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主 发表于 2005-12-20 12:13

广东书法述略(陈永正)

广东书法述略(陈永正)
书法,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门类。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广东地区的书法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种种原因,自秦汉以至元代,广东书迹传世较少。直至明代,广东书法才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可跟中原、江左颉颃的书家书作。清代广东书坛,更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逮及近代,随着碑学的勃兴,广东书法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全国书坛上占有一席不容忽视的位置。现当代的广东书法艺术,也与全国同步发展,不断充实,不断创新,形成流派纷呈,名家辈出的新局面。

早在战国时期,岭南地区已接受中原的文化。在广州出土的秦墓的器物上,已有与中原一致的文字。如区庄螺岗秦墓出土的铜戈,上有十二字篆体铭文,西村石头岗秦墓出土的漆盒,上有小篆“蕃禺”二字烙印,可算是岭南可考的最古的文字材料。
岭南地区有大量两汉时期的墓葬及遗址出土,其中不少器物带有文字。西汉初南越王国宫署遗址出土的瓦当,上有“万岁”字样,书体古朴。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出土的器物中,有着各种不同字体,不同风格的文字。如铜句上阴刻铭文“文帝九年乐府工造”,小篆,字体方形,而用笔则方圆兼备,形体与笔势均生动变化。铜鼎上的刻文,有“蕃禺”、“少内”、“蕃少内一斗二升少半”等篆书,笔画方折有力。最值得注意的是,出土的陶钵上有“实祭肉”三字墨书,另有“金滕一□”竹签墨书,字体在篆隶之间,是典型的秦汉之际的风格,可说是岭南最早的墨迹。此外,在广州龙生岗东汉墓中出土的陶罐,上有墨书“藏酒十石令兴寿至三百岁”二行十一字,为典型的汉隶,结体方扁,波磔修长,颇有飘逸之致。
印文和砖文,是岭南地区现存最多的汉代文字。南越王墓出土十多枚有文字的印玺,皆阴刻篆书,字体方整,笔画遒劲,刀法纯熟,尤其是其中被称为宝中之宝的“文帝行玺”,字体挺拔雄健,气度非凡。“赵 ”、“帝印”、“赵蓝”、“泰子”、“右夫人玺”诸印,亦堪称佳制。其他汉墓中出土的“辛偃”、“臣偃”、“李嘉”、“赵安”等私印,风格各异,在篆刻艺术上达到很高的水平。陶文戳印,也可视为篆刻艺术的一种,南越王墓“长社居室”、“长乐宫器”陶文,李嘉墓“常御”、“居室”印文,淘金坑墓“常御”、“第六”印文等,或古朴,或精美,各具特色。东汉砖文亦甚丰富。广州麻鹰岗汉墓出土的墓砖,上写刻有“建初元年七月十四日甲寅治砖”十三字,隶体,略带行意,番禺钟村汉墓出土了多件有字的墓砖,其中“番禺都亭长陈□”、“少布”砖等为草隶,粗放率意,宛如龙蛇飞动,在同时期的汉砖中亦不多见。此外还有不少墓砖的砖文是用印胚印就的,如“永元九年”等砖,字体在篆隶之间,与中原常见的墓砖文字风格略同。
魏晋六朝是中国书法兴盛时期,在岭南地区,至今留存的只有一些砖文。如沙河顶西晋墓“太熙元年”砖文,西村捎岗晋墓有“永嘉世天下荒余广州平且康”等多种砖文,稍可填补这段时期的空白。
隋代书法,留存的有三种碑刻。一是出土于番禺潭村的《刘猛进碑》,风格道茂古朴,一是出土于广州越秀山的《徐智竦碑》,书法亦秀美可喜,一为出土于钦州的《宁碑》,为广东著名碑刻,被称为粤碑之冠,字正楷,体格修长,端庄深厚。
唐代书家见诸载籍的只有张九龄一人,所书《徐稚墓碣》原石已佚,拓本亦罕见流传。唐、五代的碑刻和摩崖石刻,在岭南地区遗存尚多,如在罗定的《龙龛道场铭》、广州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等都是著名的石刻。
宋人白玉蟾,是岭南有墨迹存世的第一位书家,其书法造诣颇高,行书《仙庐峰六咏》、行草《足轩铭》、草书《天朗气清诗》皆清逸潇洒,允称佳作。此外,粤人许彦先、黄朴、苏良等,在一些名胜中留下题名诗刻,至今为世所重。
总的说来,自汉至元,岭南地区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不多,也没有特出的书家,比起同时中原、江左来,自然有着较大的差距。明代以还,随着经济的繁荣,岭南文化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书坛也逐渐兴盛起来。

