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现场】“植土——2013纸本水墨群展”在北京宋庄举办(回帖送作品集)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3-10-31 16:43 编辑【第一现场】植土—2013纸本水墨群展在北京宋庄举办
【书艺公社 讯】贺进报道
2013年10月27日,植土—2013水墨群展在北京宋庄国防艺术区水墨空间拉开帷幕,展览展出纸本水墨作品120余件,作品风格多样,现场气氛热烈。
沈括《梦溪笔谈》有:“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展览名称“植土”就出自此句,水墨之道须接地气,才能拥有一片天地。此次展览艺术家横跨五代,从四十年代生人到八零后,他们都拥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并且轻松自如地运用水墨性话语展露他们的感观世界,描述各自的人文景观,表达对生活和生命的关注,揭示对精神世界的求索,提出对传统或现代的质疑,而且同时也都保持着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内在联系。
“雅集”一词源于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西园雅集”。雅集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一种经典的生活方式,意在追求脱俗超凡的思想意境。兰亭集会、西园酬唱、玉山风流,一帮名人雅士、名道高僧、文人骚客,或倚名泉、或聚名苑,吟诗作赋、品茗听琴,意到酣处,酒酿诗情,挥毫泼墨,畅叙幽情,幽思天地。正是这种中国古代文化特有的人文风景,才促进了艺术创作观念的交融,推动了艺术创作的发展与繁荣。
十八位参展艺术家正是怀着对雅集这种悠远的文化传统的敬畏和感怀,带着无比虔诚的心,真诚地参与。这既是中国文化身份的一种表征,又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延续,使得所有沐浴雅集的人在交融中得到拓展,实践着社交文化的当代性。
据悉,植土展览展期15天,作为第十届宋庄艺术节期间的水墨大餐,此展不容错过。
植 土——2013纸本水墨群展
2013.10.27 北京宋庄水墨空间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3-10-31 16:03 编辑
植 土——2013纸本水墨群展
2013.10.27 北京宋庄水墨空间
植土·雅集
潘志军
30岁之前我和传统的书画艺术还是两道平行线,虽说自己也是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的,但从事的都是些平面设计相关的工作,身边都是一些忙着对着电脑做方案的设计师朋友。后来,经朋友介绍有幸结识了吴国雄先生,就经常和一帮兄弟到吴先生工作室蹭茶闲聊,那时候,吴先生刚从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习归来,给我们惠安这么一个闽南小县城带来一股前所未有的新气息。工作室经常聚集着一帮慕名而来的书法爱好者,谈书论道,好不热闹,有时酣聊到半夜还不忍散去。渐渐地对书法有了一知半解的认识,逐渐地与传统的书画艺术有了交织,有了自己的审美。
后来通过网络我认识了策展人郑淑万先生,淑万兄是书法专业媒体的特约记者,媒体人的身份让他接触了不少年轻艺术家,在他的推荐下我见识了很多很有见地和想法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是那么的鲜活,使我大为感动。这使我逐渐萌生了投资年轻艺术家的想法。于是,在2013年春天,我和郑淑万先生联合策划“后援—当代青年汉字艺术探索展”。北京之行,我见到了“后援”的那些小兄弟,他们虽年纪轻轻,却怀着对艺术无比虔诚之心,满怀激情地投入到艺术探索当中去,这使我更加深坚信自己的想法是对的。随后在2013年夏天,我和郑淑万先生在我的家乡泉州惠安博物馆策划了“荒原--吴国雄、陈量双个展”,此展获得巨大成功,这时我想我的策展生涯才刚刚开始。
一个月前,量子从北京给我打电话,说他身边有一帮很优秀的艺术家,很想组织大家在秋后做个雅集,我说古人雅集流觞曲水,今人雅集不妨以联展的名义,于是参展艺术家从最初的十位一下子增加到十八位,幸可乐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有:“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展览名称“植土”就出自此句,我认为水墨之道须接地气,才能拥有一片天地。此次展览艺术家横跨五代,从四十年代生人到八零后,他们都拥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并且轻松自如地运用水墨性话语展露他们的感观世界,描述各自的人文景观,表达对生活和生命的关注,揭示对精神世界的求索,提出对传统或现代的质疑,而且同时也都保持着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内在联系。
“雅集”一词源于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西园雅集”。雅集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一种经典的生活方式,意在追求脱俗超凡的思想意境。兰亭集会、西园酬唱、玉山风流,一帮名人雅士、名道高僧、文人骚客,或倚名泉、或聚名苑,吟诗作赋、品茗听琴,意到酣处,酒酿诗情,挥毫泼墨,畅叙幽情,幽思天地。正是这种中国古代文化特有的人文风景,才促进了艺术创作观念的交融,推动了艺术创作的发展与繁荣。
如今,我们正是怀着对雅集这种悠远的文化传统的敬畏和感怀,带着无比虔诚的心,真诚地参与。这既是我们中国文化身份的一种表征,又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延续,使得所有沐浴雅集的人在交融中得到拓展,实践着社交文化的当代性.
