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兰亭]推荐书家{北京} ----邹德忠最新网络精品展
邹德忠艺术简介邹德忠,笔名齐德,斋号知不知斋,男,1938年2月出生,山东烟台人。曾任中国书协组联部主任、中国书协第三届理事。现任中国书协中央国家机关分会副会长、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副秘书长、烟台邹德忠艺术馆名誉馆长。邹德忠的书法艺术既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有书法本体技、艺、道的综合传统,亦具科学、豪迈、风采、个性张扬的现代审美精神。四体兼擅,尤精隶书和行草书。隶书以汉隶为基础,融铸篆书、简牍、魏碑的结体、笔意于一炉,中锋侧锋兼施,方笔圆笔撇捺分披,波横生动,醇厚率逸,古奥清奇,反古出新,风貌独具,形成跌宕骄健、奇屈亭均,气完势走,墨华焕彩。其书法气象博大,高华深秀,如浑金璞玉,黄钟大吕、廊庙殿堂,大厦广宇。曾在天津、石家庄、烟台、新加坡、澳门、台湾、北京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过展览。他的作品既得到专家的好评,又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作品参加历届国内外重大书展,被国内外众多博物馆、纪念馆及个人收藏,并刊刻于多处大型碑林。主编《当代中国书法作品集》、《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怀素草书全集》、《中南海珍藏书法集》、《寿山石欣赏》、《邹德忠书法集》、《中国历代书法家名人大辞典》等行世。为中国书法事业和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很多有益的工作。在山东省烟台市开发区建有邹德忠书法艺术馆。
[水墨兰亭]推荐书家{北京} ----邹德忠最新网络精品展
01\02
[水墨兰亭]推荐书家{北京} ----邹德忠最新网络精品展
03\04
[水墨兰亭]推荐书家{北京} ----邹德忠最新网络精品展
05\06
[水墨兰亭]推荐书家{北京} ----邹德忠最新网络精品展
07\08
[水墨兰亭]推荐书家{北京} ----邹德忠最新网络精品展
09\10
[水墨兰亭]推荐书家{北京} ----邹德忠最新网络精品展
11\12
[水墨兰亭]推荐书家{北京} ----邹德忠最新网络精品展
13\14
[水墨兰亭]推荐书家{北京} ----邹德忠最新网络精品展
传统汉隶的全面继承具有时代见识的创新
《邹德忠书法艺术》观后
□陈方既
观赏《邹德忠书法艺术》,引起我一些联想,很愿意说点意见。只是我可能要说些离题的话。而且还可能罗罗嗦嗦。
一般人习惯上称的“隶书”,大都是指汉代碑石上留存的(除篆书以外的)那些字迹。这个认识虽然不错,但有片面性,因为碑石上的隶书只能是那个时代通行的隶书的一部分,一个品种,是时代人因特定需要才采用的一种形式。当时普遍应用的书写形式是简椟、缣帛。这时,民间需要书写的事物尚不很多,官方的政务、军务、财务、文史需用书写的却不少,它们都不是刻在碑石上的,而是利用简椟、缣帛进行的。需用量大,所以从事这种书写的人也不少。基于书者不同的师从、功力、性情、爱好,其书写会出现多种多样的风格面目。而同时期产生的碑石书迹,虽然他们也会因同样的原因而出现风格面目的许多差异而且因器材、工艺等多方面的原因,也呈现出与简椟、缣帛书迥然不同的风格面目,为后来人所欣赏,并千方百计摸索技法以寻求与之相类似的效果。这种书迹,既根源于简帛,他们的书写者必就是平日书写简帛的人。(这当中不排斥会锻炼出少数专擅碑书的高手,然而这些高手也决不会没有简帛的书写)。只是由于碑石上的隶书,字迹增大,书材不同,书写方式不同,技法有差异,书成后敞露于外,长期受到漫漶风化,流传到后来,就呈现出大不同于当时普遍流行的简帛书迹的面目与风神,成为书法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明清以来,久宗帖学形成单一的精妍书风使人产生审美逆反以后,对这种带有金石之气的碑石书迹,便产生了特殊兴趣,纷纷向之学习,于是隶书也成为日渐普遍的艺术创作凭依.而且师法的就是汉碑。这是尚无简帛书迹发现,人们很自然就以为汉碑上的隶书,就是那个时代的整个的书法面目,在取其为法之际,确实摸索创造了一些优异于帖书的技法,积累了一些经验,而且也确实成就了一批擅隶的书家。