直至明代,广东地区才出现杰出的书家书作,广东书法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而传世。
明代广东书法的代表人物是哲学家白沙先生陈献章。陈氏把书法作为一种个人修养的手段,并以之来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他追求书境上的造诣自然,笔随人意,正心陶情,以达超妙之境。他创制了茅龙笔,以疏野苍劲的书风,一扫时流软弱造作的习气。陈氏传世之作颇多,如行草书《种蓖麻诗》,“沉雄苍劲,朴茂绝伦”。新会《慈元庙碑》,更是挥洒自如,已到炉火纯青的高境。陈献章的茅龙书法对广东书坛影响甚巨,五百年间,仿效者不绝。门人湛若水得其心法,以茅龙作险劲放逸之书。如草书《咏芙蓉诗》轴,笔力雄健,极有气势。门人赵善鸣、邓翘等亦以书名世。
明中叶学者霍韬、王渐逵皆善书。霍氏挺拔,王氏真率,自具面目。此外,如黄芳之端严,钟晓之温润,黄著之古拙,黄常之老到,赵善和之厚朴,岑万之自然,皆是一时作手。明代中后期最杰出的书家当数诗人黎民表和欧大任。黎民表少时学文徵明,得其家法,草书《题张野仙天台山图歌卷》,笔力圆劲,法度谨严,草书扇面秀润流丽,俱见功力;欧大任书,取法颜、苏,厚重宽博而又有灵动之气。
明末清初,国家多事,而广东书坛却出现了一片奇特的繁荣景象,杰出书家人数之多,风格之异,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些书家大多数都是文人学者,身经变乱,出处行藏虽各不同,然对书法皆始终执着追求,把艺术作为个人的精神寄托,各具特色的书法风貌,体现了书家们的审美理想。
天启、崇祯年间,广东书坛的代表人物有梁元柱、何吾驺、伍瑞隆、王应华等。梁元柱善草书,时杂章草及汉碑笔意,格调高古,行书亦坚挺峻利,疏落潇洒;何吾驺书法传世较多,皆有强烈的艺术个性,草书“风流管弦”诗立轴,笔势飞动,精光射人,草书扇面则小中见大,尺幅千里。何氏的整体书风,可以“古朴奇峭”四字概括,其独创精神,对稍后的书家邝露、梁佩兰等更有良好的影响;伍瑞隆书法二王,丰腴遒丽,法度精严,草书尤为精熟,圆劲飘逸;王应华源出米芾,而益以雄肆险劲,风格独特,行草立轴奇横无匹,且可与张瑞图、王铎相视而笑;何吾驺与王应华别具创意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应占有一席之地。
邝露是一位诗人,气质浪漫,最能表现其个性的当为草书。其草法奔放,酣畅自然,略近祝枝山,而上追黄庭坚,既任情恣肆而又矩度精严,能放能收,深得书法之要。邝露书法能有很高的成就,亦源于他多方面的文艺修养。他工诗能琴,擅古文,精鉴赏,书法则真、行、篆、隶、八分各体皆能,可说是个通才,他传世的书作中,也体现了这些特点。同时的诗人陈子壮、黎遂球虽亦不以书法名世,但他们书法中那种温雅之气,自非碌碌之书手所能及。邝露、陈子壮、黎遂球俱为抗清殉难的烈士,故其人其书皆为后世所重。
清兵入粤,岭南地区扰攘多年,在乱世中,文人惟以诗、书、画等艺事寄其孤愤的情怀。顺治及康熙初年活跃在广东书坛的主要是明代的遗民,如张穆、陈子升、高俨、薛始亨、屈大均、陈恭尹、彭睿等皆是其中的佼佼者。张穆是画家,擅画马,其书亦有画意,好为斜欹之势,结构奇险。陈子升素有才子之誉,工诗善琴,书画篆刻皆能,其书亦清秀优雅。高俨博学多闻,时称诗书画三绝,书法功力深厚,瘦硬通神。薛始亨精剑术,笔力尤为刚劲挺拔。在众多遗民书家中,以屈大均、陈恭尹、彭睿三人最为特出。
屈大均是著名的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合称“岭南三家”。其行草植根于苏轼,上追王羲之、钟繇、张旭。屈氏于书无意求工,而纯任自然。陈恭尹与屈氏不同,他是有意要成为书家的,专力于隶书,取法《夏承碑》,借隶之形,用篆、行、草之笔法,天骨开张,自有一种厚拙高古的气概。
彭睿可称得上是明清之际书坛上的大家。他能书善画,以书法入画,又以画法入书,人称“竹本派”。其书法洒脱劲健,以筋节骨力见胜,体势变化多端,狂放恣肆而不失矩度。至今传世的作品二十余种,每一种都是精品。
明亡之后,不少读书人逃遁于空门,他们多受过传统文化薰陶,出家后又精研佛学,故在书法艺术上往往表现出独特的禅味。天然大师函,尝主持番禺海云寺。天然及门下弟子皆善书,后世称为“海云书派”。天然书法格调甚高,出自“天然”,无造作意。弟子今无书宗李邕,用笔峻利,以险求夷,别开生面。其余今、今、今、今辩、今但等皆有佳作传世。特别要提到称为今释的澹归和尚,原名金堡,浙江人,是著名的志士、诗人。今释在广东生活了数十年,故流传在粤的作品较多。其书亦宗李邕,然更跌宕多姿,有侠气奇情而又蕴含禅意,除海云一派外,方外书家还有深度、光鹫、道等。光鹫好用竹笔,疏放强健。
清康熙初年,除了上述的遗民、方外书家外,还有一批前明留下来的读书人,他们有些出仕了清朝,有些在乡间终老。诗人梁佩兰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书法亦别具风格,字体丰润扁横,大雅浑朴,甚有书卷味;薛起蛟善草书,气雄力健;程可则笔清意远,草书尤流美可喜;王隼善小楷,点画简古,质朴厚重;廖燕草书有高逸之致,字近于晋人。郑际泰、薛伯蒲等,亦有可观之处。
总的来说,清初顺治及康熙前期,广东书家仍有明人遗风,学魏晋,学唐宋,很少临摹赵、董之书,取法较高,故无时流习气。这段时期的广东书法,可视为时代书风的延续。


