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问298 发表于 2017-7-23 15:06

求疵,请教——《书谱品评》误释拾例

求疵,请教--《书谱品评》误释拾例《书谱品评》(以下简称《品评》)中有些词语的注释是错误的,例如:不遇人(第4讲)《品评》第4讲《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解读(一)》,《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简称《墓志铭》)原文:“有唐之不遇人也”。《品评》特意说明它引录的《墓志铭》依据的是《陈伯玉集》卷六,《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查该版本中“不遇”为墨块掩盖,所以许多人引用时常常使用□□表示。《品评》在网上传的初稿种,也是如此处理的,所以初稿就没有对“不遇”的解读。《品评》的修改稿,仍然说是引录的是《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并且说:“以往研究孙过庭者想了一个办法,干脆将“不遇”二字从文中删去,用方框代替,即采取回避的办法。”《品评》修订稿对“不遇”做了详细的解读:“‘不遇’,即没有遇到、不容易遇到,难以遇到,有幸遇到。‘不遇人’,即没有遇到的一个人,不容易遇到的一个人,难以遇到的一个人,有幸遇到的一个人。‘有唐之不遇人也’,即有唐以来没有遇到的一位人物啊!有唐以来难以遇到的一位人物啊!有唐以来有幸遇到的一位人物啊!”   “不遇”在古汉语中”早已出现,《品评》的解释是不符合汉语对“不遇”传统解释的,歘痛的解释就是通常说的“怀才不遇”。“不遇”不是一个词,所以在辞书、词典查不着。“不”是个常用的否定词,“遇”,《说文》解释“逢也”。有相逢,相待等意思。“不遇”即没有逢上、没有碰到,引申还含有不得志、不被赏识的意思。“不遇”连用在古代文章中多见。《孟子·梁惠王下》:“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孔子家语在厄》记述孔子在蔡国被困,子路不高兴,发牢骚,孔子教育子路,说:“由……吾语汝,汝以仁者为必信也,则伯夷叔齐,不饿死首阳;汝以智者为必用也,则王子比干,不见剖心;汝以忠者为必报也,则关龙逢不见刑;汝以谏者为必听也,则伍子胥不见杀。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有的版本无此字)者,众矣,何独丘哉?”孔子这段话是在被困在蔡国时说的。将“遇”与“不遇”相对,“不遇”就是没有逢上好时候,或者说没有碰上好的机会。孔子“博学深谋而不遇”,用成语说,就是“怀才不遇”。《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小大甚众,不遇。”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陶渊明的《悲士不遇赋》,都典型的表达他们生不逢时(不遇)的感慨和悲哀。与陈子昂同一朝代,年龄小陈子昂40岁的李白,诗歌中也有“不遇”之语,《书怀赠南陵常赞府诗:“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其中的“不遇”,也是生不逢时得不到任用的意思。 这些例句足可证明《品评》对“不遇”的解释是错误的。“有唐之不遇人”译成现代汉语,“是唐代没有得到应有任用施展才能的人”,或者说“是唐代有才能而没有得到重视使用的人。”
契阔(第4讲)《品评》第4讲《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解读(一)》,《墓志铭》原文:“堙厄贫病,契阔良时。”《品评》注释:“‘契’,买卖文书。‘良’,很。‘阔’,宽广。“契阔”是一个双音词,《品评》拆开解释,是错误的。契,做单词的义项中确有“买卖文书”的意思,但是,当“契阔”作为一个词时,就没有“买卖文书”的意思了。“契阔”一词,在《诗经》中就有了。《诗·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説。” 《毛 传》:“契阔,勤苦也。”《辞海》、《辞源》对“契阔”的读音、释义有所不同,但都是作为一个词解释的。意思有:勤苦,劳苦,久别, 怀念, 相交,相约等多种。
颠沛 (第6讲)《品评》第6讲《祭孙录事文解读》,《祭文》原文“忽中年而颠沛,从夭运而长徂。”《品评》没有按常规在6讲注释,而是在第9讲《孙过庭经济生活》中解释的,而且用了很多文字:“‘颠沛’一词是一个形象比喻词,形象比喻的范围非常宽泛,所表现的意思非常模糊,给人们的解读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怎样理解都不为错。”又说“‘颠沛’一词是知识分子失意后的一个习惯用语。” “‘颠沛’一词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没工作。……只要干的不是理想的事,就是‘颠沛’”。《品评》用这多话,也没有没有说明“颠沛”这个词的意义究竟是什么。“颠沛”是汉语中运用频次较高的普通词汇,有着十分清晰固定的意义,很容易在词典中查到解释。《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穷困;受挫折。文章中常与“流离”连用,组成“颠沛流离”词组, 指生活艰难,四处流浪。《辞海》的解释有三:1,倾倒;跌仆,2,动荡变乱。3,狼狈困顿。《辞源》的解释是:颠覆,扑倒。《汉典》解释:比喻世道衰亂或人事挫折。总之,辞书中找不到《品评》对“颠沛”解释的根据。如果“颠沛”像《品评》所言:“是一个形象比喻词,形象比喻的范围非常宽泛,所表现的意思非常模糊,给人们的解读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怎样理解都不为错。”那还用特别解释吗?
