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6-4-30 20:48
黄清春,四川巴中人,现居双流。2014年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书画篆刻名家工作室高级课程研修班——周剑初五体书法专项研修班。自幼爱好书法与传统文化。在“双流首届艺术年展”中获书法组一等奖,并在“芙蓉绽放”全国城市书法展中入展。
学书感言
余生于蜀中一偏隅,幼喜书,苦无师承,遂入俗流,一去三十有余矣。
甲午初春,负笈北上清华,幸识恩师周君。其人豁达博学,其书融古呈新,倾囊而善诱,以“五体”之教,养弟子之所长。始觉茫然,然依其所授,不足两载,乃知斯时已非昔人也。
其间技有所进固可喜,却更有心得不可不言耳,且简谓之学书“三性”。
一曰禀性。禀赋斯人,好恶亦随之,若好书,不受名驱,不为利诱,而心向往之,方能与书会意、与古通神,心无旁骛而达忘我之境也。若然后天所使,纵长役,其书或沦于时风,或裹于俗流,或矫揉造作,终不能久矣。
二曰悟性。凡从六艺及诸学说,得大道者,无不对其所历诸事朝夕相念,百般相融,睹万物而生灵气,取百家而会精到。再开启心窍,通灵犀之妙处。书者,道也,若一味奴于表、媚于形,又或痴于一家之说,而不解其然、不能举一反三者,终得之皮毛,匠其一生,不存神气焉。
三曰习性。习则惯矣,惯责成性。古人云:“技以载道”,世间万般皆道器之间。学书者,久习古札,则惯古法,久淫古法,则晓古意。既习笔法之精、悟结体之妙,亦惯“墨池笔冢”之勤,勤于为,勤于思,勤于问道古今诸家、法乎自然。今世纷纷然,还当摒俗流而惯淡然,惯不以悲喜而忘初心也!
三性之说,互为本末,余以为:具其一,可为爱者,具其二,可为小器,具其三,岂可不为方家乎?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6-4-30 20:51
夏春媚,女,湖南武冈人。2014年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书画篆刻名家工作室高级课程研修班——周剑初五体书法专项研修班。
作品入展湖南省第五届艺术节,获“民族腾飞杯中国书画大展赛” 中青年组硬笔书法作品优秀奖,邵阳市第三届艺术节”书法活动三等奖,“欢乐潇湘”邵阳赛区群众书法活动二等奖,“中国梦,劳动美”邵阳市职工书法赛优秀奖。
学书感言
2015年1月,我插班参加了“清华大学周剑初五体书法研修班”的学习。在研修班的这一年半里,我过得很充实。因为有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信念支撑;有周剑初老师的“崇尚经典、五体皆习、注重形式、德艺双修“的学书法典;有沈门七子及李松、吴震启及其他老师对书法艺术的阐述与教诲;有来自全国书法同窗挚友的共同企盼。通过研修,使我坚定地确认:我,为书法梦想而生!
一、推崇学书“五体”,书法梦想逐渐清晰
2014年学书伊始,自己可谓好高骛远。记得第一次上周老师行书示范课,我自不量力地上台书写,根本不知道书写法则,写得十分蹩脚,但老师并没有责备和讥讽,而是耐心细致地讲解行书的起、行、收。那一刻开始,我明白了书道之理。实践证明,周老师推崇 “五体”书法教学,是为书法爱好者实现理想插上腾飞的翅膀,他鼓励学生写好字、能入门、能入展、能获奖,获了奖的立足发展,愉悦身心,以书养书,弘扬国粹,服务社会。五体虽各体独立,实乃一脉相承,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我写张迁碑的一年里,拘谨呆板,毫无生气。从2015年5月起,我临习了章草月仪帖、出师颂,此后我的隶书书写较以前流畅许多,拘谨呆板之态逐渐化解。后来,周老师讲五体乃书家日课之基本功,好比习武站桩、唱歌吊嗓,习五体不是书家之终极目标,乃由“博”向“专”过程中之必要手段,五体积淀越深,个人书风的创建越丰富。 通过周老师对五体书法的系统讲解,我逐渐了解了中国书法史,对汉字书体的演变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知;通过老师引导我们欣赏古人书法之神采,提高了自身的书法审美能力;特别是聘请李松老师给我们讲授魏碑课程,让我更直观地学会了魏碑书写技法。
二、注重取法乎上,书法梦想奠定格调
记得2015年4月份,我刚从北京学习书法回来不久,邵阳市总工会组织全市职工书法比赛,我临摹张继老师作品创作了两幅不同章法的书法作品《陆游诗一首》,发到周剑初五体书法微信学习平台,周老师耐心细致的对我主体作品隶书用笔、结字、章法进行指导,并鼓励我敢于尝试,强调我要做到“取法乎上,字古式新”,字要临摹古人,式要借鉴今人。周老师谆谆告诫我们,学习书法的唯一捷径是临帖。此后通过周老师手把手的教学,我学会运用绞转的笔法写隶书,并谨记老师的教导,观察字帖上每一个细节,入笔、行笔、收笔皆需一丝不苟,过程决定成败,我把握张迁碑古拙苍茫、上宽下窄的特点认真临帖,并尝试临摹与集字创作相结合,在8月份,我又重写了书法作品《陆游诗一首》,有幸获得了“欢乐潇湘”邵阳赛区群众书法活动二等奖。可以说,周老师教导的取法乎上,为我的书法梦想奠定了格调。
