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潭老四 发表于 2014-6-17 11:58

本帖最后由 清潭老四 于 2014-6-20 07:20 编辑

祝贺鲍贤伦先生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盛大启幕!
          观鲍贤伦先生书法,其用笔干净洗练,线条圆润饱满,以圆为主。中锋运笔,沉着稳健中寓爽畅之意,鲍贤伦先生把大篆化简,他的隶书受到伊秉绶的影响,但他没有简单的照猫画虎,生搬硬套,而是大量临习吸收古人多方面的精髓的前提下把简书与隶书相柔合,并巧妙的融合在自己的笔下,追求一种浑厚朴拙苍雄的风格,独创自己篆隶简的鲍氏风格。鲍贤伦先生的书法在意境格调上与当代任何一位书法家都拉开了距离。尤为可贵的是这种隶简 风格并非故意造作而是自然流露绝去伪饰,这与当代书法的矫揉造作、扭捏作态可谓相去霄壤。鲍贤伦先生书法 必将在以后书法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求斋号“雅逸轩”或作品集学习珍藏!谢谢!

天下行者 发表于 2014-6-17 13:07

本帖最后由 天下行者 于 2014-6-29 07:23 编辑

先祝贺鲍贤伦书法展圆满成功!
    鲍 风 隶 歌 暴风起了,黑云压城兮。鲍风卷了,黑字压墙兮。墨色重重,铺天盖地。刷纸杀锋,梦想秦汉。白纸黑字杀出一个强悍王朝的瑟瑟背影。一道高华笔墨的忽忽转身。一曲灰陶古埙的悠悠吟唱。一轮盛世诗心的漫漫回归。 隶之象在强大而霸道的秦朝,由程邈这个小小公务员整理而成的书体,隶书诞生了。破坏篆书结构失掉象形原意,改篆书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开启了书法文人化的序幕。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层面。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点最重要。秦初隶书简率高古,后入汉而形成庄重的体貌,由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高成熟度时候讲究“蚕头雁尾”,写长横时,起笔逆锋切入如白圆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轻舞。“一波三折”,所谓"波",笔画左行如曲波荡漾,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翩翩的捺笔。字距宽、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鲍隶吸收秦简汉帛的随意自在,扬弃汉隶的高度规范和成熟,凸显返古意识的觉醒与选择,亦是对自身占有资源合理运用的清醒判断。 隶之趣秦简汉牍,古墓帛书,陶器砖刻,皇宫骨签,轻描淡写,随意而书,看似很朴拙,很简淡,很平凡,而实际上却蕴涵着无穷的美学价值,是民间工匠的发挥?是人的生命系统中人文情怀的真实流露。当其之时,物我不二矣。《张迁碑》的朴茂雄浑、浑厚博大,如山东彪形大汉;《曹全碑》的典雅华美、温润俊秀,如江南小家碧玉;《石门颂》的质朴随意、潇洒自如,如纵横江湖大侠。四百多年的漫漫隶变,东汉的高度规范和成熟,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的形成,不同风格、不同结体和不同审美取向的东汉经典刻石文本书法。东汉正大的文化气象和文人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自信的书写流露。使我们看到了特别固化的波挑,扁平的结体,体现着国家话语权的霸气与统治。而鲍隶,体现了文人回归大自然书写的开放性,君不见,《归去来兮辞》,那道35米长的巨幛字墙,蔚为大观,若是也似古时那样叮叮当当地日复一日翻刻于悬崖峭壁,如斯百年后,在后代子孙的仰望中,不也又诞生一幅摩崖精品乎? 隶之风汉隶的重大改造是以美术规范化和线条装饰化为前提。美则美矣,然不但不具备书写的随意性与合理性,反而增加书写的难度,失去了隶书书写简捷流便的原本实用立场。东汉刻石所表现出的典雅、华美、庄重、整饬只是一种完整的、华丽的美。如没有原始隶书的质朴和简淡元素灌注其中,那么这种美又是虚伪的、造作的、没有感情的。如在东汉刻石典雅、华美、庄重、整饬的基础上置入隶书原本天然的奔放、流畅、阔大的审美气象,那么就会重现一种大自然的淳朴和广阔气象。而这种壮美才是更接近生命本真的美。风格,只是与人不同,或许只算个人面目,不论好坏,谁皆可自许。依吾评判,唯有承前启后者,真风格只应属于开宗立派的大师、圣人。如王羲之,又如颜真卿。因此,最风格,仅是相对于当代展览体伪二王盛行的现状而言,倘若置身于秦汉,遍地皆是,恰如苹果手机,出道之初乃先锋利器,忽而竟烂大街,所谓的风格又何在呢?鲍隶的价值,恰在多重路标的指向性,或是实验性。 隶之道道可道,非常道。道,中国文化的核心,宇宙的源头。老子曰:为学日增,为道日减。道之运化,大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能自由出入者方称得道。孩子的字保存天真童趣,但技术含量不高。所谓文质彬彬,质胜文则野。鲍隶以自身浸淫文物多载的优势改造了古隶,加以雅化与文人化,迈出了初级的阶梯。古人崇尚熟到生时方为妙。鲍隶非主流唯一流,借古开今,其化繁为简的手段不凡。然与道尚有距离。鲍隶,能否剥离祖宗的优质资产,能否整合更丰富的资源,恢复远古的宝丽,往博大方向开拓,往精深方向挖潜。使得最后榨取的果汁既提纯又味美丰厚,含一颗中和的内核,才是得道成就的关键。期许鲍隶提升,直趋人书俱老,气象正大,中正壮美的境地。 ---------------------------------------------------------------------------------地址:315100 浙江宁波市鄞州区春园路165号宁波欧尼克自动门公司陈舟波13028925917

