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9-8 22:51

京剧早期杰出人物及流派简介

程砚秋
程砚秋(1904-1958),原名承麟,满族。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农,后改艳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幼年家到中落,六岁投荣蝶仙门下,练武功,向荣春亮习武生。一年后向名武生教师丁永利学戏,后因扮相秀丽,改从陈桐云习花旦,后发现嗓音极佳,改学青衣,师从陈啸云。程砚秋童年基本功训练异常艰苦,他以惊人的毅力接受了这些训练,熬过了他惨痛的童年。十一岁登台演出,以其超凡的文武之功,唱、念、做、打崭露头角,行内外耳目一新。在北京丹桂茶园(原东安市场内),与芙蓉草、刘鸿升、孙菊仙等合作演出《桑园寄子》、《辕门斩子》、《朱砂痣》等戏。1917年他因嗓子倒仓,暂不演出,继续深造。他学习绘画、书法、舞拳练剑、观摩电影艺术,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美学情趣,为日后的艺术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1922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引起轰动,1923年再次到上海,使上海观众欣喜若狂,艺术也逐步趋于成熟。从1925年-1938年,程砚秋步入他风华正茂的黄金时期和"程派"艺术的成熟期,此时程砚秋已经集创作、演出、导演三者于一身,成为较具实力的艺术家。他同时受进步思想的影响,面对广大劳动人民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满腔义愤,编创了许多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如《文姬归汉》、《荒山泪》、《春闺梦》、《亡蜀鉴》等剧目。在反封建、反军阀内战、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等不同时期引起观众强烈共鸣,表达了广大群众反对战争、反对压迫、希望和平的强烈愿望。这一时期后他着力于悲剧的表演,继《青霜剑》、《窦娥冤》之后又有《碧玉簪》、《梅妃》及前面提到的一系列悲剧作品的上演,成功的塑造了一批悲剧人物形象,他从此也以擅演悲剧著称。当然,程砚秋也不是光全演悲剧,《锁麟囊》就是他另一类型的代表作。程砚秋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舞台表演唱腔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并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特点。他创作的角色,典雅娴静,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种清峻之美,后成为“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在表演上无论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剑术等方面也都有一系列的创造和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流派,全面展现在京剧艺术舞台上。 程砚秋注重借鉴兄弟姊妹艺术,融合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是众多艺术大师中较为突出的一位。他在大胆革新的前提下,于建国初期编演了他最后一出新戏《英台抗婚》,这出戏无论从唱腔、唱词、舞台表演及美术设计方面都对传统京剧艺术程式做了较大的突破及创新,得到了专家和广大观众的一致肯定。195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又为他拍摄了电影艺术片《荒山泪》,为保留更多的程腔和水袖,影片增加了很多新唱段(吴祖光改编),并摄下了他结合剧情创作的二百多种水袖表演形式。1957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请他和杨宝森合录了《武家坡》一剧。
