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4-5-26 08:51
【品逸·学录雅集】
何士扬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4-5-26 08:51
【品逸·学录雅集】
何士扬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4-5-26 08:51
【品逸·学录雅集】
何士扬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4-5-26 08:51
【品逸·学录雅集】
何士扬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4-5-26 08:55
【品逸·学录雅集】
李祖旺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4-5-26 08:55
【品逸·学录雅集】
李祖旺
祖旺的新文人画语境
——“遊梦”画作系列解读
李祖望
我常有遊梦之境,梦中时常把当下之景象与梦境交融,亦真亦幻不能甄别。画画也有这样的感同,当用笔墨来感知物象时,落笔有时就在实处,就在那此时此物的语境之中。有时又飘乎不以为然,不被眼见之物象所控制,笔草墨逸。我想画画应该是一种不可以用真实性与可信度的认识来判断和衡量地,特别是其价值与审美精神。如果那样的话,总觉得艺术的认知多少有些肤浅。所以画画中的“写实”与“非梦”可以有关联,“写虚”与“遊梦”可以并叙。清代画家郑板桥曾有所示,他认为画画大体要经历一番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由“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羽化过程,我想这应该是哲学中的“名”与“实”在画理中的演进关系吧。
中国画发展传承有续。其初期,对客体物象进行“状物”与“模写”,往往也是用物象的逼真来衡量画家的技术高低和画之审美优劣,这在中外艺术发展过程中都有类似的经历。从先秦时韩非子“犬马最难,鬼魅最易”的画评可以看到,既艺术在表现客体物象时,更看重真实的模写,故着力点往往就落在“实”处。南朝时,画家谢赫在他的画理“六法”中首次提到“传移模写”时,“传移”一法或许是依靠“模写”来实现的,而模写又或许有着对景或者说是对客体物象的“模写”,因而转换为 “真实”“真景”“真相”等二维的视觉画面,此刻画画可理解为“遊”兴正酣。借图形来状物表意时,其画的“真实性”“是否像某某客体”等观念又往往列摆于画理认识之首位。唐代白居易在其《画记》中提出“以真为师”,即是指“以造化为师”的认识,这时对“真”的体味已经不在意客体物象的再现,它仅仅是所画之“画”的参照物罢了。“画”之概念开始脱离物象之实体,由画中之“物象模写”升华到“心中之物象”,此时的画画可以戏作“遊梦”之初。五代画家荆浩在其《笔法记》中更进一步强调对景作画的同时,提出了“写真”的诉求。画家在面对客体物象时,不单是以“以造化为师”,在“得其形、遗其气”时,还应有“贵似得真”,而“真”者应该是“气质俱盛”之境。宋元时期,对景“写生”的方法和笔墨“尚意”的文人画开始流行,画理再变。从“写真”到“写我”,此景的“我”得到更大的尊重和释放,画画难道不是在“我思”和“思我”的“遊梦”中渐醒吗?明清时期,笔墨的“书写性”“画与书同殊”“画如其人”“人品与画品俱高”等画理已臻完善且多样,画画已是“遊”在当下,“梦”在此时。
画不以酷似论高低,但求吾心与画同的“人文”精神的确对后世影响深远。
借“遊梦”之念来述说画画之传承,倡导对经典的学习,看起来有些说教,但的确值得思考。因为每一种解读,都会有不同角度的阐释。清代画僧大涤子有言: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出一头地也,冤哉。而那样的传承不应该是我追求的目标吧,或者说他不是我自己。
自己在那?
造化在那?
这个命题着实把我难住了!可以有的经验都能阅鉴,可以有的文本满视屏涌现。坚持用一枝毛笔,几点墨条,一张宣纸,几块色膏,当下能够带给我怎样的人文语境?
好在有梦,虚实变换之间还可把控自省,可赏玩,可遊戏,可居傲,放纵闲散。末了还真应验了西方学者弗洛伊德(Freud)先生的潜意识学说,只能让物性,象性,色性,仁性,爱性……来圆满自己。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4-5-26 08:55
【品逸·学录雅集】
李祖旺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4-5-26 08:55
【品逸·学录雅集】
李祖旺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4-5-26 08:55
【品逸·学录雅集】
李祖旺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4-5-26 08:55
【品逸·学录雅集】
李祖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