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乙瑛碑》请各位老师指导
初学《乙瑛碑》请各位老师指导[ 本帖最后由 石城人 于 2006-3-23 13:25 编辑 ] 不错!我没写过此碑.感觉尚欠缺些汉味,有点甜了些,我以为汉隶应多些苦味和涩味.慢慢会好的.
另外道兄的字是临的原帖还是别人的临本(或修补整理过的版本)?看起来不象临的原帖,如果是临的原帖,让人产生这样的感觉说明还要仔细揣摩原帖的细微和大气,所谓"尽精微,致广大"(徐悲鸿先生在教素描时如是强调,此语实出<中庸>).共勉!
再临《乙瑛碑》
原帖由 披褐堂 于 2006-3-23 19:12 发表不错!我没写过此碑.感觉尚欠缺些汉味,有点甜了些,我以为汉隶应多些苦味和涩味.慢慢会好的.
另外道兄的字是临的原帖还是别人的临本(或修补整理过的版本)?看起来不象临的原帖,如果是临的原帖,让人产生这样的 ...
首先谢谢披揭堂版主批注,我临的就是图片上这种帖 可否详细赐教怎样才能临出苦味和涩味。我是初学者什么都不懂,敬请多多指导。
我是新学的看不出自己的毛病敬请各位老师多多指导。这是新抄的请各位方家指点/
[ 本帖最后由 石城人 于 2006-3-26 09:46 编辑 ] 这次的效果好些.可能一部分是纸的原因,原来的纸太滑,不如这种稍微粗糙的纸出效果.在笔画的书写过程中,运比略取逆势,增加一些"摩擦力"。
另外,若想在隶书方面长期研习,不可不写《礼器》,格调较高,可去俗气。
回复 #4 披褐堂 的帖子
谢谢 披褐堂版主可否详细赐教怎样才能临出苦味和涩味,一定去买一本《礼器》练习 去一些滑,加一点摩擦,既增加涩的感觉。另外再减少一些圆笔,增加一些方笔。线条的味道也只是比喻,慢慢体会即察。 em1 em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