但是,当我们看到:他们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帖学定势,摸索创造了相应的技法,取得了这个时代的隶书成就的同时,又不能不看到他们见识的历史局限性,他们所取得的技法经验,都只是摹仿碑石上的这一部分汉隶的经验。前面我已说过,这些当然是有价值的,值得重视的,然而,这些究竟不是整个汉隶书的一般经验,不是汉隶主体部分的书写经验。因为汉隶的主体是简椟、缣帛,而不是石刻。比起简椟、缣帛来,刻石之隶的风格面目再多,也是无法与之伦比的。从严格意义上讲,只知在汉碑上讨生活的人,这不是主要表现在这时简椟、缣帛上)汉隶的继承,而且还可以说:由于是以毛笔强学经风雨漫漶的石刻效果,所以在用笔上,都不能不有一种强毛笔之所难的做作。几乎所有这类的书迹中都有,所不同的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这决不是笔者挑剔,人们只需要将那些仅知以碑隶为师之作与汉代简帛之隶比较,就不难发现这一点。这更不是说前人学汉碑错了,或低估其学汉隶的意义与价值,而是说,处今之时要看到前人尚未见识到简帛上的汉隶的局限性。
问题还不仅如此,这样的学隶成果和在这种学习中逐渐形成的技法经验,经过一定时段,人们在隶书体式上全形成认识上的定势,也在名称上形成观念上的定见。如今人将碑石之隶统称为“隶书”、“汉隶”,而将简椟、缣帛之隶别称为“简书”、“帛书”,更在技法上形成书隶的程式,定要在纸面上以柔软的毛笔寻求碑石剥蚀后出现的残缺、稚拙、古朴,浑穆的“金石气”……
笔者认为;残缺、稚拙、古朴、浑穆等等,作为一定风格面目、审美境界存在,是有意义的:但视为汉隶的特征,视之为标准面目,并将本非当时所有面目,后来摸索出来的用笔技法模式化,则不仅是以偏概全,而是作茧自缚了。前人当时只能见到碑石上的汉隶,想出办法向它学习,那是见识所限:今人以见到直书的汉隶而不知期学取、还要强毛笔去做作刻石效果,则是失去艺术追求价值与意义的盲从了。
汉碑上的隶书,显示出在石材上写与刻绮合以及时光漫漶造成的残缺,显示出一种非书写所能取得的审美效果。这给我们一种启发,一条经验,这种效果,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结合中,可以利用。
事实又告诉我们:以为隶书必求契刻造成购金石味,才是正宗,史实未必如此。
然而直到如今,仍然有许多人认为:只有按汉碑学隶才是学隶的唯一途径,这就不能不是历史的局限形成的偏见限制了时人广泛的汲取。
笔者认为:汉碑当时可以学,在一定历史阶段,即在人们尚未见到汉代简帛书迹的情况下,学隶也只能以汉碑为据。但是当汉代简帛陆续被发现并已广为传播以后,如果我们仍然视简、帛为汉隶以外的不足正取的东西,则不仅是见识上的偏颇,而且必也造成营养的贫乏。
观赏《邹德忠书法艺术》,发现他不仅四体皆能,而且更擅长并具有特色的则是隶书。我扯了前面那一段话,就是因为深深感到他坚决没有囿于明清以来大多数人以偏概全的学隶经验。他的隶书,显示出他自觉将碑石之体与简帛之体的界限打破,既据碑石上的体势,又取简、帛上笔意,从而对汉隶有了全面的学习继承。他不仅以统观的眼光审视汉隶,而且他的笔下还有帖学修养的流露。即他充分发挥了书写工具的性能,突出了一个“写”字。
然而他又不同于传统简帛之写与文札之抄,因为那些器材、形式,幅面狭窄,书写的方式方法都有相应的限制。现在是在幅面、字迹大小都可随时掌握运用的台面上,可以充分以其既有的见识,尽笔下的功力,由书写的意兴,抒时代之豪情,从而使他的隶书具有了与前人也与许多时人大不相同的面目与风神。
