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高浮雕汉画像砖拓片
本帖最后由 中国汉风阁 于 2017-4-14 16:23 编辑汉画艺术,博大精深。15518080916.
龙凤呈祥 盛世升平
汉代双面空心大砖,长 1.15米,宽0.35 米,厚 0.15米,出土许昌,整块画像砖两面各有五幅画面,四周为乳钉和菱形图案装饰,展示的是龙凤呈祥、双璧礼天、搏击狩猎、习武训兽的场面,十幅画面构图舒展,形式夸张,为我们展现了两千年前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
正面砖第一幅为展翅飞翔的凤凰。凤凰口含仙丹,曲颈俯首,舒展的双翅对称地伸向两旁,首尾各有七根长羽,恰似舞者的彩练飘扬,占据了整个空间,好象舞曲飘飞的音符,使人似乎听到了两千年前悠扬的舞曲,不得不让我们产生无际的暇想。
凤凰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和百鸟之王,凤凰和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因此凤凰一词为合成词结构。凤凰齐翔,是吉祥和谐的象征。据《尔雅·释鸟》郭璞注,凤凰特征是“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凤凰的起源约在新石器时代,凤凰在较早的先秦文献中,正是作为一种祥瑞和一位舞神出现的。《山海经·南山经》:“有鸟焉,其形如鹤……名日凤凰,……是鸟也,自饮自食,自歌自舞。”在这里,凤凰舞姿翩翩,是吉祥、安宁、和谐的象征。
第二幅是矫健的云龙。这条云龙吐舌扬爪,双目圆睁,寓意不可一世的大汉帝国,更让人惊叹的是那两缕飘荡的云气,也被腾飞的云龙荡得一波三折,进而更加衬托出云龙的凶猛无敌。
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来自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当时有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在早期,古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作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像群山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中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骆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
中国龙蕴涵着中国人最为重神的四大观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的主体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
第三幅搏击武舞图。一人手持长矛,仿佛从远处跳跃刺杀,一人手拿勾镶,一脚踩地,一脚蹬天,成了一条直线,显示极有难度的搏斗张力。画面虽小,人物虽少,但人们似乎感觉到了杀气腾腾而又舞姿翩翩的惊险一幕,让人感受到大汉猛士苦练杀敌本领,将来保家卫国的精神寄托,使人佩服古代艺术家的艺术创造。
汉代手持兵器的舞蹈为武舞。使用的武器多种多样,有棍、刀、钩镶、戟、剑、盾等。这类持兵器而舞的舞蹈,既有乐曲的节奏、舞蹈的神韵,还有武术动作的矫健美姿。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为剑舞。这种流行于军旅中的舞剑、舞刀、舞戟,应属于武术表演。汉代武舞的形式多样,有独舞、对舞等。马上皇帝刘邦,当年驻军关中,曾命乐工将富有战斗性的賨人舞蹈改编成武舞,开汉唐以来武舞之先河,这就是流传了数百年的《巴渝舞》。
第四幅狩猎。山林里,一个猛士高挽衣袖,手持盾牌,手握铁锤正在降服凶猛的野兽。野兽长着锋利的尖角,高扬尾巴,怒瞪双目,奋蹄冲向猛士。从猛士手拿的盾锤看,他只是想降服这头野兽,而不是捕杀它,他没有拿刀剑矛之类的利刃,而只是拿了一个小小的铁锤,在野兽的袭击下,小锤是那么的不具威慑力,但就是这个小锤,显示了艺术家的独到之处,更反映了猛士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慨,让人体味了古代武士的壮美。
第五幅是训兽。古人捕获猎物后,有训兽的习俗,一训兽者用绳索拴住一只硕大的乌龟在嘻戏玩耍,人物飞驰如奔,大龟温顺可爱,与人物大小相似,被刻画成了人类的伙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之美,表现了大汉盛世升平这一主题。
