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少平 发表于 2014-2-18 18:11

陕西长海画院副院长王强
--------------参加第七届两岸联谊会
如果不事炒作而一心伏案创作,画家慢慢就会发现,自己在业界的名气指数殊难提升,随之而来的经济问题也很难解决(或曰“资本回报率”较低)。名气大不大,卖得贵不贵,是一个中国画家的“七寸”。在这两项上无所作为,免不了要令人顿生“英雄气短”之慨。谁都按捺不住要同类攀比,你我皆画家,你户限为穿,我门可罗雀;你日进斗金,我阮囊羞涩;你豪宅香车,我布袍芒屩。现实狰狞,我欲不炒作不得已。


      炒作是门学问,很讲究方式方法。眼下的画家,要么贱兮兮地蹭着为官员作画,求取几句夸赞、一帧合影;要么疯狂地占据形形色色的媒体版面或频道,充分混个脸熟;要么与各种社会闲杂资金厮混,不断抛出个展及画册;要么附丽业界大佬,殷勤献足,响头磕够,谋得提携,趋慕要津;要么反弹琵琶,骂骂咧咧,专拿名家大腕说事,故作惊世骇俗之语,藉以标榜独异、吸引眼球。在我看来,适当的炒作,能让好作品容光焕发,倘一味恶炒、背离常伦,则势必要使“画道”蒙羞。

好心情 发表于 2014-2-22 17:19

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特殊年代,书画界可谓乱象纷呈,无奇不有。在这个庞大的群体当中,其中虽不乏志趣高雅,真正有所作为者,但也存在为数不少的伪装者和投机分子。文人墨客之外,尚有很多“商人掮客”。在这里,我之所以将商人掮客加上引号,本意不是针对真正意义上的那些书画经销商和书画经纪人,而是特指那些打着弘扬艺术和为书画家与收藏者以及收藏单位牵线搭桥的旗号而实则损害两者之利益从中牟利的那一类人。这类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伪装,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善人,摆出一副济世救人的模样,骗取别人的信任,而借机大捞私利和攫取社会资本。他们往往巧舌如簧,欺上瞒下,左哄右骗,两头通吃,自以为很高明,而实则为人所不齿。但由于他们善于伪装,心地善良的人很容易受其蒙蔽,以至于每每以宽容之心待之,结果屡屡上当受骗。

  这类人从来就缺乏对他人和艺术的真诚,从一开始介入书画领域,就是直奔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去。他们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有的是专门从事这一“职业”(如果这也能算作是一种职业的话),有的是业余从事。这类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源,也大概了解一些专门常识,但却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也不属于真正懂书画者。他们往往是没有诚信,见利忘义。这类人看名家书画作品就等同于看到大把的人民币,而对其他则不多关注,一知半解。在利用对方的时候,信誓旦旦,赌咒发誓,说得天花乱坠,而一旦得手,则马上一反常态,过河拆桥。

  其实,这类人说白了也没有什么特殊技能,无非是用一些小恩小惠和花言巧语来骗取书画家和单位领导的信任,先从书画家那里,以最小的代价(或者请吃一顿饭),或者送件不值几个钱的小礼物,然后就索取到对方的一两件甚至更多的作品,或者打着做公益事业的旗号,或者以和对方的朋友熟识为名,用买一平方尺的价钱“购得”对方10平方尺以上的作品,然后转手高价倒卖给其他商人或者单位。书画家往往碍于自己朋友的面子,尽量给予满足。但他们尽管已经从中牟取了暴利,但仍然要在下家面前炫耀一番,说因为和作者关系如何如何密切,所以才给你以如此之低的价格购来作品,甚至连我自己都分文未取,硬是要让下家再欠他一个人情。

  这类人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居首位,看得高于一切。你帮了他的大忙,他很少放在心上,而他要替人哪怕做上一丁点事情,也要大肆渲染,俨然是“救命恩人”。一旦逮着一个机会,他会把你狠宰一刀,来作为对他的回报。

  很多书画家做事一向与人为善,不与他人争长论短。既然认为是朋友,能帮忙的尽量帮忙,大多不太计较个人得失。有时候在没有看清这类“商人掮客”的真实面目的情况之下,面对其大献殷勤和做所谓的公益事业的托词,基本上都是慷慨赠与或者象征性收取一点辛苦费,甚至还会介绍一些书画界的朋友给他。如此一来,不仅使他大捞名利,而且无意之间为其提供了新的牟利对象。只不过,山不转水转,真相总有大白于天下的时候,时间一长,牵涉于其中的当事人难免会互相见面,谈及此事。而且时间一长,书画家们自己也会慢慢感觉到是这类人在利用自己,玩弄自己的感情和智商,因此,与之断交便顺理成章。

