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7-1 18:05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彭双龙(第十二期)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彭双龙


编者按: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是书艺公社网2012年开设的新栏目,该栏目广泛召集曾在历届国展中获奖或多次入展国展的作者,搭建一个宣传、展示、推广书法家的平台,同时搭建书法家、画廊、收藏家的桥梁,秉承“竭力为广大网友、书法家、收藏家服务”的宗旨,开启此推广系列专题。栏目推出的书家具有极好的创作能力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是近几年活跃在国展中的佼佼者,也必定会成为书坛今后的璀璨之星。


No.12>>>彭双龙http://www.shufa.org/ad2010/files/images/2013/0709/09-49-02-1956299245.jpg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7-1 18:07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3-7-31 07:59 编辑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召 集 令



○书艺公社自2002年正式创建至今已迈入第十个年头,论坛注册会员超过十万名,总贴量近200万!书艺公社经过十年的稳健发展,已形成在书画专业媒体网络平台、书画艺术品交流交易、艺术杂志编辑策划出版、书画展览活动策划等各方面齐头并进!

○书艺公社书画街成立于2008年4月9日,自成立以来,现已发展为书画、文房交易的重要在线交易平台,书画街依托书艺公社的强大媒体资源为广大书画家、收藏家、画廊搭建起重要的桥梁。经五年多的发展,现已具备60家店铺的规模,并呈逐渐上升之势。

○由书艺公社网及中国画坛网联合推出的新文化书画杂志——《涉事》杂志于2010年9月出品,目前已成功出版六期,总发行量达18000册,《涉事》杂志迥异他媒,以刊发书画篆刻家、评论家之艺术发微、争鸣、生活、杂感等文字为主旨的一本新书画刊物。杂志秉承精良的印刷技术及独特的设计理念在业界博得良好口碑。

近几年,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书法展览推出大批具有创作实力的书法家,该批书法家也随着“国展”的发展逐渐深入人心,为大家所熟知,同时由于宣传传播等因素的影响,也使得部分具有极高创作能力的“国展”作者未能广泛为大家所熟悉。介于目前所存在的情况,书艺公社推出“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专栏,广泛召集曾在历届国展中获奖或多次入展国展的作者,搭建一个宣传、展示、推广书法家的平台,同时搭建书法家、画廊、收藏家的桥梁,秉承“竭力为广大网友、书法家、收藏家服务”的宗旨,开启此推广系列专题。

一、参展条件
1、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届展”或“兰亭奖”展览中1次(含1次)以上获奖作者;
2、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单项奖”(如隶书展、行草展等)展览中2次(含2次)以上获奖作者;
3、由中国书协主办冠名的的全国性质书法大展(如邓石如奖、王羲之奖)中获奖3次(含3次)以上书法作者;
4、具有相当高创作实力的书法作者。

二、评选方法
1、网站成立评定委员会,对主动报名的作者进行集中评选,最终以短信或电话的形式通知作者;
2、网站邀请部分具有较高影响力及创作实力的作者参与该推广活动;
3、由中国书协理事以上的嘉宾或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书法家推荐作者,经审核后决定该作者的参与权。

三、推广形式
1、书艺公社论坛专门开设【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专栏,以专题的形式以月为单位展示作者的书法作品及生活状态;
2、书艺公社书画街将免费为参展作者开设(至少为期一年)以书家名字命名的“专柜店铺”——从书画街首页点击书家名字专栏即可进入,日常维护等相关技术由书艺公社统一负责,全面打造书家交易的平台;
3、《涉事》杂志将开设“书家推广”专栏,每期刊载当月参展作者的书法作品,暂定每期一个版面,如艺术成就突出者还将增加版面;
4、拟定每年适时将在北京(或省会城市)举办书法提名展,并全国发行展览作品集。

四、具体操作细节
1、
①报名参与推广的作者,需要提供作者本人身份证明材料,获奖证书证明材料,个人艺术介绍(300字以内)。
②报名作者提交代表最高创作水平的书法作品图片20幅。
③作者提供相关评论文章一篇及一篇以上。
④所有资料发送至贺进邮箱:690399460@qq.com。
⑤栏目联系电话:13931605209(贺进)
2、参与推广活动的作者请提供4件代表创作水平的书法作品以回报网站,作者提供的作品将精选1~2件刊登在《涉事》杂志以统一宣传。
3、【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以作者资料收稿先后顺序发布专题介绍。
4、作者享受权利:
①凡是参与的作者均享受成为网站长期合作书法家。
②《涉事》杂志将不定期邀请作者刊登书法作品及系列专题介绍。
③网站将为【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书家出版《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中青年最具收藏潜力获奖书家推荐系列》大型系列丛书,拟定每人一本,每本32页,每位作者将可以以极优惠的成本价享受到最专业设计制作出版印刷。
④书艺公社书画街特别为作者搭建作品交易平台,同时网站将联系收藏家及画廊,代理或专营作者作品。

