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现场】同人兴会——德阳书家曾平、谭桥新作展在北京开幕
同 人 兴 会德阳书家曾平、谭桥新作展在北京开幕2017.9.17·北京博润美术馆2017年9月17日下午3时58分,在北京博润美术馆(北京西城区琉璃厂西街114号)开幕。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篆刻所所长曾翔、 德阳市人民政府驻京联络处调研员党支部书记蒋吉华、《书画文献》主编,伯玉书院院长陈硕、著名书法家张守泽以及新闻媒体、社会各届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墨僧主持,曾翔先生、张守泽先生以及蒋吉华先生发表致辞。
此次展出曾平、谭桥先生近一年来创作的书法精品共70余幅。
曾平:四川罗江人,号水居士、平山堂、平农。先后师从张景岳先生、一壶山人、曾翔先生。
谭桥:四川中江人,字子度,别署石桥,号艺丽堂、尘沐堂。先后师从常曦文、张守泽、李强、王文襄、何应辉、一壶、曾翔诸先生。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7-9-17 21:52 编辑
同 人 兴 会德阳书家曾平、谭桥新作展在北京开幕2017.9.17·北京博润美术馆 审美集体主义妨碍艺术进步 曾翔/文
自有国展以来,书坛的创作风气往往受制于一种以入展、获奖论优劣成败的风气。尽管通过在国展平台进入书坛,获得社会认可书法家身份的追求是无可厚非的,但因国展权威的强势而导致的参展作品在书风的上的趋同效应,却是我们不能不警醒的。从早年的“明清调”、“王铎风”、“书谱风”到近些年的二王书风,我们已经看到,那种审美上的集体主义,业已大大妨碍了艺术的进步。 因此,当我注意到曾平和谭桥两位作者的作品,以及对他们的创作状态有所了解后,就深感欣慰了。
从曾平和谭桥的作品可以看出,瞄准国展显然不是他们追求,而展览体也从未被他们看作一种艺术标准。在创作中,他们追求的是自由的书写状态。对书法一样受制于强大的传统图式,无法奢言创新的艺术来说,他们的创作所秉持的“书乃吾自书”的书法观念,是难能可贵的。他们不仅取法于帖,也取法于碑,取法于上古和中古的民间书法,并通过不同墨法和章法形式的尝试,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的书写世界。
自六朝以来,对个性的表达,对个人风格的追求就被视为书法活动的主要价值。曾平和谭桥正是体现了我所期待的那种艺术自觉。从这此展览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们试图从个人的审美情怀和趣味出发,去追求一种作品的格调和情感氛围。尽管鲜明的、具有学术价值的艺术个性形成并非一日之功,但我相信,只要这样坚持这样的创作态度,自我意识的火花始终会指引他们的书法道路。
此外,我对这个展览还有其他的期许,那就是书法展示方式的创新。当代书法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展览体制。在十九世纪晚期的法国,曾出现了“落选者沙龙”。这是艺术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意味着由“学院派”所垄断的审美标准被打破。正是从“落选者沙龙”走出的印象派画家,翻开了西方艺术史的崭新一页------现代主义诞生了。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看,这段历史是值得借鉴的。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中国书协需要复制这个历史经验,在国展之外,搞一个“落选作品展”-------这很可能收效甚微,因为,只要评委们在艺术上的胸怀没有真正敞开,国字头的“落选作品展”也很可能仍然摆脱不了某种利益角逐。
这同样是我如此关注这个展览的原因:一个好的书法展览意味着,在一个能够唤起活跃的艺术交流的空间中,充分容纳书法家在艺术活动方面的自发性,同时,通过书法批评的有效介入,保证和提升其学术水准。
是为序。
丁酉初秋,木木堂曾翔于灯下
同 人 兴 会德阳书家曾平、谭桥新作展在北京开幕2017.9.17·北京博润美术馆展览花絮
同 人 兴 会德阳书家曾平、谭桥新作展在北京开幕2017.9.17·北京博润美术馆展览花絮
同 人 兴 会德阳书家曾平、谭桥新作展在北京开幕2017.9.17·北京博润美术馆展览花絮
同 人 兴 会德阳书家曾平、谭桥新作展在北京开幕2017.9.17·北京博润美术馆本次展览作者曾平先生 同 人 兴 会德阳书家曾平、谭桥新作展在北京开幕2017.9.17·北京博润美术馆本次展览作者谭桥先生(左) 同 人 兴 会德阳书家曾平、谭桥新作展在北京开幕2017.9.17·北京博润美术馆曾翔老师在现场 同 人 兴 会德阳书家曾平、谭桥新作展在北京开幕2017.9.17·北京博润美术馆曾翔老师在现场 同 人 兴 会德阳书家曾平、谭桥新作展在北京开幕2017.9.17·北京博润美术馆曾翔老师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