怡情怡志 发表于 2014-6-17 13:29

本帖最后由 怡情怡志 于 2014-6-21 22:11 编辑

{:1_277:}{:1_107:}{:1_107:}
                      师古得法   终成大家                                                               ---鲍贤伦先生书法展感怀         首先祝贺【我襟怀古】鲍贤伦书法展取得圆满成功!对于先生书法艺术,柳青凯先生曾赠《鲍贤伦书法档案》,后学曾细细阅读多遍,因而对于先生书法艺术有着一定的了解。今次先生又举办【我襟怀古】展览,再次有幸进一步欣赏学习。谢谢先生!         对于先生的书法艺术造诣,众多名家已经作了详尽、贴切、客观的评价,后学不敢枉自评说。祝福先生!      认真阅读了【我襟怀古】展览报道,感觉到鲍贤伦先生此次书法展规格之高、影响之大,是当下书法个展中极其少有的。众多政界、书界名家大腕云集自不必说,尤其是陈列于中国美术馆中央大厅长35多米、高4米的巨幛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让人震撼,彰显出先生高超的书艺和过人的精力和胆识。         鲍贤伦先生,作为当今书坛在隶书领域创作探索成果卓著的代表人物,其独特的隶书艺术风格已经为书坛的一面旗帜和标杆,并被书坛所敬仰仰和推崇,是当今书坛最具开拓性、创造性、最具影响力、最有持续潜力的书家,开创了隶书新视野,可谓隶书开山立派的人物。当今书坛,浮躁、自大之风盛行,急功近利,穷尽一切扬名立万,但大多缺乏对传统经典的深思和对现代书法的分析,缺乏踏实静下心来认真地去深入经典的意志和精神,因而根基不牢,但又急于成功,想一夜成功成名,因而就以所谓追求创新来哗众取宠,其实是以创新来掩饰不足,是一种投机取巧而已。同时如今书坛,所谓的继承创新不绝于耳,好像一位书家如果不谈创新不去创新就显得自己落后别人,是不思进取的表现,可是真正执著于创新的书家则凤毛麟角,创新谈何容易,更难能成功,大多只是或以狂怪、猎奇摄人眼球。而先生则孜孜不倦,独辟蹊径,不只是经典书法艺术的传承者,更是一位书法艺术的创新与开拓者,从秦隶简帛入手,通过自己的感悟和理性思考,从大量传统经典中选择性地消化、吸收、借鉴,同时又有着自己新的领悟、新的探索、新的突破,因而成就新的面貌、新的意韵。         鲍贤伦先生隶书独辟蹊径,由汉入秦,以古隶为宗,熔秦铸汉,去繁为简,化古为新,开创个人时代新风,从而完成自己成功的跨越,同时也是当今书坛古隶书创作的一次跨越,为当代书坛隶书书法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古隶书艺术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使古隶书艺术在当代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汉碑宏大,汉简灵动,秦隶古雅。先生专注于汉碑秦汉简牍隶书的研究和学习,将汉碑的朴厚与简牍的灵巧巧妙融合,通过用笔、结体、墨色的变化,形成其古朴、厚重、率意、豁达、宏大的书风。厚重来源于汉碑,率意得益于简帛,率意而不随意,尤其是先生在用墨上喜用浓墨,使得厚重之气得以更加彰显,这不能不说是先生的高明之处、过人之处。先生作品无论是鸿篇巨幅的大字作品还是方寸之中的小字作品,始终贯穿这一精神,同时书写均一丝不苟,笔力雄劲,大者其气势如虹,小者精妙绝伦,胸有成竹,游刃自如,得心应手,因而富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当为当今书坛古隶书法第一人。         本次展览“我襟怀古”通过“志于道”、“敬于事”、“游于艺”三个板块来烘托主题,将“我襟怀古”的中心思想通过先生的书法艺术贯穿于始终,好似一个辉煌的画卷,她既是先生书法艺术多年研习成果的一次宏大展示,更是先生对书法艺术创新成就的一次完美展示,她体现的不只是功力、才情、创新意识,更是一种耐性、学识和修为,让人惊叹不已,流连忘返。      对于先生的古隶书艺术造诣早已深入人心,为书界所推崇。而我注意到本次展览作品中更有先生的大篆作品,细细品赏,极具功力和韵味,大字浑穆、雄强、苍茫、古雅,小字端庄、流畅、温润、流美,彰显出先生游刃有余的不凡功力。      以上是后学赏读学习先生【我襟怀古】展览作品的肤浅认识,不当之处,请一笑了之。       祝福先生艺术长青!马年吉祥!
       如若能蒙先生厚爱题赠陋室虚名“求愚斋”及赠作品集以赏读学习,当不胜感激。谢过先!      511515广东省清远市新城东7号区金科楼F401   冯光永电话:13542493822

