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网换版本时的最近的作业
书法网换版本时的最近的作业得闲专心刻印,好爽。 我的自白
初学印已经不知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了,最早大约都是刻在桌子上的,大约是受到了课本上鲁迅先生的暗示吧。胡乱的玩起了刀子了。
大概在中学时代最引以自豪的事就是拿稿费了,来自专业和业余的报刊、杂志社寄来的取款通知单,心里哪个美啊。。。。。。。。
启蒙老师是我初中同桌她的父亲--许厚文先生,几年的乱刻总算找到了一条正道了。随着手头的资料逐渐多了。内心也不安分起来了,对汉印的斯文模式始终觉得不过隐。那时常常翻看的就是石开先生的一本印谱了,心慕手追,也整出了许多新意思了。
87年就结束了学业,走进开发区一家刚刚组建成立的工厂实习了。幸运的我凭籍手头的三脚猫书写功夫,竟然能在几个月内就混到办公室里当差,一幌就是数年,一事无成的我也学着赶时髦,92年时竟然在一片羡慕的眼光中甩手辞职不干了。
成了自由择业人的我,两手空空的到处打工。慢慢的业绩不错,就炒了老板的鱿鱼。自己学着经营一家小小的音响铺子,搞的是时髦的发烧音响,代理了许多进口的高级音响品牌。现在回头看看,市里的绝大多数的音响发烧友,竟然还都是以前我的音响店的常客。也许是哪根筋短路了,04年的下半年的10月份,突然又把正在经营的音响店铺关了。还有一大批的音响库存也不管了,都扔在仓库里。从此一心一意的只问艺事。中断了10多年的篆刻再次被拾起了。
我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是很疯狂的,就像我玩音响一样。是沉迷的,几乎快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幸的是这近十多年的印坛的纷纷扰扰并没有给我造成什么影响,因为我压根就没有再关注篆刻了。我就像一个初学者,仅凭着印象信马由缰。所有的意识还停留在80年代。没办法了,我开始大量的收集资料,市场能买到的工具书都一一收购,填充书架。我需要快速的恢复刻印的感觉,多年的经营思路,养成了要先冷静分析思考一下现在印坛的动向。然后再决定调整自己的路向。确定了走古玺、砖陶一路,方向确立了就好办了。大量的阅读这类书籍,05年2月购置电脑上网,从网上查阅更加便捷、实效。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尘封很久的刀笔,一下子捡起来,总是觉得别扭。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对于篆刻我自有心得,也总结出了几个诀窍:
1。刀耕笔种,同时进行。
因为刻印面临首要问题就是要结字--写篆书,以我的性格是静不下心来亦步亦趋的从临摹开始了。办法只要想总是有的。然而篆刻的用字与书法之文字有着很多区别的,那就是要用字印化问题。既然这样,还不如直接从印章文字着手摹写。鱼与熊掌兼得也,既完成了文字印化,也同时解决了篆刻安排布局这两道难关。临完了印谱再临字典,笔临较刀刻更能体会书写笔意。是掌握用刀技巧的最好办法和捷径。但是这里也是有诀窍的,那就是要准确观察,认真摹写,使每根线条最好要做到酷似方好。越接近原作就越容易学到精华之处。运用于创作就会越得心应手。挥刀嚯嚯,游刃有余。
2。多方尝试,四面出击。
初学刻印往往会因袭前人学说出秦入汉,其实这也是一说,于此而成就大家者众多。但是我也在想,秦以前的人在学谁?由此我便溯源而行,由上而下,自简拙而致精微。(此处说明一下,在此之前已经有些粗略镌刻经验了。)古陶砖瓦的浑穆雄朴之风格,山林野气之狂放,着实让人迷恋其中。但是见异思迁的劣根性如我,这也似乎是在继承经营着音响铺子的理念一样,一种商品哪能陈列很久呢?只有不断的流动才会有顾客光顾,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种定型的风格必会使人厌倦,产生审美疲劳。简拙有时会与简陋相混淆了。看到千姿百态、面目各异的秦玺,那种奇诡灵动,纵横大气的布局安排深深吸引着我眼球,玩发烧音响时的那种不断追新寻奇发烧友的心态,此刻亦不断作祟。古可以借鉴,但不要纯粹刻意去模仿。我多数旨在注意其构图方式,关注古人的印化技巧。就这样,追完了先秦再去整汉印,辐射宋元明清。无不涉猎。一切艺术的存在,必定会有其深刻的内涵所在,先不管它如何,只要喜欢就尽管拿来吧。于近人乃至当代人的作品,我是持审视的态度去学习,我只借鉴他们是如何学古的,而不深刻追究其自身已经形成的风格面貌的。不为其作品表象所迷惑,否则,那无异自掘坟墓矣。学今人当慎之又慎。
3。 石不能言最可人 ;P;P;P;P :L:L:victory: 1111111111 22222 图文并茂啊,支持!!! 心路!经验之谈,学习了! 风格多样
都为佳作
如此高产
佩服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