五、其他
1、本实施计划解释权归书艺公社论坛。
2、本实施计划从即日起实施。

书艺公社
www.shufa.org2012.7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7-1 18:08

风云榜·人物志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殷旭明(创刊号)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267126-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周剑初(第二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289921-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张维忠(第三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295786-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谢少承(第四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07418-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钱玉清(第五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08439-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吴 勇(第六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09519-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李 明(第七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10438-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方建光(第八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11081-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刘京闻(第九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12171-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倪和军(第十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13000-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叶华洲(第十一期)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313975-1-1.html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7-1 18:13



彭双龙
出生于河南固始,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获法学和管理学双学士学位,2012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深圳宝安书法艺术研究社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全国八十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和畅六友成员。书法作品曾获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奖”等,作品被中国文字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深圳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2012年5月《中国书法》杂志专题推介,2013年5月《青少年书法》书坛精英栏目专访推介。专题介绍和作品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美术报》、《深圳特区报》等。

【作品获奖】
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奖”
第三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三等奖”
第四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佳作奖”
辛亥百年全球华人书法作品展一等奖
第三届“义海杯”全国书法展一等奖
第二届“梁披云杯”全国书法展二等奖
首届“平复帖杯”全国书法展二等奖
墨舞神州—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三等奖
文化部2012群星璀璨全国作品展银奖

【作品参加】
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作品展
全国第二届“翁同和书法奖”
全国首届篆书作品展
全国第三届隶书大展
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
第三届“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
全国“邓石如奖”书法作品展
全国“钟繇奖”书法作品展
西泠印社2009年诗书画印大展
中国当代百位书法名家墨迹展
第二届全国名家书法艺术双年展
首届全国青年书法家提名双年展
翰墨石鼓·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
苦禅故里·兰亭奖获奖名家邀请展
兰亭群星荟中原·书法精品邀请展
兰亭群星荟金陵·书法精品邀请展
全国十届国展获奖书家学术邀请展
大鹏风起·深圳书法家晋京提名展

【作品出版】
2009年:《彭双龙书法作品选》
2011年:《八零点将录·彭双龙卷》
2013年:《深圳宝安书法艺术研究社·彭双龙卷》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7-1 18:13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3-7-2 09:21 编辑

入古出新尽显方略
——彭双龙书法赏析语
文/贺 进

无论是70年代还是80年代的书家,写“二王”的越来越多,所以我们看现在的全国书展和各种各样的专题展的时候,发现“二王”军团越来越多,魏晋书风在当今呈现盛世之举。关于学习“二王”的话题,在书界一直是争执不断,这个矛盾的主体就在于对“二王”的把握程度,这也就上升到对魏晋书风的讨论范畴。魏晋书风的把握程度,评论界人士曾多次探讨过,对于“二王”的体系研究,更多人倾向于在把握其基本气息的情况下进行“量化”学习,也就是说对“二王”不必描摹尽致,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变化。我是比较赞许这种观点的。因为于魏晋,或者“二王”,追其“形”尚可观,得其“气”则有失余力。“形”是摆在桌面上的,我们可以看到,假使魏晋书作到目前无一片真迹,唐以来的描摹本足够将魏晋时期的用笔痕迹和形态变化呈现出来。关于“气韵”,倒是有些牵强,书史曾多次提到“晋尙韵”一词。到目前为止,“韵”为何物?恐也没有多少人能阐明其要义,更何况是魏晋“气息”,但凡将“气”延伸开来似乎还有所可得。我们可以理解为魏晋“士族”的养生与其书法的相关性。

对于当今“二王”体系的书家来说,我认为更多的人趋向于形质的把握,关于有些人谈学二王要学“气韵”等观点,我想大抵是模糊化的思维表象,正因为它模糊,所以怎么说、说什么都可以。我们观赏一幅书法作品,最初打动我们的可能是整体动荡的体势,然后会注意字组的变化,再细看则关注于单字的结体变化,最后才是用笔。这是观赏作品的过程,而创作作品正好相反。我们可以把自己设定为创作者,先从用笔开始,然后是结体变化、字组变化,后来是整体把握。所以说对于“二王”的作品我们可能主体有了变化,所以才会将真正的主体主观化了。王羲之写一幅字没有想到那么多,是后来人想得多了。理顺这样的思路我们再来看“二王”和魏晋书风,其实还是要把握形质上的东西,这是学习魏晋的真正法则。