晚年的程砚秋致力于教学和总结舞台艺术经验的工作。1949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1950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协理事会主席团委员,1953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由周恩来总理介绍加入中国***。程砚秋将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京剧艺术近百年来所达到的高峰之一,他不仅对京剧旦角同时也对整个京剧、戏曲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重大的影响。学习程派并较有成就的演员有:陈丽芳、章遏云、新艳秋、赵荣琛、侯玉兰、王吟秋、李世济、李蔷华等。 尚小云
尚小云(1899-1976),原名德泉,字绮霞。出生于河北省南宫县,后定居北京。汉军旗籍人,为清平南王后裔。祖父尚志铨曾任清远县令。父尚元照,在光绪年间充那王府总管。1905年其父病故,他与三弟尚富霞同投李春福门下学戏,工京剧老生,后入三乐班坐科。尚小云在三乐班先习武工,后因伴相俊美,嗓音畅朗而改从孙怡云学习青衣,他最初青衣开蒙老师是吴顺林。1912年春他在北京汾阳会馆和广德楼出台成为当时青衣行年轻的佼佼者。1914年孙菊仙主动提出与尚小云配戏四日,使他名声大噪,人人称道。
1916年尚小云搭入俞振庭组织的春合社,开始在班里崭露头角,他还与杨小楼、王瑶卿、王又宸、龚云甫、高庆奎、白牡丹同台献艺。此时他的演唱、表演、武功及舞台技巧达到了成熟的地步,在他的京剧艺术生涯中是一个关键时期。此后,他又向王瑶卿学戏深造(同时搭班演戏)。王派艺术的爽朗明快,洒脱大方,对尚小云感染极深,无论身段、动作、念白和神情,尚小云都竭尽全力的摹拟效仿,这时他感到了自己在学习青衣唱腔中恪守传统青衣“口紧字松”,重腔不重吐字的绳墨,不免古朴有余,时尚不足,更看到了自己演唱技巧不甚丰富的缺点。此次的发现和递进是尚小云京剧艺术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他在此基础上向王瑶卿学习各种舞台身段、水袖舞蹈动作及唱腔技巧,使自己的表演风格得到了很大的充实,在艺术上具备了独挡一面的能力。自此尚小云开始自觉的根据自己的条件,创造性的进行艺术探索,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尚派”艺术,无愧于“四大名旦”之一。1927年秋,他组成了自己的协庆社,建班后排演的新剧目很多,以青衣剧目为主,尚小云在“四大名旦”中是继承传统较多的艺人,他坚持把传统和创新有机结合,大受欢迎,截止到三十年代末,尚小云新编、改编的剧目就有三十余部之多,其中主要有《雷峰塔》、《汉明妃》、《詹淑娟》、《林四娘》、《珍珠扇》、《卓文君》、《峨嵋剑》、《花蕊夫人》、《千里驹》、《鞭打芦花》。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尚小云编排了三部取材于外国及少数民族生活的新剧目,即《摩登伽女》、《相思寨》、《北国佳人》。这在二三十年代中国京剧舞台上是十分难得的,更是很大胆的突破和创新。后来他又创编的新剧目还有《梅玉配》、《兰陵女儿》、《龙女牧羊》等等。他的演唱高亢圆亮,有穿云裂石之胜,念白除韵白外兼擅京白,做工端庄优美,勇健挺拔,富于美感,他的动作幅度夸张性强,节奏鲜明,十分火爆,刚烈中富于柔媚,柔情中蕴涵坚贞,放映了各个时期妇女舞台形象的精神面貌
尚小云还是一位为戏曲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教育家。1937年创办了荣春社科班。他对学生要求严格,包括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同时他还注意让学生博采众长,不搞门户之见,不要求学生一切都学尚派。他的科班为京剧界培养出了许多人才,如徐荣奎、李甫春、马长礼、尚长春、孙瑞春、杨荣环、孙荣蕙、尚长麟、景荣庆、赵荣欣、李荣威、尚长荣、贾寿春、方荣慈、钮荣亮、汪荣汉等。尚小云曾历任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委员,中国戏曲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学校艺术顾问等职。 

