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懒散人 发表于 2017-6-5 17:10

问道邱振中:社会变迁能改变书法创作中表现情感的方式吗

问道邱振中:社会变迁能改变书法创作中表现情感的方式吗                                                                               刘传奇    邱振中在论述书法的《运动与情感》中的第四节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变迁,书法创作中表现情感的方式在不断改变。”作者认为“颜真卿起草《祭侄稿》时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其他一切均置之度外,运动节奏随着情感的节奏展开,两者密合无间,融为一体。到宋代,我们还可以举出苏轼的《黄州寒食帖》等,但以后产生这一类作品就越来越困难了。人们创作时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作品的价值,收藏,馈赠、买卖、展出,成为绝大多数作品创作的直接动因,少量为内心需要所驱使而创作的作品。”后者于是就“失去相当部分对真实情感的表现。”    作者举的两个为实用书写的实例论证古代表现情感的方式,但这是否可以证明古代就完全处于这一表现情感的方式呢?他们的楷书书碑是否也如此呢?显然这一论述是站不住脚的。硬性规定书法的表现情感的能力是否是牵强附会呢?有记载柳公权为外国使者书写无数,其实在唐代就已经“越来越意识到控制形式构成对提高作品表现力的意义。”      说书法表现情感是站不住脚的,只能说作者带着某种感情创作,而不能说用书法去表现某种情感。   作者把“情感”与“情调”划分为两种书法表现的内容,显然具有极端主观的色彩,把书法本体与书法创作者之间借用其他学科的情感论述显然忽视了书法这门独立艺术的特点。                                  2017年6月5日于散花书轩


丹青道子(黄道宇 发表于 2017-6-5 19:25

给赞

王的地方 发表于 2017-6-5 21:53

书法的范畴很大,牵强附会的理解与硬性的认定都是不正确的。古人的书法有碑版刻石以及书信尺牍文稿,这几种艺术表达方式各有不同,不可一一!

五维斋 发表于 2017-6-7 16:40

老邱的这句“随着社会的变迁,书法创作中表现情感的方式在不断改变”。有点象“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前半句的翻译后引申了一下,老赵仅把语义框在结字上,没说情感,这是准确的。既然字有表达情感情绪的功能,且因时相传,老邱就认定情感也因时相传了吧?这下就说宽泛了,兜不住了,古人有喜、怒、哀、乐、愁,今人同样有,而且客体的内容发生变化是一定的,古人不会兴奋地说:钓鱼岛是中国的,苍井空是世界的。他们可能站在曹操的角度高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但主体的情感表达方式应该没有变,变的是内容。以喜表达愁、以哀表现乐,这是方式的改变,同时也是错乱。今人或许能仿《祭侄稿》写一篇悼辞,断不会以此风格写新婚祝福。个体化的差异是允许存在的,我们也都看过含泪的微笑。没见老邱原作,就不瞎砍了,说实话,立意有点高远,表达有点曲折。{:1_244:}{:1_244:}

江淮懒散人 发表于 2017-6-8 08:43

五维斋 发表于 2017-6-7 16:40
老邱的这句“随着社会的变迁,书法创作中表现情感的方式在不断改变”。有点象“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

{:1_226:}{:1_244:}

五维斋 发表于 2017-6-8 11:32

江淮懒散人 发表于 2017-6-8 08:43


{:1_226:}{:1_226:}{:1_248:}

沈阳吴永江 发表于 2017-6-12 15:48

读《祭侄稿》或《黄州寒食帖》这类法帖,如果仅沉浸在文字内容中,感受着书者的“情绪”或“情感”,说明你是在读书而不是在读帖。

版纳居士 发表于 2017-6-13 23:52

书法艺术必须表现情感才叫书法艺术!点画没有情感那就是印刷体只有实用的功能!与艺术无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问道邱振中:社会变迁能改变书法创作中表现情感的方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