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保镖 发表于 2004-7-23 02:00

[转帖]中华古韵——陶埙

[这个贴子最后由月光保镖在 2004/07/23 02:02am 第 1 次编辑]

[转帖]中华古韵——陶埙

华夏古韵,源远流长。伴随着古老先民的繁衍生息,这片东方沃土孕育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编钟——距今已经有2400多年的历史;琴、瑟——早在《诗经》中就曾提到过。不过,最古老的乐器当属吹奏乐器,而埙,就是其中的一员。
埙是中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形状多种多样,大部分为平底、卵形。埙的材料以陶土为主,有时也能见到石制、骨制的。考古研究表明,早在6000到7000年前,埙就已经广泛存在于河姆渡文化及半坡文化等史前文化之中了。
  埙的发明来源众说纷纭,我们能见到的最古老的埙出土于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造型十分简单,只有一个吹孔。那么,它是怎么过渡到今天可以演奏乐曲,拥有20多个音的乐器的呢?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受生产力的制约,乐器的产生与发展也不例外。埙是原始先民们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它最早的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也就是古书记载中的“石流星”。由于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或洞,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掷向猎物时,空气流穿过石上的空腔,形成了哨音,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他们便吹奏带空腔或洞的石头模仿动物发出的声音,使它成为一种诱捕猎物的工具。后来,当古人“击瓮叩缶”之时,它便具备了乐器的功能,埙才正式宣告诞生。

埙的历史虽然久远,但它的发展演变却非常缓慢。从一孔到六孔经历了约三千年的时间,跨越新石器时代,直到殷商,它的造型才稳定下来,发音孔增多到五个,发音能力增强,表现力大大提高,已能演奏八度内的各个半音。后来,埙作为乐器进入宫廷乐队,根据古代音乐的雅乐、颂乐之分,被划分为雅埙、颂埙。汉代时,陶埙的形状再度发生变化,逐渐定形为下平上尖的卵形,并且出现了表现力更加丰富的七孔埙。
  这埙是我们中国古老的乐器之一,它分好多形状,大体上有——像这种就是椭圆形的,还有子母形的,还有鸭梨形的——有好多种,大体上类分两种,这一种在古代叫雅埙,这个叫颂埙。我手中这一种它发出的声音偏低,属于低音的;那么我这个小的呢,它发出的声音高,也就是属于高音乐器的。

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古人在长期的艺术感受与比较中,赋予了埙与埙的演奏一种神圣、典雅、神秘、高贵的精神气质。《乐书》中说:“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数也……”。古人将埙的声音形容为立秋之音,闻听埙乐,仿佛能够打通人与自然沟通的大门,似乎人们可以从心灵中伸出一双手,去抚摸秋天——秋天是金色的,是冷静的,是令人深思的。满地的落叶,总使人平添几分愁绪。转眼间,时光流逝,更有一种积累在历史之中,怎样也挥之不去的悲凄和感伤。这就是埙的声音,这就是立秋之音。

早在战国之初,埙就广泛应用于宫廷的祭祀活动中。我国古代把乐器分为:金、石、土、木、革、丝、竹、匏八音,埙的音色柔美敦厚,神秘绵长,在整个乐队中起到填充中音、和谐高低音的作用,是“土”字部乐器中的代表。几千年来,埙一直都为九五至尊的皇族所独享。由于埙的音孔少、音域窄,不能转调,音量小等原因,除了古代礼仪演出的宫廷庆典、祠宗庙、敬天地鬼神等演出,埙更多的是出现在宫廷房乐中,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室内乐。因此,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埙乐在公演中几绝于耳。直到解放后,诸多专家对古埙进行了大胆的改进,研制出了九孔陶埙。九孔陶埙以古制六孔埙为基础,扩展其肩部和内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八个:前六后二,加上吹孔、共为九孔。为便于运指演奏,其音孔按相似于笛子的音孔顺序排列。九孔陶埙扩展了埙的音域,增大了埙的音量,可以任意转调,由此,使这一沉睡了多年的古老乐器重新回到乐坛上。

羽一先生 发表于 2004-7-23 20:28

[转帖]中华古韵——陶埙

   老月怎么都整些墨点点上来呢?
   埙是古老乐器之一,其音色深沉婉转,听其演奏时有一种穿透时空的感觉袭上心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中华古韵——陶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