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碧落碑 篆书
《碧落碑》,全称《李训等为亡父母造大道尊像》,此碑刻于唐咸享元年(670年),位于山西绛州(今绛县)龙兴观(古称碧落观),上面刻有篆书21行,每行32字。篆书由谁书写的很难确定,历来有很多种说法,不管怎样,它是唐代篆书书法中的一件精美而又风格独特的作品。笔画细挺,线条圆润,字狭长,有的笔画、部首仍然保留了大篆字体的象形特征,让人想到日月、云霜、虫鱼等自然界的事物,显得古朴而有意趣。结体大多上紧下松,左右对称、平稳,整篇碑文在布局上整齐严格,又具有丰茂古雅的特征。据说,唐代以篆书闻名的书法家李冰看到这块碑石后,不禁感叹自己的篆书远远不如《碧落碑》,因此在碑石旁流连忘返,一直观赏、研究了好几日才肯离去。唐 碧落碑 篆书
唐《碧落碑》考记马宝山
绛州龙兴宫有篆书《碧落碑》,高八尺一寸,广四尺三寸,文二十一行,行三十二字。碑前刻碧落天尊像,后刻篆文。李璿(璇)之以为陈惟玉书,李汉以为黄公譔书,莫知孰是。《洛中纪异》云:“碑文成而未刻,有二道士来请刻之。闭户三日,不闻人声,怪而破户,有二白鸽飞去,而篆刻宛然。”此类怪论自不可信,一笑置之可耳。
李肇、李汉并谓,李阳冰见此碑,徘徊数日不去;又说阳冰自恨不如,以槌击之,今缺处是也。余以为此种无稽之谈俱不可取,李阳冰自谓其篆书乃李斯以后第一人,何况《碧落碑》的书法去阳冰远甚,阳冰焉能为之动容。
《五兑志》谓:”绛、泽二州,皆有韩王元嘉子黄公为妣妃荐福作文立石,文虽不同,皆名《碧落碑》。在绛州者,刻于天尊石像之背。在泽州这刻于佛龛之西。”据此,则《碧落碑》有二石焉。余所见只绛州本,泽州本未遇也。
又《广州书跋》载:“绛州《碧落碑》篆刻天尊背,州将不欲以槌击石像,乃摹刻别石,因封其旧石像。今世所得,皆摹刻本也。”
《碧落碑》之篆文,既有籀文,又有小篆。周伯琦疑其杂出诸体,诚确论也。
余曾见明初拓本《碧落碑》装裱成册,凡残损处均以白粉描补,图成完璧,乃所见此碑之最旧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