经过明清之际的一段灿烂辉煌之后,清康熙中叶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盛行,台阁体书法风靡一时,广东书坛也是一片寥落景象,稍有成就的只是老学者胡方。胡氏草书,深受白沙影响,流走自然,小楷则秀美圆劲。同时还有汪后来,源出阁帖,亦有工力。
乾隆年间,广东帖学书法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书家开始摆脱台阁体书法的笼罩,开创出个人的新路,其中最杰出者当首推苏珥。苏氏一生隐居家乡顺德,教书著述,书法艺术上也表现出一种简朴旷达的风格,信笔而书,不受羁束,其草书古拙厚朴,自然超妙。明清广东书坛,白沙之后,苏珥的书法个性是最鲜明突出的,故其书向为粤人所重。其后庄有恭、吴函、苏膺瑞、陈昌齐、甘天宠等,亦各擅胜场,足以名家。直至乾隆、嘉庆年间,冯敏昌、黎简、宋湘、吴荣光四大家出,广东书坛才真正恢复元气,创出一番新的景象。
冯敏昌是中国碑派书法的先驱者之一。冯氏书学甚博,于晋唐诸家多所吸取,上溯汉、魏碑刻,其行书用笔方折之处,亦当得力于此。隶书笔法瘦劲,草书则龙蛇纠绕,自出新意。黎简是纯粹的帖派书家,更长于诗画,其诗高古清迥,其画秀逸疏宕,恰与其书格调一致。黎简精各体书,行草之外,兼擅篆隶,亦能刻印,被称为诗书画印“四绝”的才人,在全国都有很高的声誉。宋湘也是一位大诗人,其诗襟抱高迈,而书法亦如其诗般气势豪雄。其书法渊源,自苏轼、米芾入手,上接晋人,得二王神髓,再转习李邕、杨凝式的行草,取径甚多,故能融会各家,自成一体。宋湘尝以蔗渣、竹叶等为笔,藉以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相传著名的《五别诗》、《伯牙琴台题壁》,即以这些代笔之物书成。吴荣光书法,雄浑跌宕,风格独特。吴氏早年学欧,后取姿东坡,晚年以北碑入行草,取法多师,终成一代大家。如晚年所书杜诗行书条屏,沉雄朴茂,环顾同时书坛,似无能与之抗手者。四大家之外,乾嘉年间广东书坛多姿多彩,帖学名家张锦芳和黄丹书,笔墨精熟;谢兰生书画兼擅,笔意圆劲;张岳崧势雄意健,皆一时能品。隶书也有了新的面目。伊秉绶在嘉庆初年入粤,粤中习隶书者,几乎无人不受伊氏的沾溉。刘华东、彭泰来、陈昙等皆习伊体而略作变化。稍后的明炳麟更着意仿效。篆书则有吕培及黄子高二人,用笔灵活而又温雅纯粹。
嘉庆及道光初年广东书坛,尚有梁蔼如、谭敬昭、黄培芳、张维屏、曾望颜、骆秉章、吴兰修、熊景星、曾钊、韩荣光、鲍俊、蔡锦泉、陈其锟等一大批名家。这些书家大多是功候圆融而缺乏创意。广东书坛也到了非变革不可的时候了。

