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1-24 17:30

少许——张培元旧作新集网络展(答谢网友作品集)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3-1-26 10:07 编辑

少许张培元旧作新集网络展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1-24 17:33




张培元。   
一九六三年出生於泉州,定居香港,法名常煊,字抱一、无量,号未央、鹤堂。现任华学会会长、汉字书法研究会主席、香港书谱学院院长、书谱社社长。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1-24 17:33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3-1-25 20:43 编辑


答谢网友。

为答谢各位朋友对张培元先生的支持,特在壬辰年岁末的时候做此展览。并在展览中回馈刚刚出版的《少许——张培元书法作品选》作品集。
为惠及各位朋友,我们在该帖中并不限制获奖网友数量。
凡是认真欣赏张培元先生作品并留下自己的真实看法的朋友都有机会获得该作品集。
考虑到临近年底,快递公司业务繁忙。我们将在春节后工作日时期为获奖网友快递作品集。
感谢大家对本展览的支持与关注。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1-24 17:34


培元先生

文/汪为新

書格之高下,亦如人品。故凡記載所傳,其卓乎昭著者,代惟數人。吾每與旁人論:培元先生有魏晉之氣,旁或曰:有名士氣。蓋培元先生謙謙賢儒,既陶淑風致,又書學淹貫,師資純正,具雅士之懷。

培元先生書取法魏晉,參習《金剛經》,或有六朝碑版意,漫然而敦秀,凝然而堅潤,點畫縈拂之際,常生別趣;罄控縱送之間,若自由太極。先生每以二尺長鋒懸腕,得跡似奇反正者,別出新致,且能盡筆之柔德而濟以剛者也,蓋其行筆之際,有陶熔一切之意,世人多不能解,吾每服膺于先生若假仙人之手,軒昂奇宕。
   
自古得逸品者,以其能徜徉於書冊卷軸之中,故識趣興會,自得超超元表,不肯稍落凡境也,而內本乎性情,外通乎名理,乃至難哉,培元先生善讀書以明理境,又能私淑古人,以紹正傳。與先生或茗或游,先生應酬作答,精神傳遠。而功利當下,先生常以翰墨為佛事,或身心於般若,或深究於內典,沉著逮古處當代名公未能或之先也。

先生舉一己之力傳《書譜》之香火,燃遍宇內華人,眾人相佐,信乎正派之難能而可貴者,若夫正派,非人品襟期學問三者皆備者不能舉。

培元者,癸卯年生人,籍閩之泉州。
                                                      
汪為新於京琅園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1-24 17:36


鹤 堂 风

文/贺 进

与培元先生相识有年。2008年来京之时,即与先生结缘,自此常来常往而熟络。先生自繁华地移居京东,现住宋庄,与先生交往於是频繁。闲暇每过品茗闲聊,偶有对坐无言之时,亦觉清新雅致,自在之意,何不快哉?此为古贤遺风乎?

先生身上有“仙风道骨”之态,予人“通儒”之感。先生博通小学,其书潇散别致,与古贤相望。每与友人谈及,无有不企及叹服者。钦仰先生于国学通达,叹服先生篆籀之风。先生伏案作书,往往悬臂持笔、静心凝神。先生曾笑曰:“我有两慢一快,写字慢,说话慢,打字快。”已成谈资,却也切合其心态。就“写字慢”一则,着实不虚。先生做书,似将胸中万壑付诸笔端,倾毕生之学而状墨态,非“慢”焉得潇散而自如?书毕,观其线质,刚劲有力,无一败落之态。曾记求学金陵之时,有周姓恩师作字亦趋慢态。当时,周师授课,我辈每欲昏睡。总觉挥毫自应气象万千,意态干云才是,何必苛求每笔每划?周师厉声训道:书法忌表演!忌笔不留纸!作书须细心体会妙处!周师秉承金石大家胡小石、李瑞清书风,故出此言。其时并未领悟师之用心,颇觉遗憾。后,北上京城,再聆师训已属奢想。今观培元先生作书,有重回学生时代之感,故每每凝神,随先生笔墨而进退,於培元先生用笔之法则别有体会。

培元先生与人交往常以智者之心处之。所谓“智者”,以“智慧”之则居心也,即以己之“心”感召他人;如此方为“大智慧”,如圣、如贤。我以为,培元先生有“大智慧”。太史公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培元先生的“大智慧”也是他人所公允的。我友光辉兄得见培元先生后,与我言:“培元先生一派智慧风,清风如沐,甘霖会心。”曾有鲁籍之友,与我素不相识,闻我与先生交好,托我代求先生赐题“××教育机构”之匾额,欲问先生润例几何?我报与先生知,先生竟答:“教育乃善事,不必谈及润例。”如此之言在预想之中。后,转知该友,却获惊诧,似有未然之意。此为培元先生,智慧之人也。以身衍智,而独得大智慧焉。

