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现场】三人行——京师三博士(傅汝明、杨频、周劲松)书法展(2015.5.17 北京 得法楼)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5-5-17 14:56 编辑三人行京师三博士书法展
(2015.5.17 北京 得法楼)
【书艺公社 讯】
2015年5月17日上午10时,由《中国书画》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联合主办的“三人行——京师三博士书法展”,在北京琉璃厂西街得法楼隆重举行。《中国书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康守永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著名古书画修复专家陆宗润先生,中国美术馆策展人、古书画修复专家邓锋先生,《中国文化报》 《中国艺术报》 《中国书画报》 《中国书法报》 《荣宝斋》 以及人民网、新华网、艺术中国、中国经济网书画频道等报刊网站的媒体记者一百余人参加了展览开幕式。
此次展览共展出了傅汝明、杨频和周劲松三位书法博士的书法作品60余件。其中傅汝明尤以小楷见长,他对魏晋及元明人小楷书作有着广泛而深入的考察。在长期的探索中,他将魏晋人的意趣、元明人的使转,做到了很好的结合,作品洋洋洒洒而富有书卷气息。他用笔精熟而又新意时出,藏稚拙于灵动之中,气息典雅,格调高古。他的大字虽主要取法颜真卿,但轻松明快的笔触与宽博的结体相得益彰,使得其作品自然率真,意味隽永。
杨频近年来不断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特别是他从图像学的视角,来对书法史进行观照,研究成果引起了书坛对相关问题的广泛思考。从他的创作中,我们也可以感知到他以碑、帖这样传统的视角切入书法创作,试图将这两个庞杂的笔法体系相结合,同时对章法图式的处理也匠心独具。他活跃的思维和几近诡变的笔触,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传达,时时切换于视觉的张力和情调的细腻。
周劲松行书自米芾入手,进而上溯“二王”,同时他从明人那里寻求到了契合自己意趣的章法图式。他没有使自己流连于书法史上的万千风景,而是选择了从宋人那里打一眼深深的井,一直汲取到魏晋时人的精髓,固其本而清其源。他笔下没有故作的新奇与夸张,他要追求的是在平淡的书写中,传达出一段倜傥、清刚的气质。
他们都曾求学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硕士和博士阶段三人互相高一级,皆师从于倪文东教授。同门之间的情谊,同道之间的砥砺,同好书法的赤诚,使得他们在长期的交往中互相促进、互相补益,彼此间是良师又是益友。这三位博士都正处于书法学习和创作的青壮年时期,他们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正可谓“和而不同”,“和”处在于,都强调返璞归真;不同处在于,他们的作品都呈现出了各自迥异的风格面貌。他们虽然还处于不停地探索和发现中,但三人行于书道,必然会产生更为精彩的共鸣与碰撞,他们的前景,自然也更加值得期待。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尝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用来形容傅汝明、杨频和周劲松三位书法博士之间的关系,是再好不过了。他们都曾求学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硕士和博士阶段三人互相高一级,皆师从于倪文东教授。同门之间的情谊,同道之间的砥砺,同好书法的赤诚,使得他们在长期的交往中互相促进、互相补益,彼此间是良师又是益友,因而才有了今天这样一个展览。
这三位博士都正处于书法学习和创作的青壮年时期。在这个阶段里,他们的作品中集中体现出的是各自对于古今问题、对于传统与个性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熊十力先生说孔子“三十而立,庶几脱去依傍古人之习,而有以自树。四十不惑,其学又大进”,究其原因,他认为孔子“温故知新在三十至四十之十年中。”不独学问,为艺亦然。这三位博士在技法方面都有着开阔的风格区间以及全面的技法基础,他们已经或者正在经历着“温故知新”的十年,而他们的博士生活,也大多发生在这十年当中。带着对学术问题的思索,对自己和前人的叩问,他们逐步明确了自己的笔墨语言——从古人处来、从经典中来、从内心深处而来,酝酿精神,积之以渐,返本而开新。
这三人之中,傅汝明尤以小楷见长,他对魏晋及元明人小楷书作有着广泛而深入的考察。在长期的探索中,他将魏晋人的意趣、元明人的使转,做到了很好的结合,作品洋洋洒洒而富有书卷气息。他用笔精熟而又新意时出,藏稚拙于灵动之中,气息典雅,格调高古。他的大字虽主要取法颜真卿,但轻松明快的笔触与宽博的结体相得益彰,使得其作品自然率真,意味隽永。