在汉代,农业和畜牧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传统的渔猎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但作为农牧经济的必要补充,狩猎仍然是下层百姓谋生的手段,同时还是帝王将相、达官贵族非常热衷的娱乐活动之一。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游闲公子,饰冠剑,连车骑,亦为富贵容也。弋射渔猎,犯晨夜,冒霜雪,驰阮(通“坑”)谷,不避猛兽之害,为得味也。”汉武帝曾侵夺民田开辟了上林苑猎场。枚乘在《七发》中说:“驯骐骥之马,驾飞轮之舆,荡春心,逐狡兽,集轻禽。于是极马之才,困野兽之足,穷相御之智。”这段描写生动地反映了汉代的狩猎情景。猎获物有活的就养起来,于是又派生出驯兽和斗兽。
《三辅黄图》卷六载,西汉时皇家有“兽圈九,彘圈一,在未央宫中”,并在兽圈上修建供观赏的楼观。畜养野兽不仅是为了一般性观赏,而且也用于人兽之间的搏斗。公元前2世纪中叶,西汉王朝在关中建立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上林苑,苑中除天然猎场外,还设有专门的斗兽场,当时的治家天子与远隔重洋的罗马帝王不谋而合,把斗兽当作一种娱乐。不同的是,古罗马的斗兽士是由奴隶充任的,而汉家君民,朝野上下,无不以汉高祖一介布衣提三尺剑斩蛇起义削平天下而自豪自傲自雄,承平天下。他们把毒虫野兽作为假想敌,以血肉之躯操持尺刃寸兵与锯齿钩爪的猛兽相斗。贵族阶级更把斗兽作为炫耀勇武的一种方式。这无疑是危险而残忍的。但在那个尚武的时代,每年秋冬之际,西汉皇帝令武士在长扬榭“搏射禽兽,天子登此以观焉”。史载,汉武帝“能手格熊罴”,“手格猛虎”。
从出土的汉画像砖石、雕塑等图像资料看,汉代的斗兽大都为一人与兽搏斗。他们有的手持兵刃,有的赤手空拳,有的头带面具。人搏杀制服的兽类主要有虎、犀牛、野猪、牛、熊等。汉成帝时,汉朝邀请匈奴和西域的君主们到长安观光,征发猎户到秦岭中捕捉熊罴、豪猪、虎、豹、狐、鹿等,送入射熊馆,请宾客们徒手捉取,以示雄健。成帝亲临射熊馆,纵观取乐。但这是一次扰民伤农之举,闹得关中农民无法秋收。
到了东汉,文献里已经很少有关贵族参加斗兽的记载,汉画像石上出现的斗兽者多为下层平民,均不戴冠,短衣,或者赤裸上身,贵族则在堂上作为欣赏者出现。驯兽、斗兽活动体现了汉代人的征服自然、积极向上、乐观进取、所向无敌的精神境界。 天人合一富贵和谐
第一幅是双头凤。这只凤凰恰似动物的标本图,人们喜欢看蝴蝶的标本图,原因是它展示了一个平面舒展的形体美,这只凤凰也在飞翔,但艺术家以高空的视野去俯视观察,去刻画出凤凰之美。凤凰首尾上的长羽,对称排列,更让人惊叹的是凤凰的两只头,让人左右频闪观看仿佛一只凤凰的头在不停地摆动,形成一种视觉转换,这是毕加索立体主义表现手法的鼻祖,超意识的夸张艺术给我们带来视觉冲击波,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二幅是双璧礼天。双璧是没有生命的,但艺术家给它增添了艺术的活力,三只小鸟叽叽喳喳,几条云气环绕其间,似乎给冰凉的玉璧注入了生命,给人间带来吉祥。这时的小鸟刻画的较小,原因是衬托出玉璧的硕大,两块玉璧立在苍芎之间,反映了礼器高大、神圣的主题。
玉质致密坚硬,滑润光莹,古人将玉的特性加以人格化,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玉又是美丽的,是富贵、高尚、廉洁等一切精神美的象征。所以在古代,人们往往把玉作为一种礼器。玉璧礼天,玉琮礼地,玉璜礼北,玉璋礼南,玉圭礼东,玉琥礼西。玉璧是圆浑无棱角的造型,因此具有和善之命和始终不绝之意。按照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圆形的青玉璧是祭天品。玉璧上常见有谷纹、云纹、蒲纹三种,谷纹代表五谷丰登、丰衣足食;云纹代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蒲纹代表草木茂盛、六畜兴旺。
第三幅门吏宫阙。两棵长青树衬托出两座高大宫阙,而门吏在高大的宫阙面前比宫阙还要宽阔,象征大汉猛士守卫者多么伟岸。门吏居中,忠于职守,寓意大汉盛世安定,刘邦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体现了大汉统一,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写照。