我不敢说双龙在学习“二王”的过程中有多高的水准,但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从“二王”中学到的体势足以能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从临摹走向创作其实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多少人都在学习“二王”最终无法走上创作的路程。临摹是“量化”的积累,创作才是“质变”的磨合。在积累与磨合的过程中,需要书写者有敏锐的眼光与开拓的思维,我想双龙做到了这一点,或者说想到了这两者的关系。我看过双龙临摹“二王”的作品,点画、结体都在体系之内,做到了“精临”的功夫,他学习前贤,我想是有尊崇心和敬畏心的,力争在临摹的过程中往“二王”身上靠,我觉得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他懂得将自己的标准定位在“二王”,且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想法。点画变化在二王的形态上尽力揣摩,是双龙走上创作的必经道路。我们看双龙的临摹作品,点画精准,有放有收,有开有合,有提有按,这就是对二王“精临”的功夫和前提下才能表现出来的。

我们来谈一谈“线”的问题,几年前我就比较反感“线条说”。关于中国书画艺术,我们在画史、书史的阐述中,或者画论、书论的阐述中,很难发现有“线条”的概念,至少说清代以前的著作,几乎看不到这两个字,为何现在很多人都在讲“线条”?我不知从何而来。“线”是中国书画艺术灵魂的东西,线的运用造就了书画作品的气息表现。而“线条”则是舶来品,西方油画艺术可以说“线条”,因为它需要更直观的表白。把“线条”运用到书画中,当然可以,但是不足以表达出书画的深刻内涵来。所以说“线”与“线条”,一字之差可能就失之千里。双龙对线的运用我觉得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平铺的延伸,还有一种就是上下的跳跃。平铺就是体现出线的厚实,跳跃则是表现线的提按关系,双龙在书写中是二者合二为一,所以我在他的作品看到的是“掷地有声”且“跌宕起伏”的线的表现。线的丰富性体现在点画的组合中,这也是我提倡的一种思维角度,点画的组合是不规范的合成,只有有机的组合才能体现出线的千变万化,我们来看双龙的点画组合是在有意无意之中变化,提按转折中来丰富线的运用,这是双龙的高明之处。有的人在书写中强调构成,其实我觉得构成是在点画之下的表现,双龙并不是不强调构成,他是在“线”的丰富性之上寻求一种对构成的表现。

双龙的楷书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对于他的楷书我觉得从褚遂良进入二王体系是正确途径。他临摹褚遂良更沿袭了“线”的表现,笔笔沉实,在沉实中有所提按变化,学习褚遂良最忌讳“线”的软绵无力,因为褚遂良楷书的“线”是很细的,所以有的人在学习中极力表现细的程度,从而忽略了细的力度。我们看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如果看字帖临习可能并无什么,但是你再往上推,推到拓片来看,推到原碑来看,其实我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规律,那就是逐渐觉得褚遂良的用笔在逐渐沉实,并不是临本上的细细的东西,只有对原碑我们才会觉得褚遂良的线质是何等之高。我看双龙的褚遂良临摹,大多是参悟了真正的褚遂良,并不是摹本的褚遂良。他的线没有很细的,但是线的起始都是有始有终,双龙用心观摩了。   

双龙很年轻,他的路子也很正,我真的不敢想象他的潜力有多大,我真心希望他能在传统的路上越走越远合。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7-1 18:22

丰富的安静

文/彭双龙

很喜欢周国平先生的一句话: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工作之余的读书写字,已然成为我内心修炼的一种方式,“丰富的安静“也成为我近年来的创作方向和追求。近年来我开始关注“二王”帖学一脉“沉静古雅”的气息,此种“气息”如八大山人在历经沧桑之后收起所有的锋芒和圭角,达到一种“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之境,静中寓动,平中出奇,高古难求。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愈发感知到古典的力量,深知唯有心存敬畏,沉潜翰墨,追求古意,加强学养,方可得其心源。
丰富的技法如同山阴道上,夏花满树而应接不暇,散发勃勃的生机。我深深迷恋这种生机盎然、鸢飞鱼跃之景。
安静的气息如同古巷老井,历经沧桑而愈加澄澈,散发幽幽的古意。我深深偏爱这种澄澈安静、优游物外之美。
“安静”需要以丰富的技法为前提和支撑,否则便会流于简单和苍白。丰富的用笔是风格的根基,是气息的载体。学习“二王”技法不能孤立视野,需要深入分析历代技法的演流,以一种历史的眼光整理出一条清晰的演变之路,以魏晋为中心,向上延伸至钟鼎铭文、简牍帛书、敦煌写经,向下拓展至孙过庭、张旭、怀素、颜真卿、杨凝式、赵孟頫、苏东坡、米芾、王铎、董其昌乃至近代的白蕉,可以清晰的看见帖学一派的俯仰变化。通过“二王”纯熟的表象进入其丰富的技法内核,获取于我有益为我所需的技法元素。以古人技法为根基,以个人气息为载体,方可不负古人,不负我心,并找到亦古亦新的通衢大道。
“技近乎道”,所谓的字法笔法墨法章法都是一种手段,“技法”终究是看得见摸得着形而下的实物,而“道”则是形而上的哲学,是感觉,是学养,是精神,是气息。唯有从形而下的技法层面逐步上升到形而上的气息境界,方能窥见其妙。所以周国平先生是对的,安静是因为拥有丰富的前提,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一种超脱,是阅历大千万象之后的一种顿悟。我深爱这种澄澈安静之大美。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7-1 18:24

