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黄河砖茶
我最喜欢喝的茶其实不是你们喜欢的这些年,泡过很多茶楼,无论是精致的广东功夫茶馆还是上海滩洋气的带着欧洲气息的茶吧,都让我有一种憋屈的感觉。这种过分的细致和优雅,扑朔迷离的光线,男男女女窃窃私语的暧昧环境,让我别扭而且不舒服。我很快学会了在服装清丽的侍应生面前面无表情、泰然自若,但这个时候,我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赶快结束这样的会面,离开这个做作的地方,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气!这个时候,我最怀念的就是黄河的砖茶。
砖茶,其貌不扬的褐色或是青黑色的一坨,坚硬结实可以用来砸人,所以叫“砖”。砖茶是经人工用脚踩成椭圆形的茶块而成,不过,现在很少有人用这样的传统工艺制砖茶,几乎都改成了机器压制,但最正统的砖茶一定是用脚踩出来的。
砖茶出现的原因有点像当代的压缩饼干。古时候交通困难,黄河流域产茶很少,基本由南方运来,转运时间短则数月,长达数年,所以要考虑长期贮藏因素,由此便出现了蒸压茶,茶叶经过蒸压不仅能够缩小体积,还能长时间储藏。数百年间便发展出了茯砖茶、黑砖茶、花砖茶、湘尖茶、青砖茶、康砖茶、金尖茶、方包茶、六堡茶、圆茶、紧茶等许多品种。
这种结实厚重的茶饼子,如喜欢喝它的人一样,厚道朴素、滋味凝重。喝砖茶时需要掰下甚至是敲下一块,搓碎放入将沸的水中,大火煎煮后再以文火慢熬,待茶汁充分浸出变成深褐色后再加上盐巴、羊、奶或其它药材方可饮用。比如藏族的酥油茶,就是把砖茶倒入他们特有的木质长筒,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捣击,各种成分均匀融合后,就成为香气四溢的饮品。因为砖茶的茶叶比较粗老,又需要煎煮才能出味,所以味道很重,但常饮的人可以将它煮得苦而不涩,香而不冲,虽然喝起来不如绿茶的轻逸,红茶的鲜爽,花茶的清新,但却有一种令人踏实的真实感和温暖感,就象苦尽甘来的生活,就象朴实无华的黄河人。
曾经与砖茶联系最紧密的是两种人,一种是晋商,一种是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17世纪,砖茶在中国边境、中西亚和欧洲就已拥有了稳定而庞大的消费群体。精明的晋商从江汉流域由骡马驮运砖茶北上,过黄河后再改用骆驼穿越茫茫沙漠抵达边境,在边境的贸易中,砖茶得到了另外一外称号:边境茶。在当时,谁拥有大量砖茶,谁就是富翁,因为在逐水草而定居的游牧民族眼中,商人携带而来的砖茶远胜于钱财,在内蒙古,绿砖茶甚至能够代替货币流通。
所以,基于利益关系,晋商对砖茶的热衷合情合理,然而,少数民族对砖茶那种历久弥深的感情,却让喝惯了红、绿茶的人费解。就拿典型的藏民来说,即便是房屋再简陋,屋子里总有一样东西是不可缺的,那就是茶壶。藏家人总把茶壶擦的干干净净,无论家里有没有人在,炉火上终年熬着砖茶,这样,只要客人一到,便能喝上热乎乎的茶水,就算主人不在,也不会把客人渴着、冻着。如果主人在,便会在碗中加上酥油、曲拉子,甚至是炒面,然后倒上浓浓的茶水,无论你有着什么样的饮茶习惯,只要喝过它,便不会忘记这种和着茶的清香、奶的浓滑、粮的厚实的滋味,它即能充饥,又助消化,还消油腻,因此便有“可以三月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炉火上永远温暖的砖茶,透着藏民们憨直、本分又善良的天性。这一碗茶,便是他们的一颗心,而这颗心是始终不会冷的、淡的。
据我所知,还没有哪一种茶能像砖茶一般经得起在水火中长久的煎煮,也没有哪一种茶能像砖茶一样不畏夏暑冬寒,多年后依旧保持着最初的醇香;确实,与其它茶相比,砖茶显得粗糙憨大,但喝着它,就如品味着生活一般可亲,虽然生活常常是不圆满的,但却是真真实实的。所以,当我在黄土高原的某个树荫下向当地人讨一碗浓苦砖茶的时候,我会为他们的喜怒哀乐而嘻笑怒骂,却绝不会在长河落日圆的天幕下怀念那在纤尘不染的茶楼中的名目繁多的茶水,因为它们的分量不一样,他们的韵味截然不同。
做人,就要做个真人,喝茶,我喜欢砖茶!
[转帖]黄河砖茶
砖茶好啊,可是怎么是黄河的?[转帖]黄河砖茶
实在!朴实的味道!这种黄河茶砖第一次听说,谢谢介绍!别有味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