品外者,为陆羽解嘲也。”
这也是陆羽到的是今南京栖霞寺的有力证明。
7.苏州。《全唐诗》陆羽诗句:“辟疆旧林间(间,《吴郡志
》作园),怪石纷相向”。辟疆园,是晋顾辟疆的园林,史称“池馆
林泉之胜,号吴中第一”②。陆羽此吟,当然是他游历辟疆园时所作
。此外,皎然《同李司直题武丘寺兼留诸公与陆羽之无锡》一诗,也
表明陆羽确实到过苏州。武丘也即虎丘,唐时避太祖讳,曾一度更虎
作武。陆羽游览苏州虎丘,这在《苏州府志》、《虎丘山志》中,也
都有所反映,如虎丘古迹“陆羽石井”,相传就是陆羽游虎丘的遗迹
。
8.无锡。皎然《同李司直题武丘寺兼留诸公与陆羽之无锡》一
诗,是陆羽到苏州、也是陆羽到过无锡的证明。从诗“还将陆居士,
晨发泛归航”之句来看,这次陆羽到无锡,是由苏州趁船回湖州途中
所作的停留。陆羽到过无锡的记述,其他一些文献中也有反映,如陆
羽曾撰写过《游慧山寺记》一篇③;万历《无锡县志》,还记述:“
天下第二泉,在慧山寺右,唐陆羽品为范成大:《吴郡志》,卷十四
。
同治《上元江宁两县合志·山考》。
天下第二泉,故名二泉;以羽故,又名陆子泉”①。有的志书说
后人为此特意在二泉附近建立陆公祠,祠中有陆羽象的碑刻等等。
9.越州(今浙江绍兴)。《全唐诗》载及陆羽到过越州的诗篇
有二:一是陆羽的《会稽东小山》;另一为皇甫冉《送陆鸿渐赴越》
。会稽素称山水之乡,陆羽和皇甫冉的诗,不仅提到了会稽的剡溪、
镜湖等胜景,而且皇甫冉的序文还明白地指出:陆羽是在探望他的病
以后,由他的寓地直接去越州访问“尚书郎鲍侯”的。由浙西或江南
去越州,不论水路、陆路,杭州是必经之地。《全唐诗》中虽无陆羽
到过杭州的记载,但由此不难肯定,陆羽既然到过越州,不会不顺便
游览杭州和沿途的其他名胜。
10.庐山。陆羽到庐山,由其《题康王谷泉》诗句可知。正德
《南康府志》中记载:陆羽“尝梦游庐山,后抵此,果如梦中所见,
欣然曰今非梦矣。”②当时庐山属星子县,所以在《南康府志》星子
县“井泉”中,还载有“招隐泉,旧名六(陆)羽泉,在石桥潭,陆
羽《茶经》品为天下第六泉”;“谷帘泉,去府西三十五里,其水如
帘,布岩而下三十余>},陆羽《茶经》品为天下第一泉”。
11.上饶。孟郊《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说:“惊彼武陵状
,移归此岩边;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说明陆羽的上饶新居,
构筑得还颇讲究。据《广信府志》记载,陆羽的山居,就筑万历《无
锡县志》卷二,山川。
在上饶城北的茶山。其凿石开出的泉水,后人称之为陆羽泉,“
以土色赤,又名胭脂井”;其所建小亭,名为“观泉亭”。陆羽寓居
上饶,和隐居浙西时一样,还周游了邻近一些地方,如他曾顺信江经
弋阳、余江等地一直到过鄱阳湖滨。《饶州府志》中,就载及陆羽寓
居余干冠山寺院,在冠山“凿石为灶,取水煮茶”。余干因而有陆羽
茶灶和陆羽煮泉亭等古迹。
12.抚州。戴叔伦《岁除日奉推士使牒追赴抚州辨对留别崔法
曹陆太祝处士上人同赋人字口号》、《抚州被推昭雪答陆太祝三首》
等诗,留下了陆羽到抚州的主要线索。戴叔伦,润州金坛人,嗣曹王
皋领湖南、江西、表佐幕府,后试守抚州刺史。
陆羽可能是戴叔伦领抚州时驻足抚州的。因戴叔伦和权德舆的关
系,陆羽寓江西时,还结识了当时江西任上的萧瑜、崔载华等一些官
吏名士。据《上饶县志》,陆羽在萧瑜领洪州(今南昌)时,还曾“
移至洪州玉芝观”住过。
13.长沙。如上所说,江西和湖南一度均属曹王皋所领。据考
,江西幕设在南昌,湖南幕即在长沙,从权德舆《送陆太祝赴湖南幕
》“此去佳句多,枫江接云梦”的诗句来看,陆羽在晚年,还由江西
远足湖南。
陆羽中晚年的行止,唐诗载及的实际只是陆羽到过的部分地点。
其中庐山、苏州、无锡等地,也不是陆羽隐居以后,而是在隐居以前
就曾周游过的;因这些地方陆羽都不是到过一次,所以归总一提。
陆羽中晚年的行止
要多读几遍的。陆羽中晚年的行止
下面引用由北京老壶在 2005/05/31 08:55pm 发表的内容:要多读几遍的。
:em07: 此文章多读无用,知道个梗概就可以了。呵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