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9-8 22:51

京剧早期杰出人物及流派简介

荀慧生
荀慧生——(1900—1968)名词,字慧生,艺名白牡丹,号“留香馆主”,原籍河北东光县。8岁入义顺和梆子班,从庞启华学花旦,後随师人三乐科班,不久改为正乐社与尚小云、赵桐珊同科,并称“正乐三杰”。出科後改习京戏,拜陈德霖、吴菱仙及王瑶卿为师。并向名花旦田桂凤、路三宝及李寿山、乔蕙兰等请教,技艺得到进一步提高。他的嗓音娇亮,做工细腻,眼神手势,无不表连人物的心态变化。尤以演性格开朗,活泼娇憨的少女更是传神。念白宗其师王瑶卿,但加快了节奏,更近于口语,因此更觉亲切而传神。他与梅、尚、程并称“四大名旦”。他常与杨小楼、余叔岩、高庆奎、周信芳、盖叫天、梅兰芳合作演出。擅演剧目有《十三妹》、《得意缘》、《铁弓缘》、《梵王宫》、《鸿鸾禧》、《虹霓关》、《花田错》、《棋盘山》、《辛安驿》、《小放牛》、《美人一丈青》、《大劈棺》、《战宛城》等戏。他也排演过很多新戏,如《元宵谜》、《丹青引》、《香罗带》《钗头凤》、《荀灌娘》、《红楼二尤》、《红娘》、《美人一丈青》、《蝴蝶梦》、《陶三春》等不下四十余出。在新戏中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探索,大胆创新,逐渐形成自己俏丽柔媚、爽朗和谐的表演艺术风格。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後,他拒绝去东北为侵略者和伪满汉奸演戏。并曾多次举行义演,将所得演出收入捐献给前綫的抗日将土。新中国建立以後,任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主任,後改市戏曲研究所任所长及河北省梆子剧院院长。著有《荀慧生舞台艺术》、《荀慧生演剧散记》、《荀慧生演出剧本选
小翠花
小翠花(筱翠花·于连泉)(1900—1967),小翠花在清末花旦重要代表人物田桂凤、路三宝的影响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花旦表演艺术,于20年代初具规模,至30年代乃成熟,称为“筱派”,其艺术风格主要是细腻精致,所刻划的人物形象丰满、准确,是现代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小翠花自幼坐科时兼习京剧、昆曲、梆子,为他的步法、身段和舞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行当方面,他又曾学演青衣、花衫、花旦和刀马旦,唱、念、做、打均佳,跷工尤为出色。小翠花师承田桂凤、路三宝,在继承他们艺业的同时,深入体会剧情和人物性格,精确地提炼生活,又借鉴昆曲、梆子的优长,多方面丰富自己的表演,不断地突破与创新,无论剧目、行当、武技、表演各方面,都大大地超过了田、路等人。小翠花中年嗓哑,不以唱工为主,念白却有十分功力,虽声音不高,但能打远,吐字清晰而富有力度.尤擅京白,兼有甜、柔、辣、脆的特点,生动传神。饰演少女则突出其甜美,如《打樱桃》、《小放牛》;饰演Y•D、凶恶的妇人又极其泼辣,如《坐楼杀惜》等。小翠花的台步更令人称绝,上跷后的快步、趋步、跪步和圆场轻盈迅捷,如《红梅阁》、《活捉三郎》中描摹鬼魂的步法,飘忽转腾,配以行云流水的身段,给人以足不沾尘御风而行的感觉。《阴阳河》中则肩挑垂穗的八楞水桶,踩跷走“花梆子”步,不但越走越快,而且桶中的烛光不晃,下垂的丝棉不动,都显示了高度的技巧。小翠花最大的成就在于做工,他做戏认真,表现古代妇女的行动能由生活中寻找源泉井加以提炼,举手投足精确优美,尤注意细节的刻画,如《拾玉镯》中的捻线、饲鸡等动作,真实自然。小翠花的翻扑功夫亦为难能,对于吊毛、抢背、发绺等的熟练运用都加强了表现力。小翠花擅演的剧目极多,偏于玩笑的有《荷珠配》、《打樱桃》、《打杠子》、《一匹布》等,载歌载舞的有《小上坟》、《小放牛》、《梵王宫》、《贵妃醉酒》等;以武打为主的有《巴骆和》、《演火棍》、《英杰烈》、《东昌府》等;表现凶杀、鬼魂的有《坐楼杀惜》、《活捉三郎》、《杀子报》、《马思远》、《阴阳河》、《红梅阁》、《挑帘裁衣》、《海潮珠》、《翠屏山》、《战宛城》等,昆曲戏有《昭君出塞》、《琴挑》等;还参加了许多著名生行、旦行演员排演的新剧目。得其亲传的有仲盛珍、刘盛莲、毛世来、陈永玲、崔熹云、崔荣英等。