《青少年书法》杂志专访

文/谷松章

谷松章:河南是当今书坛重镇,您是河南人,但客居岭南,可以说既是河南书法的亲历者,又是旁观者,请您谈谈对河南书法的印象。
彭双龙:我出生在“中国书法之乡”河南固始,固始坐落于大别山北麓淮河南岸,自古文风昌盛,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楚相孙叔敖、闽王王审知、植物学家吴其濬等皆出于此。固始在夏商时期为蓼国地,又称“古蓼”,东汉建武二年,光武帝刘秀封大司农李通为固始侯,因此得名。我出生之时正是“中原书风”鼎盛时期,自幼受乡贤影响,耳濡目染,多受熏陶。河南书法博大厚重的历史、尊崇传统的特点以及质朴大气的风格对我有着深入骨髓的影响。由于后来长期在外地求学工作,所以我的身上既有一些河南书法的烙印,又受到各地书法理念和学院书法教育的深刻影响。
  
谷松章:请介绍一下您的书法学习经历。
彭双龙:我的学习经历比较单纯,少年时代看到乡贤写春联而用筷子自制毛笔练字,后来无意间得到颜真卿的《多宝塔》和《麻姑仙坛》,用功较多,打下楷书基础;高中时代,对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灵飞经》和赵孟頫情有独钟;大学时期写的多而杂,诸如汉隶、魏碑、米芾、《书谱》、《十七帖》和二王手札等都有涉猎,但不够系统和深入。大学毕业之后,开始主攻“二王”帖学并一发不可收拾。值得一提的是,我的书法学习大多时间都是自学,所以从小便养成读书和思考的习惯,喜欢自己琢磨去解决问题,没有受到外界过多的干扰。
  
谷松章:您的艺术理念是什么?追求什么样的艺术风格?
彭双龙:哲学家周国平曾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人生若此,书法亦然。我喜欢真实自然的情感流露和朴素安静的心性流淌。我的审美理念和风格追求倾向于“经典、古雅、静逸、朴厚”,“经典”即取法正宗,“古雅”则不具俗态,“静逸”得空灵简静,“朴厚”可生动自然。老子说“大巧若拙”、“既雕既凿,复归于朴”,庄子讲“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我深信“天然无雕饰”的“自然之美”是艺术的至高境界。目前,我的作品还是“巧”多于“朴”,但我认为这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点。
  
谷松章:我们都是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获奖者。您是那一届比较年轻的获奖作者之一。“兰亭奖”是中国书法最高奖,您在获得了“兰亭奖”之后,有何感受?对您的生活或者学书状态有什么改变?
彭双龙:是的,“兰亭奖”不仅是一项难得的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和动力。获奖之后,应酬和压力明显增加,打乱了之前的生活节奏,曾有朋友劝我辞掉工作,多去参加活动,我毅然推掉了一些不必要的应酬,潜心学习。“兰亭奖”带给我的只是短暂的开心,开心之后更多的是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毕竟是一辈子的事情,需要我们有敬畏心和尊崇心,偶尔的获奖只是书法人生的一个起点,以后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们通过继续临帖和读书来不断积累和充实。二年后,十届国展的再次获奖,证明了我的选择没错,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的方向。正如我在十届国展论坛上说的一样:获奖对我们青年作者来说既是压力更是动力,促使我们不断去探索和进步。
   