它是传统汉隶全面意义上的继承。
它是充分继承基础上具有时代见识的创新。
对汉隶有全面的关照与汲取,尽毛笔之性挥写而不是强笔之难的做作:不独取之于碑石,更取之于简帛,更运用了帖书挥写的技能与功力,这当是个全面意义上的继承。
他的书法艺术,既得自古人,又分明是他自己。既是以审美眼光和创变勇气,又充分利用了新近的发现,从而取得了既源于碑石、简帛又不同于碑石、简帛,既从正反两方面参照了前人写隶书的经验,又有前人所不曾具有的气息与面目。这是名副其实的创新。
他所取得的成就显示的艺术特点,可以用许多具有时代审美价值的词汇赞誉它,不少大家、权威作了很好的分析,很有见地,很中肯,我很赞同:而特别令我服膺的,则是他这种不在口头上张扬如何“继承”、“创新”,而事实上却能以开阔的视野深邃的目光、宽厚的襟怀,广采博取又精嚼细咽,最终化为得心应手的创造,不能不令我由衷地折服。
虽然迄今为止,我与之尚不曾谋面,然而在我细赏了他的丰富多样的《书法艺术》以后,带着观赏引发的愉悦和***,拉拉杂杂写了以上的话。
著名学者、书画理论家———
对邹德忠书法艺术评价语录
欧阳中石(首都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书法家)
“自出机抒,独出新裁”
“我见德忠之字,览其总貌,但觉字势‘雄距傲岸’字如其人,巍然丈夫气概‘生气勃勃’。其实细加把玩,亦不乏莞尔嫣然之妙,其隶篆皆有斜倚,转侧之势,时而浅笑,小露逸趣,其草书于奔放挥洒之余,有时也略展俏丽,可见德忠之心莽莽之中自有纤纤情在。
德忠贤弟已近花甲,其字尚有如此朝气,足令人艳慕处,望能永葆。所谓“人书俱老”者,足“老到”之老,而不足“横秋”、“垂暮”、“老迈”之“老”。深望贤弟不负欣赏者的希望。
王玉池(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邹德忠先生的书法足盛唐气象,我很同意,比较大方,很大气。这个与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氛相应。的确像汉唐。
邹德忠先生的书法很雄茂,像汉唐艺术,鲁迅先生评价汉代艺术深沉雄大。唐代也是这样,像颜真卿的字,范文澜先生称他足“方严正大”,我觉得很准确。
邹德忠先生是书如其人,他足厚道的人,另外他理论钻研,我觉得也是有相当深度。
林岫(中国书协副主席,新闻学院教授)
我认为邹德忠先生的书法艺术有两个特色,第一个特色是多方面探索,他主攻隶书、行草书也写得非常可观,有的超过隶书。二者皆可观,他从多方面丰富自己,积淀成自己的青藏高原。第二个特色,他强调抒情性,很自然!很适度,随意挥洒,不造作,这是非常可贵的。
北京艺术圈里有一种说法,如果搞展览出书得有三气:一是要有才气,看是否真的有才气,二是财气,没有资金不行,第三,要有真心诚意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让人家评头论足,要有点真气,另外,还应该有点人气,就是人缘,随缘是福,是跟艺术界的朋友交流、交往。邹德忠这几个方面都比较得力。
耿直、忠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在这一点上,我觉得邹德忠先生从艺和为人有真气,应该先让人恭敬三分。
叶培贵(首都大书法博士,副教授)
邹先生至此完成了一种崭新的隶书风格的创造性探索,它神基汉碑,气摄简牍,意—汇北朝,趣兼行草,韵综篆籀,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在隶书领域独树一帜,为后来者提供了一种旁收博综,戛戛独造的启示。
令我钦敬的还有,他在隶书风格建立过程中所涉及的种种其他字体,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虽然在融铸的广泛精深上与其独具的特色的隶书或有差距,但其精神境界别无二致,以其中任何一种字体,亦都足以博得赏音的赞叹,邹先生的功力之深湛,造诣之广博,确堪为我辈后学的榜样。