众所周知,《书谱》乃梁披云先生携友人创办之刊物,上世纪风靡寰宇,海内无不以觅得而为幸事。后曾停刊。培元先生乃梁老门人,先贤住世,即获师命而往,复光《书谱》,并得十方嘉勉。如今,仅历四载,俨然书坛重器矣。与先生每谈及此,皆言端赖大德扶持,何竟如此?!我以为,《书谱》光大,实以培元先生之学及力主方为正因。几年间,风雨并程,着实不易。尤其“以为人之道,成书谱之学”之理念,甚得人心。故言感恩。既为“感恩”,亦世人共证《书谱》之诚也。如培元先生《感恩帖序》所云:“无日不思无以为报,以一技之愚得,书十方之大愿:伏惟四海清晏,九州泰安;仁风长起,古道攸穆。”

先生致力国学多年,文思绪古,为当代学人之典范。培元先生跟前,我辈奢谈,有语无伦次之感,也请各位指教。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1-24 17:44


張培元書法藝術蠡評

文/徐吉春

嘗有易學家謂吾:“有貴人相助之象”!吾信也。

張培元先生即是學問上助我之人。

初識先生大名,源於《書譜》復刊。《書譜》以繁體字刊行,所載文章惟宗學術,所薦人物俱爲學者。書刊一經問梓,即驚書界。獨出新意,弘揚傳統,爲當代書友所讚賞。先生號鶴堂,《詩•小雅•鶴鳴》曰:“鶴鳴於九皋 ,聲聞於天”。

鶴堂先生於通州宋莊成立書譜學院,雖在一隅,聲聞於天也。遠人跡而獨立,擥天倪而爲儔。先生書法文章,皆爲爾雅之風,令吾欽服,遂生相見之願。
或許前生善緣,讓我與先生結識。

辛卯之春,業師曾翔先生之書展上,初遇鶴堂先生。先生慈眉善目,微笑蹴來,若有佛容。先生於展間簽名,遅澀雅致,淹留鋒芒,令觀者嘆服。儒者之風,衣袖攜來。大仁之作,襟懷若見。此番相遇,心暢神和,受益頗夥。

是年之夏,與鶴堂先生相約於東北書法文化研究院成立之時。先生爲東北書法文化研究院成立撰寫楹聯:“疏篁和氣如高士;曲檻凌霜迎道家”。

言辭清新,意境深遠。先生以楷書爲之,點畫精到、寬厚雍容。先生楷法取於魏晉諸家,參以顏魯公寬博之氣,間以篆籀之法,取筆墨穠華,追意境清遠,遂生獨家面目,令書友觀而忘返,返而復觀,遙睹其氣,近染其風也。是日下午,先生於東北書法文化研究院學術研討會上作學術演講。令諸多碩博之士,豎耳傾聽,意猶未盡。鶴堂所言,吾聞所未聞也。先入以書學,續之以禪,曉之以理,發乎以情,吾頓悟也。

此後與鶴堂先生相遇之機緣日多,情隨之愈深也。吾儕有幸,近隨遊學。先生於書藝、楹聯、詩詞、歌賦、佛學、經學等俱爲深研曉擅,乃大儒也。鶴堂之才必將清雅於當代,獨步於書林。

辛卯之冬與先生同遊九華山,每與人書,必爲自撰楹聯。鶴堂先生爲九華山甘露寺住持藏學法師所撰嵌名聯曰:“藏燈如晝光三界,學海即筏渡十方”。

同遊諸友,皆爲服膺之至。先生於我所問,有問必答,不厭其煩。從遊之日,吾書學日進也。吾常以詩聯示於先生,先生益喜,又從而反和之。詩成益易,而語易工。先生學術若高山仰止,親和若拈花一笑,仁德若孔孟之風,書法可謂是:“儒者之工書,自由息焉而已”。

先生弱冠即從逰書畫家鄭春松、後爲古文字學者潘主蘭入室弟子、續拜梁披雲大德門下。三位先生皆爲學者,鶴堂先生至此潛心問學,書藝大進。先生深研古文字學,於近代學者有異曲同工之處。善者善緣,鶴堂先生又皈依佛門,古往今來,國學大師非佛即道,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齊家治國平天下。鶴堂先生俯仰之間,俱爲國學復興之事,仁者書家,誠可頌也。

北宋張橫渠曰:“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此或許爲先生之真實座右矣。

慨歎當今書壇,真假無分,牝牡不辨,指鹿爲馬者衆矣。理論者亦衆,而學問者尟矣。滋眼之纈,非爲久物也。獨鶴堂張培元先生匡扶國學,書惟傳統,益於眾生,藉以他日,非有煢煢之影,皆爲爽爽之儒,豈不樂哉?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1-24 17:46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3-1-26 10:07 编辑

少 许张培元旧作新集网络展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1-24 17:47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3-1-26 10:09 编辑

少 许张培元旧作新集网络展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1-24 17:48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3-1-26 10:09 编辑

少 许张培元旧作新集网络展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1-24 17:48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3-1-26 10:09 编辑

少 许张培元旧作新集网络展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少许——张培元旧作新集网络展(答谢网友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