谷松章:您觉得取得今天的成绩,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彭双龙:成绩真的谈不上,我一直认为书法是一生的修为,我的道行还很浅。假如获奖算是一点成绩的话,那么首先要感谢命运的眷顾和机遇的垂青;其次,任何成绩的背后都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苦卓绝的付出和焚膏继晷的辛劳。我也不例外,废纸三千和通宵达旦的事都干过,最难忘的莫过于09年被单位外派到哈尔滨,没有圈子和应酬,下班后便安静的读书临帖,当我从哈尔滨离开时,练习用过的宣纸足足装了几大车。当然,更要感谢我的老师和朋友们,他们的指导、关心和鼓励也一直在支撑着我不断向前。
   
谷松章:沙孟海先生曾经讲过书家的不同阶段,才情、功力、学养的重要。那么在您这个阶段,您觉得才情重要还是功力重要?
彭双龙:才情、功力和学养是都是书家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少年看才情,中年看功力,晚年看学养。只有才情而无功力,才情将很快消失;只有功力而无学养,徒成工匠。前几年,我还沾沾自喜于别人口中的“有才情”,可现在越来越感觉到“功力”特别是“学养”的重要性,任何一位想在书法上有所建树的书家,没有几十年的功力是不行的,不管你天分有多高,如果功夫不到,学养不足,终难成大器。所以,我目前做的更多的是不求风格,坚持入古,提高功力,加强学养。
  
谷松章:您认为一幅经典作品的诞生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彭双龙:我认为一幅经典之作不仅需要关注“技法”和“形式”等物理层面的要素,更要关注精神层面的审美追求和道德层面的文化品性。我们在关注艺术本体技法的同时,更应该牢牢扎根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中,关注哲学、史学、文学、美学等综合领域,并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去融入时代、关注民生、亲近自然、热爱生活。培养一种社会担当和关怀意识,以一颗通透丰厚、诗意润泽的心灵去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我想,这才是经典作品带给我们的思考和终极意义所在。

谷松章:关于书法的形式,是每一个书法人都不能轻视的,但是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作者在投稿时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书写本身,以至于中国书协近期对拼接等做法痛下杀手。我注意到,您也喜欢色宣、题跋等形式,那么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彭双龙:合理适度的形式对于一个展览来说,是有必要的。基于展厅视觉效果的考虑,我希望看到作者在纯熟功力的基础上能在形式上有所突破。但是,刻意的做作和违背美学原理的乱造形式,甚至陷入形式而忽略书写本身,或者以形式的花哨来掩盖功力的不足等做法,不但会损减作品应有的格调,而且对于观者来说也是一种不尊重。
我过去喜欢用粉彩,但现在更喜欢朴素淡雅的宣纸所营造的古雅氛围,兰亭奖和十届国展的获奖作品其实都是把传统的册页形制改成条幅,在形制上略微有所变化,以适应展厅的需要,但现在看来又不满意了。为了展览而写的作品多少都会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并非发自本真的心迹流淌。
   
谷松章:1987年在河南开封举办的现代国际临书大展中,刘正成先生提供的是临二王法帖,他说,临王书“妩媚易得,萧散难求”,您同意他的观点吗?您认为学习二王书法,难点是什么?
彭双龙:古人评王羲之书法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其实,“二王”书法不仅具有其妩媚妍美的一面,而且内含一种上承汉魏风骨的淳古刚健,时人大多见巧忘朴,难以承淳古,多流于妩媚,不见其萧散。学习“二王”书法,我觉得最难把握的是淳古的格调和萧散的气息。萧散来自于不经意的挥洒和流露,需要深厚的学养功底,淳古则决定于眼界和格调的高低。

谷松章:您认为学习“二王”书法,是专注于“二王”为好,还是兼习后世“二王”帖学一脉的其他代表书家为好?
彭双龙:“二王”并不是孤立的,学习“二王”需要以一种历史的眼光来研究其“源”和“流”,以魏晋为中心点,向上延伸至钟鼎铭文、简牍帛书、敦煌写经、汉隶章草等,向下拓展至僧智永、孙过庭、张旭、怀素、颜真卿、杨凝式、赵孟頫、苏东坡、米芾、王铎、董其昌、八大、白蕉等,可以清晰的看见帖学一派的俯仰变化,更容易增加对“二王”的理解。然而,后世的一些临摹和翻刻多数失真,无法表现和还原魏晋“二王”所应有的神采,更容易造成误读和隔阂,所以要加以区分和辨别。
  