杨频近年来不断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特别是他从图像学的视角,来对书法史进行观照,研究成果引起了书坛对相关问题的广泛思考。从他的创作中,我们也可以感知到他以碑、帖这样传统的视角切入书法创作,试图将这两个庞杂的笔法体系相结合,同时对章法图式的处理也匠心独具。他活跃的思维和几近诡变的笔触,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传达,时时切换于视觉的张力和情调的细腻。
周劲松行书自米芾入手,进而上溯“二王”,同时他从明人那里寻求到了契合自己意趣的章法图式。他没有使自己流连于书法史上的万千风景,而是选择了从宋人那里打一眼深深的井,一直汲取到魏晋时人的精髓,固其本而清其源。他笔下没有故作的新奇与夸张,他要追求的是在平淡的书写中,传达出一段倜傥、清刚的气质。
这三位博士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正可谓“和而不同”。“和”处在于,都强调返璞归真;不同处在于,他们的作品都呈现出了各自迥异的风格面貌。他们虽然还处于不停地探索和发现中,但三人行于书道,必然会产生更为精彩的共鸣与碰撞,他们的前景,自然也更加值得期待。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5-5-17 14:53 编辑
{前 言}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尝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用来形容傅汝明、杨频和周劲松三位书法博士之间的关系,是再好不过了。他们都曾求学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硕士和博士阶段三人互相高一级,皆师从于倪文东教授。同门之间的情谊,同道之间的砥砺,同好书法的赤诚,使得他们在长期的交往中互相促进、互相补益,彼此间是良师又是益友,因而才有了今天这样一个展览。
这三位博士都正处于书法学习和创作的青壮年时期。在这个阶段里,他们的作品中集中体现出的是各自对于古今问题、对于传统与个性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熊十力先生说孔子“三十而立,庶几脱去依傍古人之习,而有以自树。四十不惑,其学又大进”,究其原因,他认为孔子“温故知新在三十至四十之十年中。”不独学问,为艺亦然。这三位博士在技法方面都有着开阔的风格区间以及全面的技法基础,他们已经或者正在经历着“温故知新”的十年,而他们的博士生活,也大多发生在这十年当中。带着对学术问题的思索,对自己和前人的叩问,他们逐步明确了自己的笔墨语言——从古人处来、从经典中来、从内心深处而来,酝酿精神,积之以渐,返本而开新。
这三人之中,傅汝明尤以小楷见长,他对魏晋及元明人小楷书作有着广泛而深入的考察。在长期的探索中,他将魏晋人的意趣、元明人的使转,做到了很好的结合,作品洋洋洒洒而富有书卷气息。他用笔精熟而又新意时出,藏稚拙于灵动之中,气息典雅,格调高古。他的大字虽主要取法颜真卿,但轻松明快的笔触与宽博的结体相得益彰,使得其作品自然率真,意味隽永。
杨频近年来不断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特别是他从图像学的视角,来对书法史进行观照,研究成果引起了书坛对相关问题的广泛思考。从他的创作中,我们也可以感知到他以碑、帖这样传统的视角切入书法创作,试图将这两个庞杂的笔法体系相结合,同时对章法图式的处理也匠心独具。他活跃的思维和几近诡变的笔触,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传达,时时切换于视觉的张力和情调的细腻。
周劲松行书自米芾入手,进而上溯“二王”,同时他从明人那里寻求到了契合自己意趣的章法图式。他没有使自己流连于书法史上的万千风景,而是选择了从宋人那里打一眼深深的井,一直汲取到魏晋时人的精髓,固其本而清其源。他笔下没有故作的新奇与夸张,他要追求的是在平淡的书写中,传达出一段倜傥、清刚的气质。
这三位博士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正可谓“和而不同”。“和”处在于,都强调返璞归真;不同处在于,他们的作品都呈现出了各自迥异的风格面貌。他们虽然还处于不停地探索和发现中,但三人行于书道,必然会产生更为精彩的共鸣与碰撞,他们的前景,自然也更加值得期待。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5-5-17 14:54 编辑
三人行
京师三博士(傅汝明、杨频、周劲松)书法展
(2015.5.17 北京 得法楼)
三人行
京师三博士(傅汝明、杨频、周劲松)书法展
(2015.5.17 北京 得法楼)
三人行
京师三博士(傅汝明、杨频、周劲松)书法展
(2015.5.17 北京 得法楼)
三人行
京师三博士(傅汝明、杨频、周劲松)书法展
(2015.5.17 北京 得法楼)
三人行
京师三博士(傅汝明、杨频、周劲松)书法展
(2015.5.17 北京 得法楼)
三人行
京师三博士(傅汝明、杨频、周劲松)书法展
(2015.5.17 北京 得法楼)
三人行
京师三博士(傅汝明、杨频、周劲松)书法展
(2015.5.17 北京 得法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