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9-8 22:52

京剧早期杰出人物及流派简介

阎岚秋
阎岚秋——(1882—1939)艺名九阵风,北京人。工武旦,幼入小天仙科班,从方二群练功学戏,专攻武旦。後得其岳父朱文英传授,技艺日精。与杨小楼、俞振庭、余叔岩、高庆奎、尚小云、程砚秋同台合作,颇有好评。除演武旦、刀马旦外,尚能兼演花旦。他的武功扎实,蹻功极好。武打率利轻捷,出手优美灵活。演武戏注意按照不同剧情、不同人物的特点塑造人物,一改过去武旦只突出武技的传统。在武旦技巧上也殊多创造,如单指捻鞭、胯下掏枪翻身亮相等。擅长戏有《无底洞》、《泗州城》、《青石山》、《取金陵》、《夺太仓》、《战宛城》、《扈家庄》、《演火棍》、《穆柯寨》、《小放牛》、《打花鼓》等。中年後曾执教于中华戏曲职业学校及富连成科班。
张君秋
张君秋(1920-1997),祖籍江苏丹徒。父滕联芳,母张秀琴(河北梆子青衣演员),在母亲的熏陶之下,自幼喜欢上了戏曲艺术。由于家境窘迫,张君秋只读了几年私塾,便辍学学艺。他天生聪伶,经李多奎介绍,拜李凌枫为师,学习京剧青衣(李凌枫,字缉之,江苏嘉定人,原学医,私淑程派,后拜王瑶卿),拜师后他刻苦学艺,靠着他的天赋和对艺术的灵感,进步很快。1935年,在北京吉祥戏院首次登台,以一出《女起解》唱红。1936年,北京《立言报》举行公开投票选举,推选"四大童伶",张君秋与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被选中,成为"四大名旦"后的"四小名旦"之一。报界对他高度评价"扮相,如窈窕淑女,似梅;唱功,有一条好喉咙,似尚;腔调,婉转多音,似程;做工,稳重大方,似荀"。他的嗓音"娇、媚、脆、水",甜润清新,高低随意,舒展自如,梅派的华丽,尚派的刚劲,程派的轻柔,荀派的婉约都被他很好的融合在自己的表演艺术风格之中。他最初同雷喜福合作,相继又同王又宸、孟小冬、谭富英、马连良合作,其中与马连良合作时间最长,演出最多的剧目有,《四郎探母》饰铁镜公主,《龙凤呈祥》饰孙尚香,《红鬃烈马》饰王宝钏,《打渔杀家》饰肖桂英、《大、探、二》饰李艳妃、《法门寺》饰宋巧姣及《审头刺汤》、《四进士》、《三娘教子》、《苏武牧羊》等。张君秋善于吸收多门类艺术为我所用,不断创新,通过他的再创作,使老戏唱出了新韵。
张君秋的艺术成就在于他几十年不懈的朝夕研磨,博采众长,大胆对京剧唱腔进行改革创新,努力探索,创立了风靡海内外的张派艺术。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张派艺术已初见端倪。至1956年,一出《望江亭》,标志着张派艺术的正式形成,为内外行所公认。他的《状元媒》、《金山寺·断桥·雷峰塔》、《刘兰芝》、《西厢记》、《诗文会》、《楚宫恨》、《彩楼记》、《怜香伴》、《春秋配》、《女起解·玉堂春》和《珍妃》、《秋瑾》等,都在唱腔艺术上达到了完美的程度。他讲求科学运用演唱技巧,保持共鸣位置的准确和气息的畅通,音域十分宽广,京剧的十三道辙口经他演唱均应付自如。他的表演端庄含蓄,自然率真,化妆服饰讲求人物和处境的协调达到艺术完美。张君秋先生在我国京剧艺术领域中尤其是旦角行当创作的表演艺术家中,是一位承前启后、勇于探索、大胆革新、不懈追求的优秀戏曲表演艺术家。1956年张君秋的北京市京剧三团和马连良京剧团,谭富英、裘盛戎的北京京剧二团合并,组成了阵容强大的北京京剧团。此名家合作,流派纷呈,百花争艳。在剧目设置、唱腔创作、表演技巧、舞台美术以及服装道具等各个方面做了较为全面的革新创造,成为当时菊坛一大盛事。同时,张君秋的艺术创作,此时也到达了颠峰阶段。张君秋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有近百名之多,其中有薛亚萍、李炳淑、杨春霞、杨淑蕊、王婉华、雷英、张静琳、王蓉蓉、赵秀君等