三、艺术与生活结合,书法梦想扬帆启航
周老师谦虚低调,善解人意,幽默风趣,尽心为学生着想,特邀中国著名诗词歌赋专家吴震启教授和国家一级作家、著名词人蔡世平讲解国学课程,同时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书法班的同学天南地北“相约武冈”进行书法观光学习,让艺术与生活结合,在周老师的书法工作室,我们感觉十分温馨。在草书课程中,中国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洪彪,中国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沈门七子”之王厚祥先生给我们学员进行草书示范!感觉书法就像是“纸上的舞蹈,凝固的音乐!”。在书法班里,我们用眼睛感受美!用毛笔探求美!用心领悟美!用手创造美!通过草书课程的学习,我第一次接触到章草,通过临写章草月仪帖、出师颂,我第一次用章草创作《城步赋》,经过老师指点,我知道了创作一副好的作品,既要把握每个字的形体结构,也要把握整幅作品中是否有变化,结体、点划不雷同,肥瘦适当,肥而能秀,瘦而能腴,风姿潇洒,达情尽性,神采飞扬,学会字要讲究变化,讲究透气、空灵、飘逸,不能锋芒毕露,既刚劲大方又含蓄柔美。通过再三修改,《城步赋》有幸入展第五届湖南艺术节。十分感谢老师的指点,书友们的鼓励,因为有了大家的支持才能让我成长,进步!再次感谢周老师和五体书法班,我将用一生不断的努力,去攀登书法艺术高峰。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的书法梦想一定会借五体书法班的东风扬帆远航!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6-4-30 20:51
现场记实周剑初五体书法研修班首期汇展2016.4.30 解放军81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作品·鉴赏)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6-4-30 20:53
杨时亿,广西灵山人,2014年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书画篆刻名家工作室高级课程研修班——周剑初五体书法专项研修班。2015年担任第二期周剑初五体书法专项研修班助教。
书法作品获“大爱妈祖”第二届中华妈祖文化全国书法篆刻展最高奖,2013 年广西省书法艺术作品展最高奖,第三届“希望圆梦”杯全国书画作品展一等奖,贺州杯”全国书法小品展三等奖,“北极阁奖”全国书法展优秀奖,第二届“希望·圆梦”杯全国书画作品展优秀奖,“墨舞中原”第二届河南电视书法大赛优秀奖。
入展金山岭长城杯全国书法作品展,全国“王安石奖”书法作品展,全国首届“沈延毅奖”书法篆刻作品展,2012 年中华龙文化全国书法大展,首届“西狭颂”全国书法大展,“沈尹默杯”全国教师书法大赛,全国第二届篆书作品展,首届“沙孟海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廉江红橙奖全国书法作品展,首届“云峰奖”全国书法大展,第三、四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作品展。
学书感言
书法,余爱楷书和草书,也就是一静一动。
楷书,余尤喜小楷;小则精,精有神,神乃静也。
草书,余甚爱大草;大则得势,时而放纵,时而奔逸,此乃动也。
余小楷以钟、王为宗。加以八分、汉章草之用笔,得古朴、典雅、意韵之气。学小楷宜以墨迹法帖为本,后可钟王法帖跟之。习小楷非躁者能之,非静者否也。
余大草以张颠醉素为法,得旭之气势奔放纵逸、得素之铁画银钩之笔。学草书以晋唐经典法帖为上,非随心所欲之乱写;草书是线之舞蹈。大草运笔放纵、点画狼藉,非一般庸者所能之。
学书法者,必先摹仿,不得古人形质,无以得其性情也。习帖者,首选喜爱之法帖,笔性爱好不同则遴选不同。定帖后先读方可摹之,临摹时必先掌握结体笔画之位置——起笔、运笔、收笔及粗细、长短和斜度等。
学书者应勤多思,持以恒。书法无捷径可言,须一笔一画为之,勿有立竿见影一步登天之念。
书者应有自己之风格,此乃书法之又一境界。书法之传承与出新,离不开对传统经典作品之学习之后才可得真正之精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需日积月累方可达一定境界。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6-4-30 20:54