坐隐(第10讲)《品评》第40讲,《书谱》原文“猶標坐隱之名”。《品评》注:“坐隐之名:取得隐士之名。‘坐’,形成。‘隐’,隐居,隐士。‘坐隐’,成为隐士。“品评”栏目又注:“‘坐’,形成。‘隐’,隐居、隐士。‘坐隐’,成为隐士。”“坐隐”是个典故,围棋或下围棋的别称。典故出自《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藝》:“王中郎以围棋为坐隱,支公以围棋为手谈。”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围棋有手谈、坐隐之云。”典故是不能只从字面解释的。从字面解释,“坐”也不是“形成”,“坐”的本义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后泛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席地而坐。
回互(第48讲)《品评》第48讲,《书谱》原文“回互雖殊,大體相涉”。《品评》注:“①回互虽殊:各种书体有着很大的差别,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回’,量词。‘互’,相互之间。”“品评”栏目再次解释:“‘回’,量词,即一段、一篇、一件事等。”查“回”字确有作量词的义项,但须和数词连用。在这里“回互”是一个词”,在这里“回”字前没有数词,而是和后边的“互”组成一个词,多义,有回环交错、曲折宛转、邪曲等意思,也作“迴互”。《品评》“译文”栏目中以为“相互之间既有类似又有不同,且又互相牵涉”。“品评”栏目中说“这里的“回互虽殊”即指,草书的“形质”和“情性”与楷书的“形质”和“情性”相互之间的不同,”都没有将“回”字做量词。“注释”与“译文”两层皮令人不解。
章(第50讲)《品评》第50讲,《书谱》原文:“ 雖篆、隸、草、章,工用多變。濟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品评》注:“‘章’,篇章,章法,即布局谋篇。”从这一段文意看“章”应该是‘章草’。前面论述的篆、隶、草都是字体,那么这里的“章”也应该是字体,把他说成布局谋篇与这段文字是不和谐的。
丹青(第59讲)《品评》第59讲,《书谱》原文:“巧涉丹青,工虧翰墨”。《品评》“注释”栏目未有注解,在“品评”栏目中解释:“‘丹青’”,书法。‘丹’,朱砂。‘青’,竹子。这些都是书写的材料,用来指代书法。”丹青指代绘画,已是汉语中习惯常用的词汇。不知《品评》此解有何根据?