毛世来
毛世来(1921- ) 山东掖县人。9岁入富连成科班,工花旦,兼演武旦。原籍山东掖县,久居北京。7岁入富年成科班学艺,受业于萧长华、于连泉、王连平。曾拜师梅兰芳。在科班学习时期即己享名,曾被选为”四大童旦”之一。
  19岁满师,组班“和平社”,转演于上海、天津、北京、山东等地,此期间又拜尚小云、荀慧生、赵桐珊为师。尚小云倍加提携,如在《乾坤福寿镜》中让其配演寿春,在观众中印象日深。先后与周信芳、盖叫天、李少春、李万春、叶盛章、叶盛兰合作演出。
  毛世来嗓音清亮,白口清丽干脆。扮相俊俏,跷工极佳,以能唱擅做、文武兼备名重一时。善于刻画各种性格的人物,花旦、闺门旦、泼辣旦、武旦演来均能惟妙惟肖。尤擅长演花旦戏,泼辣虽不及筱翠花,但娇小玲珑,妩媚动人,有“小筱翠花”之号。擅长剧目有《铁弓缘》、《英杰烈》、《红娘》、《十三妹》、《小放牛》等。有时也偶演《海慧寺》、《十二红》、《马思远》等一些低级趣味的花旦戏。亦能演小生,如《群英会》之周瑜。与张君秋、宋德珠、李世芳共誉为“四小名旦”。
  1937年自组和平社挑班,深的乃兄毛庆来(工武生)之助。新中国建立后,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吉林分会副主席、吉林省京剧团团长、吉林省戏曲学校副校长等职。由其主演的《白蛇传》、《木兰从军》、《三休樊梨花》、《南界关》、《穆桂英大破洪州》等戏,受到观众欢迎。
李世芳
李世芳,京剧四小名旦之一,生于1921年,卒于1947年,其父是山西梆子名旦李子健。
  他幼入富连成科班,专工青衣、花旦,受教于尚小云、萧长华、魏莲芳等名师,因嗓音明亮甜润,扮相雍容华贵,未出科即以“小梅兰芳”享名。做为“世”字班高材生,《霸王别姬》、《碧游宫》、《盘丝洞》等戏均由其主演。1936年正式拜梅兰芳为师,出科后即以梅派传人组班演唱,与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并列“四小名旦”。  令人痛心的是:1946年底,他赴上海演出完毕后于1947年1月5日乘机返京,途经青岛上空时,因飞机遇雾撞山而罹难,时年仅26岁。
宋德珠
宋德珠——(1918—1984)名宝禄,字颖之,原籍天津,生于北京。12岁人中华戏曲职业专科学校,从阎岚秋、朱桂芳学武旦,又从余玉琴、郭际湘、诸如香、王瑶卿诸名家学花旦及青衣。毕业後又得程砚秋、于连泉指点。他扮相英武秀丽,身段矫健秀美,“打出手”迅捷稳准,有深厚的武功与跷功,以擅演武旦和刀马旦戏称著,剧目有《杨排风》、《扈家庄》、《小放牛》、《金山寺》、《战金山》、《泗州城》等。新排剧目有《蝶恋花》、《花猫戏翠屏》、《碧血桃花》、《冰玉胭脂》等,表演颇具乃师阎派风范,与李世芳、毛世芳、张君秋共称“四小名旦”。新中国建立後,曾任教于河北省艺术学校。
朱桂芳
朱桂芳——(1891—1944)原名裕康,字云培,艺名“小四十”,原籍江苏苏州,生于北京。其父朱文英为清末名武旦,自幼从父学艺,後人长春科班,专工武旦。出科後搭双庆社,常伴杨小楼、尚和玉、俞振庭演配角。以後又搭梅兰芳、余叔岩、徐碧云各班社演出,1919年随梅兰芳访日演出。他武技精湛,武打勇猛稳健,以出手工稳著名。擅演的剧目有《泗州城》、《盗仙草》、《扈家庄》、《红桃山》、《蔡家庄》、《青石山》、《湘江会》、《取金陵》,以及与梅兰芳合演《廉锦枫》、《金山寺》、《上元夫人》、《太真外传》等。