  故而,我认为,只看到蝇头小利的小买卖人和那些靠投机倒把起家者算不得真正的商人,而那些靠欺诈手段骗取他人信任从中牟利者也算不得本来意义上的书画经纪人。顶多是个“暴发户”和贬义上的“掮客”而已。这类人无论他拥有多少知识攫取到多少财富,都不会改变其卑鄙而贪婪的本性。

  我始终坚信,事业和财富是要依靠自己的本分和本事、靠大智慧得来,而非凭借一点小聪明即可一蹴而就。爱耍小聪明者在具有大智慧面前,其个人形象怎么也不会高大起来,即便是使尽浑身解数,也不会达到同样的效果。因为,爱耍小聪明者,特别是那些见利忘义,一心为自己着想的“掮客”们,成天在其腋下夹着一个三尺长的“如意算盘”,光想着算计别人,结果是算来算去算自己,正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而误了卿卿性命”。断了自己的退路,为自己掘墓而尚不知罢了。得到了眼前利益,却输掉了自己的人格,失去了朋友和真诚。无论他曾经拥有多少“辉煌”,最终不过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

  而那些具有大智慧者,他绝不是仅仅为自己考虑,而是更多地为他人着想,为社会着想,为国家和民族大业着想。他们懂得,只有真诚付出,才会有回报,甚至即便得不到回报,也会感到欣慰和幸福。而只有这样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会拥有更多的朋友,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能够行之久远,成就自我。