周海阔,河南鲁山人,字鸿泰,别署三丁,斋号晒衣山房。2014年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书画篆刻名家工作室高级课程研修班——周剑初五体书法专项研修班。毕业于河北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现供职于火箭军某部,火箭军美术书法研究院特约创作员;“应水渔歌”平顶山九青年书家之一。
学书感言
混沌初分,明阴阳,辨天地,开辟鸿蒙,始制文字,骨板契刻,钟鼎铸铭,秦霸汉雄,晋韵唐法,各书各体,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的表达时代气息和社会现象,书法做为中华文明的核心表现,既神秘莫测又平易近人,点、线、面构筑了中国人文精神。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神圣殿堂里,炫丽多彩,凝聚着各朝各代先民们的智慧,在其中醉心徜徉,心慕手追,兼习各体,崇尚经典,而吾尤爱草书。
明代徐渭曾有句“狂语”最能道尽书法之妙趣“世间无物非草书”,蕴含着以草观物和以物观草的辩证关系,以草观物,万物同草一理,时刻存在着变化、秩序、生命力,感性和理性的不断交织;以物观草,飞蛇游鱼、枯藤坠石、人之心境等自然社会万物,皆可融于草书,表情达意。草书的画面呈现也是立体的,可以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里,都是立体的空间构造,这也验证了徐青藤的“世间无物非草书”。
草书是伴随文字的出现伊始就有的,相对于正书而言,草书也可以说是正书的草创快写,能够快速准确的表达书写者的所思所想,亦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点画张驰随势,提按顿挫,疾徐缓行体现了时间感,线条在纸上的粗细变化,翻转流动,构造了美妙的空间维度。
时间和空间的因素构造出了草书独有的立体感,我们从小学书法就被要求临摹准确,把握字形,进而要增加书写性,把握字的势态;形和势把字的结构(空间)和连续性(时间)合理的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立体感,“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就是说当一幅作品立体空间的丰富性出来了,就自然而然的会流露出神采,不会停留在形质即平面图式的层面,这也是具体到抽象的的变化过程,从而提高作品的宽度和深度。
人的情感、思维、精神、身体状态等等都能够在草书中淋漓尽致的表达,因为草书是最“放纵”的,因此也是最具动感的,动感往往是旺盛生命力的象征,草书亦是感性和理性之间徘徊的产物,书写者以清晰理性的头脑在草书中表达自己的心境变化,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理性的书写感性的呈现,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说张旭“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作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韩愈未必是书法大家,但以其学识则一语中的,道出草书之妙,也从最核心部分抓住了书法的本质。
在书法艺术中,尤其草书,线条是其根本的生命力,通过线条来表达书写者的情愫和思维,对于线条美,陈振濂先生总结出“三感”:1、线条的立体感, 2、线条的力量感,3、线条的节奏感。这“三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缺一条就会使线条的美一落千丈;传统书论中用“筋、骨、血、肉”四字来形容线条的美感和生命力,康有为说“血浓骨老,筋藏肉洁,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这和赵孟頫的“用笔千古不易”所表达的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对线条美这一永恒法则的敏锐洞察!
书法的海洋浩瀚无垠,各书各体,丰富多姿,习书者可任游其中,然而,习草者,则需诸体兼习,字内字外轻重同一,更要热爱生活,尊重自然,敬畏生命,方能书艺精进,草之妙趣岂吾独爱哉!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6-4-30 20:55
发帖完毕{:1_226:}
毋我
发表于 2016-5-1 00:24
{:1_277:}
水缘斋
发表于 2016-5-2 13:46
场面啊
万盛贾秀平
发表于 2016-5-3 11:24
{:1_107:}{:1_107:}{:1_277:}
sszfzzm
发表于 2016-5-18 10:42
{:1_277:}{:1_277:}{:1_277:}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