鸦片战争后,广东地区经济文化都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也反映在艺术上。广东书风也出现了新的面貌,书法家努力探索,开创出新的路子。大学者朱次琦和陈澧,可以说是广东近代书法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
朱次琦曾从谢兰生学书,对“意在笔先”、“手软笔头重”的书学要领领会甚深,故其书法意到而笔到,力透纸背,苍秀雄浑,对其弟子康有为有很大的影响。陈澧的篆书,熔铸两周秦汉,法度谨严,朴茂有致;行书则方劲挺拔,气势沉着,自有其学者的棱棱风骨。朱、陈二氏在广东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培育了众多人才,推动了广东书法的发展。
道光、咸丰年间,文人书家谨循帖学之路,如谭莹、罗天池、陈良玉、陈璞、孟鸿光、冯誉骥、叶衍兰、罗家劭、丁日昌、汪、黄槐森、罗岸先等,或多或少都接受了馆阁体书风。除苏仁山、苏六朋、居廉等少数画家稍有面目外,馀子多缺乏真正的艺术个性。这时期,碑学名家李文田的出现为广东书坛带来了生机。
李文田曾任侍郎、学政等职,作为一个从科举出身而登上高位的读书人,能扬弃馆阁体书法,在书艺上努力探讨,运碑入帖,自创有广东特色的碑派书法,李文田的贡献是巨大的。其行楷书宗法隋唐碑刻,取魏碑的神韵,雍容厚重而又不失灵动之意。特别是李文田学碑,强调“书写”的意趣,不像一些碑学书家那样故意摹拟古碑的剥蚀状,能于直率平和中流露出动感,从而可见碑学与帖学两大派系互相交融的效果。
近代碑派书家还有潘存、邓承修、江逢辰、曾习经等人。邓承修书法瘦硬,人称为“铁画银钩”,个性强烈;江逢辰尊尚魏碑,方圆并用,以生求新;曾习经源出六朝碑刻,旁及唐人写经,古雅脱俗。
最可重视的是,一些帖派名家亦向碑派靠拢,吸取北碑之长,以形成独特的书法风貌。陈乔森书学褚体而风骨凌厉,瘦硬通神;梁鼎芬学柳公权、褚遂良、黄庭坚,而用笔斩截峻峭,精神显露,力破馀地,把刚劲与秀逸统一起来,艺术个性尤为鲜明;陶邵学师法唐人,旁及米芾而用笔瘦劲。
真正把碑派书学推向顶峰的是康有为。康氏的影响,无论从书学理论还是从书法实践来说,都超出广东范围而播及整个中国乃至日本、韩国等地。康有为于光绪年间写成书学名著《广艺舟双楫》,提出“尊碑”之说,而在创作上却运碑入帖,以“圆笔”书碑,独具大器。他博采众多碑帖之长,熔铸成自己的“康体”书法,建树起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