徐波书法 发表于 2014-4-2 11:47

地气十足齐白石
■田   墀
齐白石 (1864~1957年),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字渭青,后改名房、璜,字濒生,常用号白石山人,故名齐白石。另有字号老萍、借山吟馆主者、三百石印富翁等20余个。1953年任中国美协主席,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63年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乃二十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艺术家。
       齐白石是诗、书、画、印四绝的艺术家,家喻户晓。
  那么,齐白石是怎样看待自己这四门艺术成就的呢?有三个版本,胡絜青的记录是“我(齐白石)的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于非闇的记录是“刻印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画第四”;胡佩衡的记录则是“诗第一,治印第二,绘画第三,写字第四”。笔者对这三个版本都不敢苟同,窃以为,齐白石的画第一,印第二,诗第三,字第四。为什么这样排序?界定一个人在多个领域的成就,当然要将它们作横向比较。但是,这还不够,还要进一步作纵向比较。比如说诗词,仅仅是自我感觉良好是不行的,还要与唐诗宋词去比较、研究,这样才能够知道其高度。近现代人的诗词,能够比肩清人,就是了不得的,如果置入唐诗宋词之间,恐怕就不值一提了。
  齐白石的画,不论是技法还是题材,都突破了古人,也给后来人很大启发;他的印,将爽健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到达了顶峰,沿着这一条路,没有人能够再往前走下去了;他的诗,得清新、淳朴之趣,自自然然,可圈可点;他的字,虽然也有自己的架构,风格也独特,但是还不够成熟,有一些长线条生硬,没有弹性,有的甚至怯弱、无力;很多字构也不完美,显得随意、荒率,未能完全脱俗。所以,在四门艺术的造诣上,其书法只能够排在末尾了。诚然,这只是白石老人自身的比较,相对其他人,作为“四绝”,他仍然是当之无愧的。
  齐白石一生无意仕途。特殊年代,他还反复在大门上贴出告示,如“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画不卖与官家,切恐不详,告白”。于是,后人在评论他时,认为他本质上就是一个“乡巴佬”。在笔者看来,恰恰因了一辈子放不下的乡土情怀,恰恰是接足了“地气”,齐白石的绘画艺术才充满了生活气息,生机勃郁,亲切感人。
  有人说,环境造就人。这话是有道理的。齐白石十岁左右即放牛、砍柴,之后是做木工,30岁之前,他基本是在乡下度过的,一直在“接地气”,由此而产生的生活习性、人生理念以及审美取向等等,都会长久地影响他。当齐白石欣赏吴昌硕的画作时,都会触景生情,写下一首思乡诗:“少年不识重归期,愁绝于今变乱时。老屋此生能见否,菜根香处最相思。”可见,齐白石的乡情是多么的浓郁,这无疑会反映到他的创作中来。
  齐白石的画多是生活中所见之物什,特别是湘潭老家的花草、蔬果、鱼虫、农具,更是他作画的对象。他对胡絜青说“绝不画没有见过的东西”,又说“凡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在《白石小传自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二十岁后,弃斧斤,学画像,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只有鳞虫中之龙,未曾见过,不能大胆敢为也。”其实,这也是他重写生、重观察、接地气的体现。他画昆虫,必须将其捉回家写生;他画鸡子,观察鸡的时间比画鸡的时间要多得多;南方的菌与北方的蘑菇各是什么味道,他一清二楚;蟹与蛤蟆谁有壳谁无壳,它们的腿和身子有什么区别,他也整得明明白白。齐白石能够将各种题材画得惟妙惟肖、逼真传神,就是得力于对细节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最难能可贵的是,齐白石从来不忌讳“布衣人生”,反而是无限放大,他将对故土一草一木的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在调色板上点染着自己的激情和心血,之后,诉诸翰墨丹青,使其熠熠生辉、璀璨夺目。齐白石的艺术创作,再次证明了艺术必须接地气,艺术是不能脱离生活的,否则,它将是昙花一现,随之被人们遗忘。
  我们说齐白石有农夫情结,这并不是说他没有文化。齐白石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可是他一直坚持自学,特别是对诗词的学习。中国文学的精华,都浓缩在诗词上,有了诗词修养,当是一位传统文人了。齐白石也是一位有文化修养的布衣。他读书之勤奋与刻苦,一般人不一定比得上。看他是如何自况的:“前清光绪壬寅,予年四十。友人相招,始远游。至宣统己酉,五出五归,行半天下,游兴尽矣。乃造借山吟馆于南岳山下,借补少小时旷废之功。青镫玉案,味似儿时,昼夜读书,刻不离手。如渴不离饮,饥不离食。”(《白石诗草二集》自序)他还说二十年得了三千首绝句,而且都是在车中、枕上所作。这般用功、惜时,不得不让人钦佩弗已。
  “读书然后方知画”,齐白石的这句诗,道出了他的画作能够大俗大雅的秘密,那就是读书。
齐白石经常说一些自相矛盾的话。比如,他说恨不早生三百年,可以为徐渭、八大、石涛等人磨墨理纸,甚至说愿意做徐渭、八大、吴昌硕门前的走狗,可是,他又对胡佩衡说自己一生都没有画过吴昌硕。我们对此有两种理解,其一,他真的没有画过,或者说仅仅“学的是笔墨精神”(齐白石与胡橐语)。进一步理解就是,齐白石学习前辈大师的精神,不用临摹其作品,看看就心领神会了;其二,他曾经画过,但是,为了强调“有我家画法”,强调学其神,而不学其形,故而说没有画过。
洋大师也好,土大师也好,经常会说一些玄之又玄的话,有的还会发表一些“英雄欺世”的言论,怎么理解?各自用心体悟吧。