谷松章:在古代书论中多次提到“二王”,对其书法评价神乎其神,您觉得哪一句最贴切?为什么?
彭双龙:南朝袁昂在《古今书评》中曰:“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亦爽爽有一种风气”,这让我想起了王羲之“东床坦腹”以及王徽之“雪夜访戴”的故事。王羲之的洒脱代表了魏晋那个特定年代的某种特质,也是当代书家和文人难以企及的一种梦想和高度。那种优游而无拘无束的洒脱和率意,直接影响了当时及后世的书风。“二王”书法无意于佳、不事雕琢、崇尚自然,来不得半点矫揉造作,更没有如今的拼接做旧与刻意安排。所以才能够简约玄澹、超凡绝俗,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谷松章:魏晋风度是让人向往的,您觉得“二王”书法和魏晋风度有什么样的联系?如果在书法中表现出魏晋风度您觉得可行吗?
彭双龙:魏晋风度,令人神往。有兰亭雅集、曲水流觞,有竹林七贤、清谈长啸,有王徽之雪夜访戴,乘兴而归,有嵇中散俯仰自得,游心太玄。魏晋时代正如宗白华所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二王”书法上承汉魏古风,下启唐宋气象,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一种典型代表,充满了自由和萧散,古质与今妍。但是,由于传统语境的缺失和时代的不同,魏晋风度只能心向往之,任何带有目的性的模仿和书写都无法抵达,能做到不刻意、不做作已经是向魏晋风度靠近了一步。
  
谷松章:碑派和帖学从技法体系到审美思想有着很大的差异,碑帖之争从清代到今天一直没有消停。您作为帖学新锐,怎样看待二者的差异?您觉得作为一名主攻帖学的作者,是否有必要对碑学有相当的了解甚至是从中汲取些什么?
彭双龙:书法本无碑帖之分,而是后人的一种分类,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角度怀着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任何一位想要在书法上有所建树的书家,都需要对各种书体和流派甚至其他艺术门类都有所认识和实践。我平日里的临帖是不分碑帖的,篆隶、碑版、二王、民间石刻等皆是我师法的对象。去年我更多的时间是在写篆隶,今年我就打算临点魏碑。书有源流,事有主次,无论写什么,首先必须清楚自己追求的是什么。我的主攻方向是帖学,但不能武断的排斥和拒绝其他优秀的资源,而应该从其他资源中寻找自己所需的营养。
  
谷松章:当代是一个追求个性张扬的时代,您认为在帖学的基础上表现个性,是否有着诸多限制?又应该怎样去跳出“龙门”呢?
彭双龙:我曾经有个比喻:个性如同孕产不可过急,随时间积累而日渐凸显。我不赞同过早的表露个性,个性的形成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独立个体,阅历的不同和时间的长短都决定了个性的差异。唯有牢牢守住“传统”这个源头,深入学习传统,把握传统的精髓,先求共性,在共性基础上再考虑个性的表现,方能师古出新、继往开来。所以,我目前的任务仍然是深入追求共性,坚持入古之旅。
谷松章:您是书法展览中的常客,您认为展览对当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又产生了哪些弊病?
彭双龙:当代书法展览确实推出了一大批中青年书法名家,也让书法从书斋走进了展厅,走向了社会。四届兰亭奖颁奖晚会上,主持人采访荣获终身成就奖的92岁高龄的陈方既老先生时,陈老谦虚的说对不起时代,让我深为感动。是展览让我认识了这些为书法耕耘一生却又朴实谦逊的长者,更是展览让我们从这些长者和名家身上学到了书法之外的东西。当然,展览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诸如浮躁和功利,千人一面等。我是通过展览出来的,所以我非常感恩展览对我的促进和帮助,但是展览毕竟只是一个阶段和过程,而不是终点,过程很美好,终点更重要。
  
谷松章:您现在的工作和书法有关系吗?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有何规划?
彭双龙:我是08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深圳航空,工作和书法无关,国企时间比较固定,但我目前的岗位比较灵活,可以调休,一个月只去上十来天班即可。但仍然感觉写字的时间不够,所以我把更多的业余时间投入到对书法的学习中。平时若无应酬,我都会坚持临帖和创作,乐此不疲。谈到规划,我想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艺术上,书法之余,能够学学国画和篆刻。今年,我考进广州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将跟随祁小春先生做一些研究,祁先生治学严谨,著作等身,既有乾嘉学派的作风,又受京都学派的沾溉。我想这对我来说,又将是一个新的起点。

谷松章:除了书法,您还有什么爱好?
彭双龙:书法之外,我的爱好很广泛。高中喜欢文学和诗词,梦想当作家。大学时代喜欢足球、篮球等运动项目,后来喜欢看书、旅游、听音乐,偶尔玩玩摄影、写点小文章和打油诗词。心羡古人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我读书不求甚解,不带任务,感兴趣的书就随手翻翻,案头常见的书籍有文学、哲学、美学、诗词和印谱等。
  
