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画家李文亮精品手卷2件
李文亮号量工,1960 年生,山西临汾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艺术研究会理事,山西书协、美协理事,山西画院画家;北京品逸文化艺术总监,国尚文化学术总监;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画院、国际艺苑、国家图书馆、西安画院、陕西国画院、天安门城楼、钓鱼台国宾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等机构收藏。
手卷一
作品尺寸:2平尺
作品价格:协商
联系方式:18921778881(可微信或直接电话)
李文亮日常照
手卷二
作品尺寸:2平尺
作品价格:协商
联系方式:18921778881(可微信或直接电话)
主要出版
《现代花鸟画库》(张之光、李文亮、孙鸣 专集)
《当代艺术家形象系列·李文亮》
《当代花鸟画小品精粹·李文亮》
《藏画》主编:李文亮 李文亮日常照
李文亮自语
花鸟画与山水画创作虽说都是作者一种体察自然后的情感诉说,但因形式与题材限定,二者之间所表述的重点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就传统意义而言,花鸟画创作长于对“情趣”的表达,山水画创作则长于“意境”的表现。花鸟画是一种“温柔”的感动,给人更多的是一种婉约典雅、虚和清逸的审美享受。花鸟画与山水画相比它的承载是有限的,它不需要歇斯底里的鼓噪和道貌岸然的虚伪,它强调优美而不强调力量,没有剑拔弩张的对抗,也很难担当史诗与文学的责任。花鸟画发展最为成熟,也最讲规范,在所谓的“创新”方面也最为谨慎。花鸟画是以小见大的,一花一叶,只鳞片爪,见真见性,只有通过精妙而又恰到好处的笔墨才能表达天然与典雅二者相映成趣的诗化意境。作画中每个细节包括造型更为讲究,对功力的要求也更高。因为简约,所以笔笔“真刀真枪”来不得半点敷衍与粗糙。
我认为“六法”中,“气韵生动”最重要是其核心,是中国画创作的根本。“气韵生动”很难具体说清,大多是一种感觉的认知,就象“春的气息”无法言说一样。简单地说来,“气”者略可释为“生命的动能”(南怀瑾语);“韵”者,可谓“言有意而意无穷”,或谓“备众善而自韬晦,行于简易闲谈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测之而意深,究之而益来⋯⋯”。总之“气韵”二字,只可体验,犹如禅机,全凭参悟。和谐自然,流畅舒展是“气韵生动”最直接的体现。“气韵”必然要“生动”,不生、不动就不可能有气韵,对“气韵生动”的把握全靠画家个人的修为。只有画家达到一定的品格、学养、功夫,“气”才会有“韵”,画的气息才能彰显“生命之律动”,从这个角度来思考,气韵是画家长期涵养出来的。所以我觉得“气韵非师,气韵不可学”是有一定道理的。胸襟修为也关系到“气韵”,什么胸次的人画什么样的画,“画即人”,此话不假,早已是真理。
当代中国画坛一味强调“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我对这句话没兴趣,甚至有点“反感”。为什么会有这种逆反心理?因为这些年来“笔墨当随时代”的本意被一些人滥用和曲解了,一些人总是打着“笔墨当随时代”的招牌,干些与艺术毫不相干的事。我想石涛这样一位具有智慧的大师所表达的意思决不会象现在一些人所理解那样:笔墨就完全依赖社会时风与紧随时代潮流。“时代”与当代或当下是不同的,它是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语汇,而“当”字也不仅是应当、应该的意思,“当”有多意:有承担、正在、相当等意,石涛所讲的“当”应该是“承担”的意思而不是“应当”,这对略通古文的人来说理解这句话是不成问题的,而一字之误读就成了大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去考虑随不随时代,而应思考艺术本体的东西。时代必然不失,不需特别强调。
中西融合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两种文化的对立,中西很难融合与结合,只能吸取、借鉴,只有以中为本,洋为中用,吸取与借鉴才会有意义。所有自作多情的结合都是浅薄与不自信的表现,我从不看好那种不中不西的东西。当下中国画不满足于传统样式,需要有新的突破,这本是件好事,但无论什么时候艺术发展都是有其规律与规则的。艺术从文化精神层面上讲是不存在新与旧的,所谓新与旧也只能在形式上苛求,如果一种新的形式背后将最本质的东西舍弃了,那这样的不同有什么意义呢?
量工说画 (之一)
画画是一种“物我交融”之后而又“两忘”的一种精神表达,不是画“东西”和画“标本”。中西融合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两种文化的对立,中西很难融合与结合,只能吸取、借鉴,只有以中为本,洋为中用,吸取与借鉴才会有意义。所有自作多情的结合都是浅薄与不自信的表现,我从不看好那种不中不西的东西。当下中国画不满足于传统样式,需要有新的突破,这本是件好事,但无论什么时候艺术发展都是有其规律与规则的。艺术从文化精神层面上讲是不存在新与旧的,所谓新与旧也只能在形式上苛求,如果一种新的形式背后将最本质的东西舍去了,那这样的不同有什么意义呢?九方皋相马,只相“其骥十步,一日千里”之马,他并不在黑白与公母上费眼力。古人留下的经典,都是经历了千锤百炼的,是经得起验证的。画史上的经典,就像一座灯塔,是照亮我们前行的航标,“以史为鉴”这四个字的意义太值得我们珍视了。中国画的创新一定要在“品质”上下功夫,不应在“皮毛”上枉费心机。
主要出版
《现代花鸟画库》(张之光、李文亮、孙鸣 专集)
《当代艺术家形象系列·李文亮》
《当代花鸟画小品精粹·李文亮》
《藏画》主编:李文亮 量工说画 (之三)
我的艺术追求似乎难以明确地以概念化的词语来喻指。简单地说,我艺术追求的理想就是“画即人”。圆满画的过程就是圆满人的过程,把画画成人,具有人的思想、精神、道德与风范就行了。自自然然,不矫饰、不做作,这是我对画的境界的真实追求。我想凡是成功的画家,都是见画如晤人,因为人个体的价值取向、生命状态、审美感知和对生活的态度都在画里写着,画里装载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明眼人一眼洞穿,是无法藏匿的。古人讲“画如其人”,“画格即人格”,道理就在这里。画画的道理正是做人的道理,人的境界也是画的境界,所以从事艺术的人必须修持这样的品质,在这里“真诚”尤其重要。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