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清风华翰——庆祝母校105华诞师生书法展(清华大学主楼大厅 展览时间:2016年4月23日—30日)
【展讯】清风华翰——庆祝母校105华诞师生书法展
(展览时间:2016年4月23日—30日)
由清华大学工会书法协会、美术学院书法研究所和人文学院中国书法与文化研修中心共同举办“清风华翰——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书法展”。
展览地点:大学主楼大厅
展览时间:2016年4月23日—30日
参展作者:张宝德、王玉明、杜大恺、苏士澍、梁世英、孙瑞明、田坚、周松良、崔文君、平涌泉、赵岷、戚前方、陈池瑜、刘石、李朝阳、关东海、赵健、孟宪松、杜鹏飞、杨民、杨帆、王少飞、孟云飞、晁岱双、陈淼根、林书杰、蔡梦霞、顾工、邱才桢、吴晓懿、李志华、王海军、郭良实、赵鹏辉、罗亚琳、杨晓辉、崔彧、李哲、葛华灵、法苏恬、孔祥腾、贺军峰、张恺彬、邱叶红。
前 言
清华有着良好的书法情怀和学科创建的精神,可以说,清华人在对书法的理解和阐述上是具有开创性和引导性的,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从建校初期起便一直在延续和影响着。
王国维于1907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就已对书法做了一个具艺术性的阐述,认为书法属第二形式的艺术范畴。
梁启超于1926年在“清华教职员书法研究会”讲演时对书法有一个界定:“书法是最优美最便利的娱乐工具。”这一句话说出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心态。书法是科举必备能力,也是文字语言之工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对世界文化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到了清末汉字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新的书写工具和观念的介入,汉字书法传统文化遇到了新的挑战,以致在其讲演时强调“爱美是人类的天性,美术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所以凡看一国文化的高低,可以由他的美术表现出来,美术世界所公认以为图画、雕刻、建筑三种之外,还有一种就是写字。外国人写字亦有好坏的区别,但以写字作为美术看待,可以说绝对没有,因为所用工具不同,用毛笔可以讲美术,用钢笔铅笔,只能讲便利,中国写字有特别的工具就成为特别的美术。”梁在叙述和肯定书法的同时更多的是在呼吁:不能忽视书法在各个领域中的作用。如此的理解时至今日依然是独特的。
与梁启超同乡的张荫麟是位文史哲相通的先生,是梁启超的学生。张对书法理论和美学理论的研究,在现代语境下可称得上是开创性人物。1931年从其发表的《中国书艺批评序言》一文来看,其观点和论证方式可谓是独特,他把书法理解为“即语言符号,亦可为审美之对象,为种种才力之所寄托。”从“致用”与“穷理”、“态度”与“经验”来阐述“书艺”与审美的关系,把不同的两个层面置于“书艺”来理解,寻找能沟通的理论,这是发前人所未发之论,是为论证“书法美”的存在理论依据,该文不仅从根本上来论证“书艺”为艺术,同时也是在证明书艺是“美学之一新支”。这是张荫麟先生对书法理论研究的贡献,可以说,现代书法理论的转型从张荫麟开始。
林语堂认为“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他认为不懂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艺术。邓以蛰强调书法之意境美“书无形自不能成字 无意则不能成书法。”
从以上几位清华学人对书法的阐述来看,能看出那个时代中国文化思想的转向,也能看出西学在进入中国文化时,清华人如何去应对,等等,不一而足。这是书法现代的开始,当然,这问题的衔接应是熊秉明先生——书法系统化研究的出现。他从西南联大毕业之后留学法国,一直在研究书法、雕塑和绘画。60年代就出版了《中国书法理论体系》,该书是在哲学、史学的背景下来梳理中国书法,把书法分为喻物派、天然派等六大派来加以阐述,并提出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的观点,这是对书法的价值和意义做了一次系统的分析。
清华美院于2014年成立了专门的书法研究和教学机构,并招收了书法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和接受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工作,致力于书法教育、书法理论和书法史的研究。
2016年4月
清风华翰——庆祝母校105华诞师生书法展
展览作品选
(展览时间:2016年4月23日—30日)
清风华翰——庆祝母校105华诞师生书法展
展览作品选
(展览时间:2016年4月23日—30日)
清风华翰——庆祝母校105华诞师生书法展
展览作品选
(展览时间:2016年4月23日—30日)
清风华翰——庆祝母校105华诞师生书法展
展览作品选
(展览时间:2016年4月23日—30日)
清风华翰——庆祝母校105华诞师生书法展
展览作品选
(展览时间:2016年4月23日—30日)
清风华翰——庆祝母校105华诞师生书法展
展览作品选
(展览时间:2016年4月23日—30日)
清风华翰——庆祝母校105华诞师生书法展
展览作品选
(展览时间:2016年4月23日—30日)
清风华翰——庆祝母校105华诞师生书法展
展览作品选
(展览时间:2016年4月23日—30日)
清风华翰——庆祝母校105华诞师生书法展
展览作品选
(展览时间:2016年4月23日—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