谷松章:我每年都要去深圳一两次,也了解一些深圳书家的状态,并且和一些沙龙性质的书法社团有所接触。您目前生活在深圳,是否介意谈谈感受。深圳的书法有什么样的特点?
彭双龙: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充满热情和朝气。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深圳以“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宽广胸怀以及开放包容的城市理念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涌现出许多著名的书法团体,也做了许多对这个城市很有意义的活动。近几年,深圳书法更是如火如荼,不仅开展了许多具有学术意义的高端活动,而且深圳书法作者在全国活动中的人数也越来越多,队伍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带着各自地域的文化气息来到这里融合汇聚,都比较珍惜这种缘分,能够互相包容和团结。从而才形成了深圳书法开放包容、风格各异、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独特局面。我热爱这座城市和这里的氛围,并感恩这座城市所给予我的一切。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7-1 18:26

十届国展获奖作品评语

学书善临善悟,方可得其气象,具事半功倍之效。创作上追求在王氏笔墨之外凸显自身韵致,日经磨砺,不求池水尽墨、笔冢如山,但求笔意与气象相结合。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7-1 18:27

入古出新尽显方略
——彭双龙书法赏析语
文/贺 进

无论是70年代还是80年代的书家,写“二王”的越来越多,所以我们看现在的全国书展和各种各样的专题展的时候,发现“二王”军团越来越多,魏晋书风在当今呈现盛世之举。关于学习“二王”的话题,在书界一直是争执不断,这个矛盾的主体就在于对“二王”的把握程度,这也就上升到对魏晋书风的讨论范畴。魏晋书风的把握程度,评论界人士曾多次探讨过,对于“二王”的体系研究,更多人倾向于在把握其基本气息的情况下进行“量化”学习,也就是说对“二王”不必描摹尽致,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变化。我是比较赞许这种观点的。因为于魏晋,或者“二王”,追其“形”尚可观,得其“气”则有失余力。“形”是摆在桌面上的,我们可以看到,假使魏晋书作到目前无一片真迹,唐以来的描摹本足够将魏晋时期的用笔痕迹和形态变化呈现出来。关于“气韵”,倒是有些牵强,书史曾多次提到“晋尙韵”一词。到目前为止,“韵”为何物?恐也没有多少人能阐明其要义,更何况是魏晋“气息”,但凡将“气”延伸开来似乎还有所可得。我们可以理解为魏晋“士族”的养生与其书法的相关性。

对于当今“二王”体系的书家来说,我认为更多的人趋向于形质的把握,关于有些人谈学二王要学“气韵”等观点,我想大抵是模糊化的思维表象,正因为它模糊,所以怎么说、说什么都可以。我们观赏一幅书法作品,最初打动我们的可能是整体动荡的体势,然后会注意字组的变化,再细看则关注于单字的结体变化,最后才是用笔。这是观赏作品的过程,而创作作品正好相反。我们可以把自己设定为创作者,先从用笔开始,然后是结体变化、字组变化,后来是整体把握。所以说对于“二王”的作品我们可能主体有了变化,所以才会将真正的主体主观化了。王羲之写一幅字没有想到那么多,是后来人想得多了。理顺这样的思路我们再来看“二王”和魏晋书风,其实还是要把握形质上的东西,这是学习魏晋的真正法则。

我不敢说双龙在学习“二王”的过程中有多高的水准,但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从“二王”中学到的体势足以能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从临摹走向创作其实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多少人都在学习“二王”最终无法走上创作的路程。临摹是“量化”的积累,创作才是“质变”的磨合。在积累与磨合的过程中,需要书写者有敏锐的眼光与开拓的思维,我想双龙做到了这一点,或者说想到了这两者的关系。我看过双龙临摹“二王”的作品,点画、结体都在体系之内,做到了“精临”的功夫,他学习前贤,我想是有尊崇心和敬畏心的,力争在临摹的过程中往“二王”身上靠,我觉得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他懂得将自己的标准定位在“二王”,且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想法。点画变化在二王的形态上尽力揣摩,是双龙走上创作的必经道路。我们看双龙的临摹作品,点画精准,有放有收,有开有合,有提有按,这就是对二王“精临”的功夫和前提下才能表现出来的。

