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欢路 发表于 2006-4-20 10:09

周汝昌发现 兰亭序“癸丑”书写之谜

周汝昌发现 兰亭序“癸丑”书写之谜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新出的《红楼无限清——周汝昌自传》中的几段(223页):

    兰亭帖有几处有趣的问题从未见专家研者提起过,每叹细心善悟之人不多。今举之以为学人启牖之助.
  如第一行"癸丑"二字,丑字特显横长竖扁,而癸字又特小,似夹于"在""丑"之间.此为何故?人不言也.
  那情形很显然:王右军在这年落笔为文,正式纪岁用干支,这是首次(三月初三),而上一年写的干支是"壬子",已经有点儿习惯了,所以一落笔就又写了一个"壬"--未及写"子",已悟这已不对了,可是这才是开头的第七个字,便要涂去,太难看,遂生一计,将"壬"描"丑",再在上边添一"癸"字.
  这么办了之后,留下的痕迹就是:一是“丑”的中横画特别长,这本不是丑字的形状,乃“壬”的“遗骸”是也。二是那小“癸”又细又扁——不然“字空儿”里是容不下的。
      这个来由,一不复杂,二不离奇,可是从无一人识破道出之。旧年我曾将此一说与徐邦达先生。
       此谜解后,一到第二行,就又有秘密,“内行们”熟悉,群贤毕至的“群”字,末笔一竖中间有一道小空线,像笔豪开了叉,因而皆称之为“叉笔“或“岔笔”。是笔不好吗?旧伦曾有右军此次所使是一只“败笔”之说。其实非也。
       原来,在上好的唐摹和元摹本上,这一行不止这个群字,下边还有毕字,也出现了字中间的细空白线。
       再谛审后幅,也有类似的现象。
       合在一起,我遂悟到:这与笔了不相干,乃是原纸久经折叠处磨损墨色的“直缝”时残存遗痕旧迹。
       此一发现,极有意趣——表明原件不是卷轴,而是平折“蝴蝶装”式的古物。而摹者高手十分忠实,照磨损处存此痕迹,不敢填实。
       至于字句,也不乏俗解不明违失原意之例。

      稿件来源:北大书法艺术网

吴邦志 发表于 2006-4-20 12:32

可为一说。

墨语者 发表于 2006-4-20 12:37

红楼越说越玄,兰亭也来神秘!不可取!

净化 发表于 2006-4-20 13:07

:)书法兰亭序的问题郭沫若先生有专门的论述,余秋雨教授也曾有自己的观点;
:P周汝昌先生的研究视角有独到的地方,讲得有道理.但都是探讨而已.
:P这个文章比较有趣: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挺精彩!!!
:D学习了!!!

净化 发表于 2006-4-20 13:34

:)群贤毕至的"群"字在兰亭序里是上下结构,羊的一竖有"叉笔".
:D先生推理可能是"原纸久经折叠处磨损墨色的'直缝'时残存的遗痕旧迹"
可是"群"字兰亭序里是上下结构,羊字的上面却未被"直缝"磨损,还有兰亭序里的"同"左边的一竖也有叉笔,但是同字左边一竖的末端却连在一起,难道"折叠的直缝会有选择的磨损不成?我只是有些怀疑!直缝磨损说!

lnhldgcx 发表于 2006-4-20 18:41

不学不知道,真是,太好了

zjg67 发表于 2006-5-21 12:45

看似参透玄机,其实不值一提,如果说丑是改过来的您不妨把右边的折笔盖住,看那是壬的写法吗?另外在和丑中间去掉一字,间隔和前后的是否一样?

圣教序 发表于 2006-7-20 11:31

原帖由 净化 于 2006-4-20 13:07 发表
:)书法兰亭序的问题郭沫若先生有专门的论述,余秋雨教授也曾有自己的观点;
:P周汝昌先生的研究视角有独到的地方,讲得有道理.但都是探讨而已.
:P这个文章比较有趣: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挺精彩!!!
:D学习了!!!

Anonymous 发表于 2006-7-20 12:21

原帖由 和欢路 于 2006-4-20 10:09 发表
周汝昌发现 兰亭序“癸丑”书写之谜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新出的《红楼无限清——周汝昌自传》中的几段(223页):

    兰亭帖有几处有趣的问题从未见专家研者提起过,每叹细心善悟之人不多。今举 ...


此语石破惊天,奈何虎头蛇尾,所举之"迷"难以服人.//兰亭贴天下第一行书,自古细心善悟者车载斗量不计其数,每叹或借以哗众取宠也!:):):)

桂岭山人 发表于 2006-7-20 12:31

原帖由 Anonymous 于 2006-7-20 12:21 发表



此语石破惊天,奈何虎头蛇尾,所举之"迷"难以服人.//兰亭贴天下第一行书,自古细心善悟者车载斗量不计其数,每叹或借以哗众取宠也!:):):)

赞成!:@:@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周汝昌发现 兰亭序“癸丑”书写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