言慧珠
言慧珠 (1919-1966)工旦,蒙族,言菊朋之女,原名芰莱,北京人。春明女子中学肄业。12岁从程玉菁、赵绮霞学艺,初学程派青衣,并从阎岚秋、朱桂芳学武旦。1935年登台初演《扈家庄》。1939年随父言菊朋组织春元社赴江南演出,声誉鹊起。1943年在上海拜梅兰芳为师,同时受益于徐兰沅等。1946年自组言慧珠剧团,赴各地演出。50年代初,参加上海京剧团。1957年调上海市戏曲学校任教。1960年曾赴香港演出。言慧珠学梅派颇得其神韵。代表作有《西施》、《太真外传》、《廉锦枫》、《生死恨》、《木兰从军》、《霸王别姬》、《抗金兵》、《凤还巢》、《墙头马上》等。
赵燕侠
赵燕侠,北京京剧院表演艺术家,生于1928年,原籍河北。她幼年即跟随父亲赵小楼学戏,后又师从诸茹香和荀慧生。40年代,少年时期的赵燕侠就以《大英杰烈》而成名,到1947年,不满20岁的她自组燕鸣京剧社巡演于京、津等地,广获赞誉。60年代初,加入以马、谭、张、裘为招牌的北京京剧团,形成当时五大名牌会聚的鼎盛时期。《碧波仙子》、《芦荡火种》、《杜鹃山》也就应运而生。
赵燕侠的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力,尤其在吐字发声方面,清晰透亮,激昂妩媚,声宏而不失娇柔,饱满又绝无造作,后人以“赵派”称之。
  《白蛇传》的“合钵”沁人心脾,田汉的词别致而顺畅,赵燕侠的腔细腻而传情,与众不同
 杨荣环
杨荣环,天津京剧院旦角演员,生于1927年,卒于1994年,祖籍北京通县,生于河南安阳。9岁入尚小云主持的“荣春社”科班,从胡长泰、于连泉先生学青衣、花旦,后又从李凌枫、筱翠花学戏,幸运的是他颇得尚小云器重,亲自说戏并有相当多的机会同台。1948年又拜师梅兰芳,始成为兼宗梅、尚两派的旦角演员。
  17岁出科曾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金少山、周信芳等名家合作演出。建国后曾与毛世来组成杨毛剧团,南下演出,并同唐韵笙,周信芳等合作。1956年参加河北省京剧团,后任天津市戏曲学校副校长。1964年调天津建华京剧团,以《农奴》参加第一届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1970年回天津戏校任教。1976年在天津京剧团改编、主演了全部《宇宙锋》获天津市推陈出新剧目汇演一等奖。历任天津剧协副主席、天津市人大常务委员。
  杨荣环的演唱,既有梅派甜润圆亮、流畅舒展的特色,又不乏尚派刚健高亢、酣畅奔放的品质,形成特有的刚柔相济、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擅演剧目:《乾坤福寿镜》、《银屏公主》、《乾坤福寿镜》、《汉明妃》、《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宇宙锋》等。
  杨荣环留有几部相当珍贵的录像资料:《乾坤福寿镜》、《宇宙锋》、《霸王别姬》,以上是笔者所能见到的,不知还有其它否。难得的是,杨荣环的梅派戏醇美,尚派戏也地道,他不以某某流派继承人的招牌而自居和自赏,而是老老实实地继承,稳稳当当地发展,堪称一代名流