我们来谈一谈“线”的问题,几年前我就比较反感“线条说”。关于中国书画艺术,我们在画史、书史的阐述中,或者画论、书论的阐述中,很难发现有“线条”的概念,至少说清代以前的著作,几乎看不到这两个字,为何现在很多人都在讲“线条”?我不知从何而来。“线”是中国书画艺术灵魂的东西,线的运用造就了书画作品的气息表现。而“线条”则是舶来品,西方油画艺术可以说“线条”,因为它需要更直观的表白。把“线条”运用到书画中,当然可以,但是不足以表达出书画的深刻内涵来。所以说“线”与“线条”,一字之差可能就失之千里。双龙对线的运用我觉得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平铺的延伸,还有一种就是上下的跳跃。平铺就是体现出线的厚实,跳跃则是表现线的提按关系,双龙在书写中是二者合二为一,所以我在他的作品看到的是“掷地有声”且“跌宕起伏”的线的表现。线的丰富性体现在点画的组合中,这也是我提倡的一种思维角度,点画的组合是不规范的合成,只有有机的组合才能体现出线的千变万化,我们来看双龙的点画组合是在有意无意之中变化,提按转折中来丰富线的运用,这是双龙的高明之处。有的人在书写中强调构成,其实我觉得构成是在点画之下的表现,双龙并不是不强调构成,他是在“线”的丰富性之上寻求一种对构成的表现。

双龙的楷书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对于他的楷书我觉得从褚遂良进入二王体系是正确途径。他临摹褚遂良更沿袭了“线”的表现,笔笔沉实,在沉实中有所提按变化,学习褚遂良最忌讳“线”的软绵无力,因为褚遂良楷书的“线”是很细的,所以有的人在学习中极力表现细的程度,从而忽略了细的力度。我们看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如果看字帖临习可能并无什么,但是你再往上推,推到拓片来看,推到原碑来看,其实我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规律,那就是逐渐觉得褚遂良的用笔在逐渐沉实,并不是临本上的细细的东西,只有对原碑我们才会觉得褚遂良的线质是何等之高。我看双龙的褚遂良临摹,大多是参悟了真正的褚遂良,并不是摹本的褚遂良。他的线没有很细的,但是线的起始都是有始有终,双龙用心观摩了。   

双龙很年轻,他的路子也很正,我真的不敢想象他的潜力有多大,我真心希望他能在传统的路上越走越远合。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7-1 18:29

信手写下去
——我看彭双龙书法
文/齐玉新

我觉得在书法圈,河南人是很厉害的。不仅人多,而且写得好的人很多很多。比如彭双龙,这个河南籍的小伙子冷不丁就从书坛窜了出来,这几年一路获奖,不由得让人瞩目他。他说,他这两年的突飞猛进得力于09年在哈尔滨工作,没有熟人,只有自己躲在房子里面闷头临帖。于是,量的积累够了,就开始爆发了。我想,这除了刻苦之外,还得得力于他对书法的感悟和聪颖。否则,下这般苦功的人也不少,而能够摘金夺银的人却不多,尤其是这般年纪就有这样成绩的似乎也是凤毛麟角了。? ??双龙人很谦逊,可是他的字却写得很爽快,有一种雷厉风行的感觉。他的字出入魏晋,而又借鉴了一些当代人对于二王书法的研究成果,很贴近当代人的审美感觉和审美习惯,这也是他受到大家欣赏的一个方面。他曾经跟我说过,学习米芾书法,能够丰富二王书法的表现力。从这一点讲,我觉得他是很有见地和想法的。书法这玩意,说起来也很简单,但是玩到一定程度,没有自己的主张和讲解,也是很难跳出来的。双龙对于传统书法有自己的讲解和认识,也有自己的想法,这是很不容易得。有思想的人,总会与众不同。? ??最近,他对于篆书、章草、小楷都有涉猎,搞的也是有模有样,这也很好。年轻,可以杂一些,多吃五谷杂粮必定对成长有好处,尤其是,对于各种书体的尝试,能够丰富对于书法的体验和感悟。任何一个书体,都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凭空生长出来的,能够对古代传统书法尤其是书体做一些梳理工作,可以窥视文字体式的演变,于是也就窥视到了隶书之所以成为章草、章草之所以成为今草的缘由。而这些东西,似乎很多书法家都忽略了,书法的技近乎道也很难实现。在这方面,双龙显然比很多书法家具有超前的意识。? ??对于双龙目前的创作,我是这样看的:不要急于形成自己的风格,书法风格这东西,严格地说,你不想形成都不可能。作为一种手写体艺术,其实很大程度上,书法的风格取决于书法家的审美习惯和书写习惯。一个书法家总会有自己的东西在里面,而风格就是水到渠成的东西。年轻,就要写的像年轻人。现在,双龙风华正茂,意气风发,那就由着自己的性子写,早晚,你在蓦然回首的时候会发现——我一直在变化着,而且每一个脚印其实都很有必要也都不可或缺。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彭双龙(第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