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四喜儿小说《入选》
入选继完成公开征集“联合国歌”歌词之后,《联合国歌》征集办公室在《寰球日报》上又发出公告,公开向全世界的艺术家征集《联合国歌》曲谱。征稿时间为三个月,由诸常任理事国各推出一名评委组成初评小组,从世界各地的来稿中选出十件为入选作提名,然后由有关专家与官员共同组成终评委员会,从提名的10件作品中确定一首曲为《联合国歌》的曲谱。
这是件大事,各国的作曲家都激动了起来,来稿雪片般地飞到了征集办公室,三个月时光过去了,竟然收到了一千首曲谱创作。评选工作开始了,为了杜绝作品之外其它方面因素对评审的干扰,参评的作品全部没有作者的国籍和姓名,只有编号,作品的编号与作者姓名编号相同,只有征集办公室知道,对评委保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研究、比较、筛选,一次又一次辩论,一轮又一轮的投票,终于正式选出《联合国歌》曲谱。入选的是第888号作品,由征集办公室工作人员负责作品与作者编号进行核对,竟然是中国X市群众艺术馆工作的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音乐工作者夏熹!
一周后,夏熹收到《联合国歌》征集办公室寄来的入选证书:豪华的装帧,精美的印刷,上写夏熹的大名,下钤《联合国歌》征集办公室的大印,并在次页附印上888号入选曲谱。夏熹手捧证书,如痴如醉,若幻若真,是梦吗?用自己的右手拧了一下左手,很痛,显然这不是梦,是真的!夏熹在音乐学院毕业后,在市群众艺术馆默默地工作了二十年,这次偶然的成功,使他高兴得真有点范进中举般的痴迷。他一边跑一边高喊:“我入选了!”一下子撞开了馆长的办公室,气喘吁吁地把证书双手递了过去。馆长一看,大吃一惊,这获得的是世界级的第一号大奖,事不宜迟,赶快坐上车,到市文化局局长那里汇报,局长马上打电话给市委宣传部部长,并派人把入选证书的复印件送去。
又一周过后,市委宣传部发出关于宣传、表彰优秀文艺家夏熹同志及其成就的决定。一时间大报小报、各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传媒都开动了,夏熹那张有点对不起观众的尊容占据了报刊的显要位置。电视台对夏熹作专访,记者把话筒伸向夏熹:
“夏先生,祝贺您的大作在《联合国歌》征评中闯过了重重评审关,终于战胜了千名对手,一举夺魁!请您向我台的观众们谈一谈您创作过程有的想法好吗?”
弧光灯灼热地烤着夏熹的脸,他从来没有得到过这种殊荣,也从来没有受过这份“罪”,他激动、语塞后,信口开河起来:
“这,这……中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世界上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我在创作中,有意无意、自觉或不自觉地倾注了一种民族情感。我想,《联合国歌》一方面要体现联合与和平,另一方面要体现进步与繁荣,一个突发的灵感使我想起了京剧,那高亢悠扬处正体现着一种奋发向上,那鲜明的节奏处不正象征着和平与秩序吗?我大胆在创作中汲取了京剧的某些表现手法……竟然得到了世界各国专家的首肯,这说明最有民族性的也就最具有世界性。”
电视台播出后,听了夏熹的一番宏论,观众如坠五里雾中:带有京剧味的《联合国歌》到底是什么样子?这合适吗?
……兴奋得晚上睡不着,躺在床上欣赏自己的入选证书。突然,夏熹发现证书上的888号作品不是自己所作的那一首,他大吃一惊,这是怎么搞的,入选证书上明明是自己的名字,怎么作品完全不是自己原来的样子?……一夜未能入睡,刚一上班,夏熹就急匆匆走进了馆长办公室,拿出证书,汇报这一新发现的情况。
“你还给谁说过?”馆长一边关门一边问,看来政治上馆长比夏熹要敏感得多。
“没有,只有您和我知道这一情况。”夏熹肯定地回答。
“你先不要对任何人说这一情况,这证书肯定是真的,可能具体工作细节上有一些小失误,等等看再说。”馆长再三叮嘱夏熹对这一情况要“保密”。
又过了一周时间,夏熹收到了《联合国歌》征集办公室的又一来信,内容如下:
夏熹先生:
我们不得不遗憾地告知您,入选的888号作品不是您的,是法国的一位音乐家的作品,您的编号是889号,工作人员搞错了,错发了入选证书,特向您致歉,并寄上制作好的《联合国歌》词曲录音一盘送您作纪念,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联合国歌》征集办公室
夏熹从头凉到了脚!他心中暗暗叫骂,《联合国歌》征集办工作人员这一失误可真够损的,叫我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真是欲哭无泪,叫我如何下台?无奈,夏熹拿着信,苦着脸又找到了馆长办公室。
“你千万不要传出这一情况,”馆长把来信放入公文包中,夹起公文包就往外走。“我马上给局长汇报后再说。”
馆长找到局长,局长找到部长。部长在宽大的办公室里来回踱了十来趟,抽了两支“帝国炮”,表情严肃地向局长指示:
“处理这件事一定要慎重。其失误在《联合国歌》征集办,而夏熹同志勤奋创作,还是为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了努力的。既然作为文艺界的一个模范人物、先进典型已经宣传了出去,其作用已经超越了夏熹同志的作品是否入选这个具体情况,而在于通过宣传所塑造的优秀文艺家夏熹的形象对文艺界以至整个社会的带动和影响作用,通过对夏熹同志成就的宣传,表现了我们致力于文艺精品生产的决心。”
部长略停了一下,又点了一支烟,继续向局长指示:“《战国策》中郭隗向燕昭王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古代君王有以千金求购千里马者,三年竟未有果,君王的一个近侍自报奋勇承担了这个任务,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回来了,他用五百金买了一具死去的千里马骨头。君王大怒,近侍则不慌不忙地解释:能以重金买千里马的死骨,天下人必认为君王是最识千里马者,何愁千里马不来!果然不足一年,君王得到了三匹千里马。我们坚持树立夏熹这个典型,就如同买千里马的骨头,其目的是为招来更多的真正的千里马,也就是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去投身文艺精品创作之中。必然出好作品!”
部长有点激动。略有停顿后转了一下话锋:“至于《联合国歌》征集办的这封信,告诉夏熹同志应从大局出发,千万不要传入社会,以免造成不良影响,组织上是信任他的。”
又过了一周时间,馆长带着本市文艺界的一些同志,捧着鲜花,到机场为参加全国优秀文艺家代表大会的夏熹送行。 “帝国炮”是什么厉害玩意
主人公不可怜,可悲 夏熹者,瞎喜欢也! 原帖由 太室尊者 于 2006-4-12 21:50 发表
夏熹者,瞎喜欢也!
学了一招
得奖,中举,失奖,高升情节跌宕起伏,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