李翠 发表于 2014-7-30 14:50

多彩的生活、自由的时间、优厚的收入、高等的地位,让画家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然而,在光鲜背后,职业国画家面临着不同的生存烦恼:那些刚从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被画廊签约的寥寥无几,大多还得依靠家庭的支持;那些底层画家画了几十年的画,有的甚至一幅作品都没有卖掉;那些已经成名的艺术家更是要天天忙于各种应酬。不同的阶层、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方式,职业艺术家各自述说着不同的生存状态。
书画创作群体数量庞大,业内人士表示,全国目前有50万左右的画家,仅书协美协就拥有各级会员万余人,画家的层次和社会地位各不相同,包括国家级会员、省级会员、各等级画院供职人员、美术学院和各院校的艺术教师及其弟子等,此外,散落在民间的书法、国画爱好者更是不计其数。这些书画人的生活状况和收入水平悬殊极大,有日进斗金的大腕,也有混迹漂泊、艰难糊口、朝不保夕的书画从业人员。
书画名家走穴应酬
有不少国家级的书画名家,一幅画作可以卖到几万、几十万元甚至百万元,可谓是功成名就,日进斗金,他们不用为生计担忧,相反生活富裕。但是,这些知名度高的书画家却经常被俗事缠身,难有静心创作的空间。
近几年来,书画市场持续走热,书画家和他们的作品受到藏家和投资者的追捧,与普通书画家相比,作品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形成了特有的“名家书画经济”。名家因其自身的知名度和作品的市场价值成为不少商家眼中的“香饽饽”、“摇钱树”,画展、剪彩、笔会、出版物等邀请纷至沓来,请客吃饭、索求作品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其中,名气很高的画家不需要借助各种应酬来博眼球,反而更需要自己的创作时间,所以,对于此类活动他们会有些排斥,能躲即躲。相对而言,名气较小的画家则希望借类似活动提升知名度,于是频繁参加大小应酬。
市场上有实力的画家一般有名家后代、社会知名人士、各大画院、美院、书协美协等体制内的画家,以及不少更高兴别人称他们为“艺术家”的跨界者:大商人、政府官员等。这些画家身处精英圈,围绕其画作收藏的是一些达官贵人,画家显赫的身份地位也成了他们画作畅销的原因。
底层画家艰难糊口
与光鲜亮丽的名家生活不同,很大一部分画家为生活所迫,从798到宋庄艺术区,画廊、工作室频繁地开业和关门也见证了这些艺术家生存的艰难。
一位常年定居在艺术区的画家坦言,在艺术区内,他见证了太多由于经营不了工作室和作品而倒闭转行的艺术家。其中一位青年艺术家满怀信心来此开办工作室,工作室成立初期有成群的朋友来道贺,并表示羡慕。但是,随后他发现按自己理想的风格所创作的画作并无人问津,即使勉强卖出也抵消不了创作成本。此后,他开始随波逐流,大量模仿,创作一些市场上较火热的作品类型,甚至是“行画”。可以说,市场在变化,他的作品也在变化,但是尽管如此,这位艺术家仍没有改善经济状况,没过几年,他的工作室越来越小,吃住行越来越差,人也憔悴,最终,工作室无奈关闭。
业内人士估计,目前专门搞书画创作的艺术家有80%左右的人被经济问题左右,无法完全静下心来搞艺术创作,有80%-90%的书画家没有经济实力出版自己的画册,进行宣传和包装。很多挣扎在二三线的画家为了提升知名度,不停地参加各种书画大赛和展览,但是他们获得的奖牌、证书,并不会给生活带来大的改善,反而平添了一份买书、参赛的费用。而且,大多数靠卖字画为生的书画人都面临现实问题:精品的创作费时费力,书画家没有出名的情况下,精品反而难以出售,书画商也不会出大价钱收购,为了生存不得不“量产”作品。
“曲线救国” 以画养画
书画群体两极分化的现象已十分普遍,尤其是书画作品价位的差异,高得令人咋舌。拍卖会上一幅名家作品往往标价数万到数百万元不等,与摆地摊的普通书画从业者一幅作品仅售几十、几百元形成鲜明对比。画家的成名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画家生存的模式形成了几种类型。
以副养主成为很多画家的无奈选择,在进入职业画家的轨道之前,先为将来推广自己、创作作品积累足够的资金,用经营生意赚来的钱铺就自己的画家之路,可谓“曲线救国”。他们一般从事的是美术的衍生行业,比如卖画材、搞培训、开设计所、开办美术培训班等,在艺术逐渐市场化,画家讲究包装和推广的今天,他们在当画家这条路上,已经走到了只会埋头苦画、等“伯乐”降临的那些人前面。虽则如此,想要实现“画家梦”依然很遥远。
目前,以画养画的人很多,有的画家靠卖自己的作品来养活自己,有的画家靠画一些行画订单来养活自己的艺术创作。作为职业画家,卖画是必然的,因为他除了靠卖自己的作品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任何经济来源。在卖自己作品很难的情况下,选择画行画挣钱,期望有钱再画原创。但是行画以临摹为主,不太讲究绘画技巧,长期临摹,容易导致真正创作时出现浮华、艳俗的毛病,“毁眼毁手”。
此外,还有部分画家被动生存,他们或耐住寂寞静心创作,这类画家省吃俭用,常驻画室,不停创作,也不停地在推销自己的作品,艰难生存;或被人养着,等待时机。被画廊代理最好,但是只有极少数人会如此幸运,更多的人靠家庭支持,等待着一朝成名。


阎仁杰 发表于 2016-2-11 17:53

作品是否体现出作者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内涵。
   
    回归书画艺术传统,还原合理市场价值。我们期待用诚恳的态度和专业的眼光,为更多真正用心于艺术传承的书画家提供舞台,为书画爱好者、收藏者、普通大众提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书画艺术品。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陕西长海画院副院长王强参加第七届两岸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