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庆东作为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的一等奖获得者,无疑是幸运的......
本帖最后由 半拙斋 于 2013-5-28 18:03 编辑“ 吴庆东作为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的一等奖获得者,无疑是幸运的。”——周德聪先生文《晋唐风流 宛然在目》。吴庆东先生这幅作品,从结字、章法、形式、墨色、用笔、线质......都有非常大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以震撼,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幅真正的书法精品。
然而,这幅作品也给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1.书法作品的主体内容是什么,应不应该表答完整的文意。2.书展的评审对文字错漏有没有规定、是什么样的规定。
因为,在吴庆东先生的这幅作品中,书写的是王羲之的一段书论,正文写了短短62字,即脱落9字(款文60字,漏3字),以致欣赏了书法,再想领略一下文辞,却难以成文。从吴庆东先生作品的获奖,还是书法的最高奖来看,似乎已经有了答案——1.书法作品不必注重文字内容,错落难免,不必在意。2.国展评审,文字错漏已不再是硬伤。果真如此吗?那将是多少书写者之福音;如果并非如此,那么,吴庆东先生确实是幸运的了。而评委的形象成了什么?其颜面何在?这难道不会引起我们更多的一点什么思考?
以我之昏昏,实在想不明白个中道理,在此请教于方家、师长、网友。
(吴庆东先生的作品确实是精品,我非常非常喜欢,因为很符合我自己的审美取向。在这里提出问题,与作品本身无关。)
原文:
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后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以上为正文)惟钟、张故为绝伦,其馀为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贤,仆书次(之)。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平南李式论君不谢。(以上为款文)()中为漏字 [晋·王羲之·自论书]
加油{:1_226:} 谢谢欢迎常来常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