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书协研修班---2014.07.06课堂
今天继续讲授明清时期的行书,开篇讲述梁书同的行书,介绍扇面、对联的创作以及今人队扇面、对联的理解。重点还是讲述临帖的方法、关注点。提及临帖的速度决定了对细节的关注程度、临帖效果。这涉及到一个临帖心态的问题。所以能成就,个人的努力占95%,环境的影响力占3%,剩余的2%靠的是老师的指引,但这个老师不单是传道授业的人,还有对古人的关注,以古人为师,以古人的碑帖为师,这2%的恰恰就是每个学习书法的人未曾注意的,不认真临帖是通病,没有掌握临帖的方法也是不得法的。讲到这里,梁镛老师通过总结自己多年来临帖的经验,大胆提出了“钟表式”临帖法。将自行起、落笔与钟表的指针相对应,观察起、落笔的方向、位置,经过示范、辨识,使在座的各位学员都掌握了这种简单的观看书帖字形的方法,再经过简单的联系,让每位学员对临帖有了新的认识。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大家终于明白了梁镛老师的用意:书法成就的100%=个人努力的95%+3%的环境影响+2%的前辈引导。临帖不就是前辈的引导吗?可是古人就在那里,有几人能关注到呢?通过临帖心态的分析,梁镛老师有提出了一个新的逻辑关系:社会、认知、个人三者是秤杆、秤钩、秤砣的关系。要想认识社会个人要不断的调整自己心理状态,犹如称东西,东西大小在变,作为认知能力的秤杆不变,如何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呢?唯有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以正确了解事物。临帖就是要有这种心态,随时调整,目的只有一个,临帖要临的像原帖才行,还要树立一定能临好帖的心态。贴切形象的比喻让人深思,不是我们没有关注事物,恰恰是关注了,但却没有关注深刻,还是心态的问题,每个人是得好好称称自己了。最后由梁镛老师临帖示范了几幅行书作品,王拓老师进行了草书的创作示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