另外我要特别感谢量子,他执意要我6岁的儿子宇辰为《植土—2013水墨联展》题写展名,小家伙虽然只是个幼儿园大班的小学童,对“植土”的含义未必能理解,但或许有天他回头来看会觉得无比殊荣。最后诚挚感谢宋庄当代水墨空间奚柏青女士、感谢各位艺术家。
我人还未踏入北京,就已经在想象北京深秋的美了!
2013年10月18日于古早画馆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3-10-31 16:05 编辑
植 土——2013纸本水墨群展
2013.10.27 北京宋庄水墨空间
思想像古老的丝绸之路磨损
陈量
能指在秋天登场。
在我从广州的市井到北京的聒噪,似乎穿越了些许路途,路途的两边都是森林,深不可测,不断有人收拾而显现不出收拾,雷雨击倒了很多树枝,它们保持着受难者的姿势,任何路上的风景都让我看到了我自己。幸亏路上遇到一群思想者,他们不仅完成着自己,而且还帮着我完成我自己,避免雷雨的袭击,我从内心里感激他们。
而这次群展并不是出于一种简单的情谊,我想更重要的是一种集体自发的思考。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当下的水墨,由于缺乏对水墨传统的充分认识,当代水墨不仅在当代艺术格局中越来越被异国情调化、假大空化,而且越来越成了对传统境界的无望怀念。当下的众多水墨大都是模具般的罗汉图、美展式的细密山水花鸟都市人物图式,几无情感。在书法用笔的传统水墨的语境下,过分追逐主流审美、市场审美,传统成为说辞借口,呈现出来的画面往往是绕着传统经典擦边而走,急于与主流挂钩,泯灭向内的思想。
水墨的本质源于书法。毋宁说此次展览是水墨展还不如说是书法展。书法基于汉字,汉字起源于人们所见世界的记录,它不同于照相,它是表现性的。而真正的绘画完全是表现性的。绘画表现的不是世界的象而是世界的边,这个边暗示着“恍兮恍兮,其中有象”。书法就是边,世界的“边”是线条,艺术中最富于变化的就是边,是线条。从这个角度来讲书法是高于任何绘画的。
“植土”的艺术家有老有小,但意志抱一。其中以年过花甲的张新生先生为例,在陕西这个传统官本位思想极其强烈的审美语境下,张先生长久矛盾于那源于审美意识形态的责任感和因不被理解的失望之中,这种情绪与境况促使他不断纠结和磨损。故乡的日新月异迅速带动、生发、繁衍出来人性的“匆匆病”,它弥漫于城市空间中的所有事物和人的身上。艺术家“植土”式的接地气的活法,被怀疑的眼光押解出境。
书法也一样。我甚至可以说,当下的书法创作状态是病态的,书协展览填鸭式的鼓噪,快餐式的书写像是“太空棉”,不接地气,随处病患。
诗人于坚说:写诗的本质是为世界守成而不是创新。艺术何尝又不是,只是说法和表现方式不同罢了。而我们面临的世界的成不断地被摧毁强拆,更新重建,艺术没有了根基,所以虚无缥缈随处病患。
而“植土”展览表达的空间在于不只有一个方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座独木桥,或绚烂或破败,都是自己的事情,这才有意思呢。
直立的土层在河湾里上升,思想像古老的丝绸之路磨损。
2013年10月19日
植 土——2013纸本水墨群展
2013.10.27 北京宋庄水墨空间
凡中肯、真诚评帖者皆赠精美雅致《植土》作品集一册。
植 土——2013纸本水墨群展
2013.10.27 北京宋庄水墨空间
植 土——2013纸本水墨群展
2013.10.27 北京宋庄水墨空间
植 土——2013纸本水墨群展
2013.10.27 北京宋庄水墨空间
植 土——2013纸本水墨群展
2013.10.27 北京宋庄水墨空间
植 土——2013纸本水墨群展
2013.10.27 北京宋庄水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