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9-8 22:52

京剧早期杰出人物及流派简介

关肃霜
关肃霜(1928——1992),满族人。祖籍湖北江陵,生于武汉。父亲关永斋,是京剧鼓师。自幼受到艺术熏陶,父亲教她唱《女起解》、《贺后骂殿》,8岁起开始练功,15岁时,拜戴绮霞、王韵武为师。她刻苦练功,不但学习花旦戏,还学习老生戏、花脸戏、小生戏、武生戏和老旦戏,并注意向话剧、楚剧、汉剧和杂技演员学习表演。16岁在汉口第一次登台演出《虹霓关》,前演夫人,后演丫环,初露锋芒。1946年随师到上海搭班,在连台本戏《蜀山剑侠传》中扮演侠女,能唱能演,能翻能打。她的武打表演,在当时上海剧坛引起轰动。1949年到昆明。关肃霜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作,多年来,她塑造了白素贞、小青、穆桂英、杨排风、陈秀英、谢瑶环、黛诺、叶娘、娜蒂秀等古代和现代及少数民族妇女形象,显示出她多方面的表演才能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现代京剧《黛诺》是她主演的具有云南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主要剧目。传统剧目《铁弓缘》,集中体现了关肃霜的艺术成就。
杜近芳
杜近芳,中国京剧院表演艺术家,出生于1932年,祖籍北京。她自幼随律佩芳、陈世鼐、刘玉芳等学戏,1948年拜王瑶卿为师,后又拜梅兰芳为师。1951年加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工作团(后转为中国京剧院),长期与李少春、叶盛兰、袁世海等艺术家同台合作,还曾问艺于王少卿、徐兰沅、周昌泰、姜妙香等。
  杜近芳的艺术风格兼融梅(兰芳)、王(瑶卿)且有自己的创造,既有婀娜娇艳之美,又具刚劲坚实之力。她的演唱音色甜美、圆润清醇,真假声结合,以声传情;吐字清晰,善于控制气息、音量和节奏;舞台形象秀丽典雅,刻画人物栩栩如生。
 她除擅演诸多梅派剧目外,还有许多独有剧目,如:《柳荫记》、《白蛇传》、《谢瑶环》、《桃花扇》、《野猪林》、《蝴蝶杯》、《玉簪记》、《佘赛花》、《桃花村》、《满江红》、《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
李慧芳
李慧芳,1924年出生,北京人。9岁从李玉龙学老生。13岁登台演出,演出了《空城计》、《群英会》、《一捧雪》等剧。1946年改习青衣,曾与周信芳合作,演出了《四进士》、《徽钦二帝》等剧。1955年调进中国京剧院。1960年调进北京京剧团。她扮相俊美,嗓音宽厚清亮,会戏很多,四大名旦的戏她都能演,还能兼演老生、小生,善于在一个剧目中扮演两个不同行当的角色,如在《四郎探母》中,前饰公主,后饰四郎;在《吕布与貂婵》中,前饰貂婵,后饰吕布。或在一场演出中,前演梅派的《宇宙锋》,后演言派的《上天台》等。
李慧芳戏路宽广,一专多能,老生、小生、青衣、花旦、刀马旦、老旦等各行全能,形成她特有的"杂家"风格。如今78岁高龄的李慧芳,依然用自己的热心、诚心、和爱心,为京剧事业的繁荣发展努力工作着。

雨悦 发表于 2005-9-10 09:46

京剧早期杰出人物及流派简介

好哇,这么多,这么详细,谢谢了!
看来,我得几天才能看完,呵呵……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京剧早期杰出人物及流派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