希夷(第61讲)《品评》第61讲,《书谱》原文:”冀酌希夷,取會佳境。闕而未逮,請俟將來。”《品评》注④“ 冀酌希夷:希望寻找出另外一种形式。‘冀’,希望。‘酌’,斟酌,寻找发现。‘希’,同‘稀’,少有。‘夷’, 以外。“希夷”,少有的,另外的。”“品评”栏目又重复了一遍。“   希夷”是一个词,《老子》中已有了:“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上公 注:“无色曰夷,无声曰希。”后因以“希夷”指虚寂玄妙。
原(第68讲)《品评》第68讲,《书谱》原文“原夫所致,安有体哉” 。《品评》注:⑤ 原夫所致:原来是由“强名为体”这一原因所导致。“品评“栏目”中又注:“原”,原来。“夫”,代词,这里指代“强名为体”者对中国书法艺术中运笔的认识。……”“原”字义项中确有“原来”的意思。但作动词时意为“推究”。“原夫所致”“原”字的后是代词“夫”和所字结构“所致”,可以确定它就是动词,作“推究”讲。那么这句的意思就是“推究形成的原因”。“原”作推究用,在古代汉语中常见,例如韩语的名片《原道》《原毁》中的“原”,都是推究的意思。
容与(第70)《品评》第70讲,《书谱》原文:“自然容與徘徊”。《品评》注:“②容与:容易做到。”“品评”栏目又注:‘容’容,容易。‘与’,参与。‘容与’,容易做到。”“容与”是一个词,先秦古诗文中早已出现,而且使用频次较高。有徘徊犹豫、悠闲自得等意思。在这里是形容书写时从容闲舒、安闲自得的状态。
窥井之谈(第79讲)《品评》第79讲,《书谱》原文:“窺井之談,已聞其醜。”《品评》注:“‘窥井’,坐井观天。”“品评”栏目又解释:“‘窥井’,坐井观天。韩愈《原道》曰:‘坐井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窥井之谈’,坐在井下看天,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以为天就只有那么大。”这种解释从语义看是正确的。但引录韩愈《原道》,欠妥。韩愈生活在孙过庭后孙过庭再伟大,也不会预见到韩愈会写《原道》。
纵欲(第80讲)《品评》第80讲,《书谱》原文“縱欲搪突羲、獻,”《品评》注释:“纵欲:放纵肉欲,不加节制。”“品评”栏目又解释:。“纵”,放任,不约束。“欲”,想要,欲望。“纵欲”,放纵肉欲,不加节制。《品评》把纵、欲分开解释是正确的。在这里“纵欲”不是一个词。从它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分析,“唐突”是动词,“纵欲”是修饰“唐突”动词的,应该是副词,是“纵然想要”的意思。
灵台(第88讲)《品评》第88讲,《书谱》原文“而波瀾之際,已浚發④於靈台”《品评》注:⑤ 灵台:灵感。 “灵”,同“灵府”, 指心,内心。“品评”“灵”,同“灵府”,指心,内心“灵台”,即现在所说的灵感。。如此注释不确切。灵台,指心脏,而非灵感。
后进(第100讲)《 品评》第100讲,《书谱》原文:“庶使一家後進,奉以規模,四海之音,或存观省”。“后进”一词,“注释”栏目没有作注释,在“品评”栏目中解释:“‘后’,后来,后来的学书人。‘进’,先进。‘一家后进’,后来学书人中的一些先进者。”汉语中,“先进”、“后进”是相对应的 两个常用词汇。“后进”是指晚辈,或亦指学识浅或学习进步慢的人。《品评》别开生面将“后进”拆开解释,是违背汉语规则的。也不符合《书谱》这一段文意的。《书谱》是骈体文,这里“一家后进”与“四海之音”相对仗。后进是指那些还在学书法修养不够高的人,他们可以用《书谱》作学习指导。“四海之音”是指那些与自己认识相同、水平相当的同仁,可以从《书谱》中得到启发。
赘语笔者学识浅陋,而读书好求甚解。遇有疑问的词语,就查查相关书籍资料,以求得较深些的理解。拜读王根权的《书谱品评》时亦然,发现我以为不合适的解释,随手记下。择其重要的简单整理如上述,发出来与同仁讨论,向方家求教,以消解胸中疑惑。

tjhdz 发表于 2019-12-9 07:35

巫山一段云
碧草长幽荡,檀花磬暗香。一翻风雨浅衣妆,挥泪洒春江。
覆水连秋夜,孤城旁雪山。昨年飞雁楚雄关,杯酒抚情殇。
想浏览更多请点:http://m.shicin.com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求疵,请教——《书谱品评》误释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