阙是汉代较独特的建筑样式,它多成对建立在建筑群的入口处两侧,是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物。它源于新石器时代单纯瞭望,守卫的木楼,到奴隶社会国家建立后,已演变为完全意义上的阙,这就是城阙和宫阙。西汉初期贵族府第开始使用第宅阙,建在府第入口的两侧,以显示其地位、身份,并作为大门的标志。后来也为了祭祀的需要仿造宫阙的形式将其缩小建于祠庙入口两侧成为祠庙阙,同时在厚葬风的影响下,为了表示死者的身份、地位,在墓前的神道两侧建阙,便出现了墓阙。也有一些墓葬,虽未建阙,却将阙的形象制成明器,或刻在画像砖、画像石、石棺的图案中。
第四幅擒兽。比起正面第四幅,这一场景更觉惊险。猛士高挽衣袖,手拿绳索,将要擒获一头张牙舞爪的野兽。在毫无畏惧的猛士面前,野兽似乎刚刚挣脱绳索,好象被武士的勇猛吓破了胆,它后仰着身,露出恐惧无奈的神情,而猛士的大跨步,正显示了他的勇猛无畏。
第五幅瑞兽嘻戏。龟代表长寿,蟾蜍代表金财,三只动物顾盼多姿,仿佛在交谈诉说,更象在嘻戏玩耍。在这里,蟾和龟被刻画得一样大小,意味着动物间是平等的,中间两块山石表现是在野外环境。艺术家的寓意是在大汉盛世不仅人们休养生息、富贵长寿,动物们也和谐相处。体现了大汉大统一、大和谐的深厚文化。
龙腾虎跃 三璧呈祥
汉代双面空心大砖,长1.15米,宽0.35米,厚0.15米,出土许昌。整块画像砖两面各有一幅画面,这幅画面为三块玉璧,五朵云纹,一条苍龙在空中凌云穿梭,一个勇士挥剑刺向猛虎。四周为乳钉和菱形图案装饰。
三块玉璧占据了画面一半空间,顶天立地,硕大无比,穿插在画面的左、中、右三个位置,使整个画面笼罩着一种顺应天势、普天祥瑞的气氛。大家知道,玉璧礼天,玉琮礼地。玉璧的出现,是儒家“天人感应论”思想的印证。吉祥的玉璧,更代表了人们求祥瑞、避凶险的强烈祈盼。史书记载在“文景之治”的文帝和景帝时代的近四十年间,大的天灾共发生七起。而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之时,东汉末年的汉桓帝和汉灵帝期间年年大灾,有时竟一年数灾并至。所以,天地间三块壮硕玉璧的意义,在这里就显而易见了。
五朵云纹的刻画,对烘托主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苍龙向右腾飞,五朵云纹紧随其后,云气的走向也是向右,象征在大汉天子的统帅下,众多臣民的响应。汉画云纹,一般都用柔韧的曲线,主要有圆弧线、波浪线和“S”线三种。它们常由主线和装饰性的小云朵两部分组成。主线一波三折,圆形、激荡、飘逸,象是在画像砖上游动,犹如鲜活的精灵一样。小云朵则起着衬托、辅助、舒缓、点缀的作用。装饰云纹,沿着主题形象的灵魂忽强忽弱,张弛有度地运行,酣畅淋漓地抒发着感情,使整个画面释放出涌动的旋律和奔腾的气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条威震四方、变化万端、吞云吐雾的苍龙在云中腾飞。这条苍龙,充满运动,充满生命力,充满征服一切的王者之气,既代表了大汉天子的强悍雄霸,又代表大汉帝国雄强、博大、乐观、进取的精神。在汉代,中国封健社会正处于上升阶段,人们崇尚武力,崇拜力量和智慧的优胜者。因此,人们自然会选取具有阳刚之气和具有很强的征服能力的苍龙,才能符合汉代的时代精神。
苍龙背后,一位勇士正在与一只猛虎搏杀。猛虎张牙舞爪,身体直立,好象在奔跑中猛然回首,吞吃勇士。猛虎回首反击,给人以冷不防的感觉,更增加了惊险的气氛。而勇士毫不畏惧,咫尺间挥剑刺向猛虎。勇士的刻画甚为夸张。勇士的头部和腰部显示很弱小,而两条粗壮的双腿好象坚固的磐石,更象两个稳键的支架。勇士上弱下壮,上轻下重,重心下移,给人一种稳壮如泰山的感觉。勇士手中的剑被虚成了一条细线,好象勇士降虎靠的不是武器,而是人的勇猛无敌。而猛虎头重脚轻,一只虎爪着地,支撑力太小,与勇士的稳健形成鲜明的对比,好象随时就要倾刻倒下。猛虎的尾巴在勇士的脚下,暗示猛虎既将被降伏。这幅画面惊险壮烈、夸张浪漫,在玉璧、云气、苍龙的烘托下主题鲜明,耐人寻味,使我们感受到大汉时代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汉代是中国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从成熟到确立的辉煌时期,汉代精神乐观、宏大、激进、昂扬,具有一种大时代的磅礴的阳刚之气。我们欣赏汉画艺术,就必须把它们放在一个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揣度、思考、分析、界定,只有这样,才能享受视觉艺术上的饕餮大餐,认真体味两千年前那个特定时代原汁原味的中国本土艺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