李庶民(著名书法理论家)
其隶书风情独行,别开生面,雄伟中含姿媚,厚重中寓劲秀;用笔精熟丰厚,提按顿挫,和律中节,纵横畅酣,结字如峰峙塔矗,扶疏浓郁,自我作古,创以粘结法,使其隶书如金文之熔铸,如石刻之斑斓,块面映照,点结相和,极具视觉冲击力与构成张力。成为卓尔不群的“邹家群”。
邹德忠先生在书法艺术视之高,思之大,爱之深,以德治艺,以艺养德,足其成功的基石之一。
邹德忠先生视深入传统为书艺之“大道正途”,他以自强不息的求索精神,厚德载物的人文情怀,“慎言创新、执意深入传统”。这是因为传统是一座无限丰富的矿藏有着无限丰富优秀的创新基因。”这正是其成功的基石之二。
付京生(著名书法理论家)
他的书法是美的艺术,但更是修炼心灵的载体,是用心灵、用情感、用热浇灌的精神图腾。
他一贯认为,鲁迅曾说过的汉字具有“意美”“音美”“形美”这三美,在“用笔”之妙的作用下,章法构成的作用下,会构成一种巨大的撞击人心灵的艺术张力,而他自己的书法,也正是在汉字的“意美”“音美”“形美”以及“用笔之妙”的共同作用下,才终于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的。
他书法的内在精神气息之美与其书法的外在形式美,如珠联壁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又一个用心灵、用感情、用热血浇灌的精神图腾。
邹先生的书法总的感觉是有汉唐气象,汉代崇尚的隶书,实际上把先秦文化的精神融纳入汉隶之中了,在邹先生的书法里这些精神体现得比较充分。
我觉得邹先生书法的这种刚正雍容,其实就是与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积淀下的审美精神是息息相通的。这一点上,我特别崇尚他的书法,并写出了一篇评论文章。
朱京生(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史论家)
他融汉碑的端庄,汉简的率意,篆书的古奥,魏碑的刚健而为一,如此书写来的书法,点的形态,线的质感,和结体的象貌都与以往拉开了距离,形成古奥清奇,醇厚率逸的独家风貌。他的行草书则更多展示了他的另一个侧面,既充溢了才情和潇洒的文人气质。他的行草书师法二王,张旭,怀素一系,点画精到,骨肉亭匀,出规人矩,且又挥运自如,重师承讲法度,但又不妨碍其情感的流露,达到性道一体,心与理合之境。
陈方既(湖北社科院研究员,兰亭理论奖获得者)
现赏《邹德忠书法艺术》,发现他不仅四体皆能,而且更擅长并且具有特色的则是隶书。既据原先石上的体势,又取简帛上的笔意,从而对汉隶有了全面的学习和继承。他不仅以统观的眼光审视汉隶,而且笔下还有帖学修养的流露。即他充分地发挥书写工具的性能,突出了一个“写”字。
他又不同于传统简帛之写与文札之抄,现在是在幅面、字迹大小都可随时掌握运用的台面上,可以充分以其既有见识,笔下的功力,由书写的意兴,抒时代之豪情,从而使他的隶书具有了与前人也与许多时人大不相同的面目与风神。
它是传统汉隶全面意义上的继承。
它是充分继承基础上具有时代见识的创新。
他的书法,既得自古人,又来源于他自己。既具有审美眼光和创变勇气,又充分利用了新近的发现,从而取得了既源碑石,简帛又不同于碑石,既从正反两方面,参照了前人写隶书的经验,又有前人所不曾具有的气息与面目。这是名副其实的创新。
特别是令我服膺的,则是他这种不在口头上张扬如何“继承”“创新”,而事实上却能以开阔的视野深邃的目光,宽厚的襟怀,广采博取又精嚼细咽,最终化为得心应手的创造,不能不令我由衷地折服。
陈祖范(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驱龙蛇奔驰腕底。
邹德忠书家作隶书奇诡恣肆,暗融秦篆,汉简于一冶,若好花据枝,蔚为异彩,且其挥笔如铁画银钩不可仿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