xiejichang 发表于 2014-6-17 13:54

{:1_277:}{:1_277:}{:1_277:}

林海明 发表于 2014-6-17 21:15

尽是不懂装懂,马屁精多{:1_325:}古人都不是他那样写的!装傻傻的笔触或无章法的章法,晋汉唐仼何大家都不带这样的,还怀古,怀谁?{:1_325:}哈哈哈哈哈哈

瓿斋 发表于 2014-6-17 21:37

我最早看见一副书法杂志上登载的鲍先生隶书作品,取法汉隶。后来鲍先生的秦隶书法,给人一种朴拙大气的感觉。为现代书坛带来了一种清新之气。隶书与隶变,正是鲍先生不断求变的结果。

走墨城 发表于 2014-6-18 11:53

有人说鲍贤伦先生的书法看不懂,我看不是,不仅易识而且好看。为什么?需要长期的修养和积累。隶与碑结合,与行融汇,与篆粘连,更草根化、平民化、百姓化了,阳春白雪,和者盖众了。仿佛碑铭回到了案头,以强化的书卷气融汇了庙堂之气。书写过程中找回了它的原生之态,寻求到了隶书的古尚之美。他的书写演绎赢得隶书的创新空间,他的实践实现隶书新的审美追求价值。 “技进乎道”在他作品中犹如彩虹般靓丽炫艳,为满足观者的审美提供了广泛的对应性。因此,鲍先生的书法观瞻的耐受程度与散美程度都是当今书坛需要学习和借鉴的。欣赏鲍先生的书法可寻古今,可消凡尘,可斗精神。管见。

石匠铺子 发表于 2014-6-18 12:38

请问老编,鲍先生的作品在展览期间卖不卖?如果卖?价位是多少?

石匠铺子 发表于 2014-6-18 12:42

石匠铺子 发表于 2014-6-18 12:38
请问老编,鲍先生的作品在展览期间卖不卖?如果卖?价位是多少?

可给俺留言哈。

2787202 发表于 2014-6-18 17:27

本帖最后由 2787202 于 2014-6-18 17:30 编辑

我襟怀古远   翰墨寄情新
页: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查看完整版本: 【我襟怀古】鲍贤伦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盛大启幕{回帖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