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与创新
临帖与创新----读习近平主席2014年在文艺临帖与创新座谈会讲话有感
最近看了一遍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感触很深。讲话中引用了很多中外名人名言,很有说服力,让人感到说话虽然朴实,文化底蕴很深。
让我没想到的是还引用了两位古代书法家的名言来鼓励文艺创新。一位是李邕的话“似我者俗,学我者死”。一位是黄庭坚的话“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这两句话应该引起书法工作者和书法爱好者的深思。
“ 似我者俗,学我者死 ”不仅有人要问向古人学习书法有错吗?临帖有错吗?肯定没错。学习临帖和搞创新是两个阶段。临帖是学习必经之路,是学习手段,是过程。是学习、继承前人积累的书法知识、经验,笔法、字法、技巧等所有的基本功。创新是写作品的指导思想。创新是目的,是把学习的书法知识、经验和技法应用到书法创作中,写出有技术含量、自成一家的书法作品。
现在有些书法专家、学者、领导、机构,一再强调临碑帖、模仿古人,甚至搞临帖展赛。把学习书法范围圈在唐宋,把学习古人变成目的。这是误导。
学习书法就像一年级小学生刚学写汉字一样,每一笔每一划、每一个字,都要认真学习、模仿。无论老师板书好坏,都认真学。最后有一些学生的汉字写的超过所有教过他的老师。原因是他们向老师学习写字的方法,不是单纯的临摹。毛泽东的书法气势磅礴,看了让人感动,那些一生写“毛体字”的书法工作者,虽然写的很像,但不感人,没有毛泽东的胸怀,没有毛体神韵。这就是“似毛者俗”。
古代人的创新精神非常强。尤其唐宋时期。不说四大发明,单说书法界,创造楷、行、草、隶、篆五种字体,单单楷体就有四种,颜、柳、赵、欧。至今我们仍在这几种字体里打转转。前人没有停留在像形字的阶段。古代读书人少,名副其实的书法家不少。但没有专门的书法工作者,他们创造了书法辉煌。当今从事书法工作的人多如牛毛。层层叠叠的书法协会,一堆堆的协会主席、副主席,成山成岭的会员,还有不计其数书法家、评论家、教授、研究生、博士生。他们创造了什么呢?不知道。有人说创造了“金钱”。习近平主席说“文艺界不能沾染铜臭味”书法界却充满了“铜臭味”。各种作品铺天盖地,比菜市场文明一点是“价格不叫价格,叫润格。”一片繁荣景象。连有权有势的贪官看了都眼馋,千方百计跑到书法协会里弄主席、副主席干干,捞上一把。不用创新,只要炒作。找几个要钱不要脸的吹鼓手,就大功告成。
习主席讲话,为书法界敲响了警钟。
{:1_277:}{:1_277:}{:1_277:} 张京明 发表于 2015-11-25 15:18
{:1_226:}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