进入20世纪,广东书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这时期广东书家之多,成就之高,在全国书坛上都有着重要的位置。
20世纪初,晚清一大批文人学者,能诗善书,活跃在广东书坛。如林伯虔、周廷干、吴道 、朱启连、戴鸿慈、梁于渭、潘飞声、朱汝珍、陈伯陶、汪兆铨、汪兆镛、张学华、桂坫、程学熙、赖际熙等,皆积学之士,在书法上完全是传统帖学之路,楷书与行书尤为出色,大抵以端庄秀雅为依归,这些人进入民国后,声名越著,有的甚至以鬻字为生。吴道 习隋碑,挺劲肃穆;朱汝珍颇近馆阁,丰润整饰;张学华行书清雅秀逸;桂坫行楷高古朴茂;潘飞声流丽自然。以上诸家,可视为乾嘉以来传统书风的沿袭者。
民国时期的广东书家,人数众多,成就甚大。康有为及康门书家所形成的“康派”,被书法史家称为民国时期中国五大书法流派之一。康有为晚年创作力更旺盛,不少传世精品都作于此时。其弟子梁启超习唐楷而上溯北碑,清隽冲和,恂恂儒雅;罗
学康体而上溯《石门铭》,笔法厚拙而灵劲,字体古朴而妍美,极具个性。
篆书名家邓尔雅与简经纶,均工篆刻。邓氏精金文,用笔方劲中有圆润,秀雅清刚;简氏以甲骨文作书入印,尤有特色。此外,李尹桑、冯愿、冯汉、区建公、冯康侯诸家,或工小篆,或工金文,各具胜处。隶书名家有胡汉民与林直勉。胡氏专习《曹全碑》,秀美飞动;林氏遍学汉隶,自成一体,笔力劲峭,沉雄高古,于广东近代隶书影响颇大。姚礼修、赵浩亦能作隶,时有佳构。章草名家王 ,是南派章草的代表人物,其书精警峭拔,时有秀逸之致,以章草笔法入今草、行书,尤具个人面目。罗
作章草,时用连绵草法,笔力峭健而又古雅雍容,与王氏可称双璧。简经纶的章草简逸古淡,别开一路。
民国期间,广东书坛各体书中以行书的成就最高。叶恭绰是一代大家,足以抗衡中原,逐鹿江左。他继承了清代吴荣光、李文田、康有为的创新传统,运碑入帖,碑帖融而为一,形成独特风格。又以魏碑笔法作赵体,秀劲逸宕,作擘窠大书则笔力奇肆,作小字书札则自然高雅。黄节是位著名的学者,馀事作书,追求清朗秀雅的情调,既飘逸而又沉著,极有佳致。陈融以北碑入行草,笔法险劲,精气内敛,刚健婀娜,兼而有之。岑学吕行草亦颇取碑意,斩截有力,奇正相生。
还有两位风格独特的书家,极具新意。高剑父以画法入书,其狂草如百岁枯藤,盘旋缭绕,墨法浓淡燥润,随意所之,结体恣肆雄奇,前所未有,可为狂草开一生面。易孺初学赵之谦,晚年益豪纵不羁,甚至趋于怪异一途,然其笔力功力,实非侈谈新创的浅学者所能及。
一代伟人孙中山,虽不以书名,然其书法宽厚雍容,具见襟怀气度。孙中山先生存世墨迹甚多,足供后人瞻仰。活跃在政坛上的陈少白、古应芬、廖仲恺、陈炯明、何香凝、谢英伯、陈树人、胡毅生、朱执信、邹鲁、吴铁城、罗翼群、陈铭枢、陈济棠、李仙根、梁寒操等一大批粤籍人士,其书法均有可观之处。
20世纪下半叶,广东书坛有较快的发展,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五、六十年代,老一辈的书家仍活跃在书坛,商衍鎏为清末科探花,毕生研习书法,其书熔颜、褚为一体,端庄而又秀劲。叶恭绰虽在北京,然甚关心家乡的书法活动。桂坫、岑学吕、香翰屏、冯康侯、陈荆鸿、罗原觉、曾希颖等在香港,仍作书不辍。
当代书家以篆书著称的当数容庚与商承祚。容庚对古文字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作金文,平正中和,安详自若。用笔则圆方兼济,轻重疏密,似不经意,而实字字皆谨严不苟,深具清苍质朴之美。商承祚善作各体篆书,甲骨文清整秀劲,金文温厚醇雅,晚年喜作秦隶,雄浑古朴。吴子复致力于汉隶,熔铸诸碑,自成端严劲秀的面貌。秦蜬生酷爱《爨宝子碑》,其行书亦笔势挺健。麦华三善楷书,圆润秀美。李天马精擅行、楷,温润典雅。何绍甲专意北碑,行楷宽博古劲。詹安泰、郭笃士均以碑法入行草,詹氏典雅,郭氏雄肆,同源而异途。卢子枢行草深得董其昌之神髓,淡远秀雅。至于草书,则以阮退之及佟绍弼最为精能。阮氏根基二王,旁参《书谱》,运刘石庵之笔法,取《平复帖》之意态,简古朴厚,卓然名家。佟氏早年学康有为、黄道周,晚年力学怀素、孙过庭,臻于沉厚超逸、雄健古拙的高境。此外,如侯过之老笔纷披,胡根天之意态超然,黄海章之深蕴禅意,皆一时之佼佼者。当代广东书坛的老书家,承前启后,言传身教,沾溉无穷,为21世纪广东书法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韦言 发表于 2006-1-8 11:09

广东书法述略(陈永正)

我等后学当 发扬光荣传统 争取更大辉煌...

大溪古松 发表于 2006-3-23 22:59

唔睇唔,原来广东甘多书法家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东书法述略(陈永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