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7-10-31 20:00

刘彦湖:线条的概念是西方人试图理解中国的书法所用,用这样的概念只能粗浅感性的...






石涛“一画”论本于伏羲画卦之“一画开天”,“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太朴就是太极,就是阴阳天地未形之前的混沌状态。石涛所要探求的也正是从无形到有形的那个关键,就是“开天一画”,就是阴阳,就是天地。中国书法的一点一画也正是这样的关键。所以孙过庭说:“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一画就分有阴阳,就有天地,就有虚实。进而就有方圆、有规矩,有曲直、有钩绳。再进而就有书体的篆圆隶方之变,而书法之法于此立矣备矣。






黄宾虹理论中的“不齐之齐三角(觚)”就是在石涛“一画”论的基础上,思考了平面空间的生成。三角形是最小的形,是平面空间的起点。但是黄宾虹不用“三角形”,而用“三角弧”或“三角觚”,是用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对三角形加以改造。三角弧象天,三角觚象地。






概而言之,篆书空间多圆,隶书空间多方,楷书空间多角。三角形,方形,圆形乃是中国书法之最为基本的空间元素。圆与方,本于天地,天圆地方,人生两间,方其趾而圆其颅,故智尚圆,行尚方。于书则笔方而势圆,形方而意圆,体方而用圆。






方形空间以“九宫”格为模式,角形空间以“米”字格为模式,两种模式可以自唐人书法为界限,古今之别,分明在睹,孙过庭云:“古质而今妍”。笔致点画无论矣,以空间而言,方形空间变化少而气格宽;角形空间变态多而器局小。方形空间近隶,角形空间近楷。方形空间盛行于汉魏六朝,角形空间流衍于唐宋以后。非名公巨手不能抗心希古,超逸等伦。






古人云:“画须数笔以成其形,书则一画以见其意。”书法的点、画与空间,实有与虚空从来都是互生互证,互相依存,相互对待,又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书法的每一个点画都备有阴阳,一点一画中所见的意,说穿了,首先就是天地造物之心,然后在历时千载的历代书家们的心中腕下,便不断幻化出无尽的与时代与创作者个人的精神境界、审美理想,气质品性,情感色彩相表里、相匹配的丰富的样态。今人动辄以线条来论书法,则点画的深意不明,宜其所论笔法多妄。






中国传统书论中的笔法论,是一笔蕴含丰厚、价值巨大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技法论但又是超越了技法而与空间与点画密不可分的。线条的概念是西方人试图理解中国的书法所用,用这样的概念只能粗浅感性的描述中国书法,而不可能深入到中国书法艺术的内部,进而探得书法艺术深在的奥秘。






中国古代画论中也从无线条的概念,“线描”的概念,大概源于叶浅予先生,视“线描”为素描的一种,以保留在“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样一种与统治地位的思想论调下,中国绘画的独有特点。其实这样的一个概念,体现出了一种权宜之计的无奈。虽然无奈,但是这种权宜之计,仍然保留了探求中国绘画独特性的一线天光,我们还是要身怀感激。今人不知其中苦心,竟津津乐道于线描线条之类,悲夫!



雪江寒 发表于 2017-10-31 20:12

得道还朴!

里安阳士 发表于 2017-11-1 11:08

{:1_277:}{:1_277:}

沈阳吴永江 发表于 2017-11-1 12:17

“书则一画以见其意”。这个“意”不是“天地造物之心”,更不是“历时千载的历代书家们的心中腕下,便不断幻化出无尽的与时代与创作者个人的精神境界、审美理想,气质品性,情感色彩相表里、相匹配的丰富的样态”。“意”是共性的!

里安阳士 发表于 2017-11-4 15:03

{:1_277:}{:1_277:}

寂照 发表于 2017-11-7 14:08

{:1_277:}

皇亭阁~王金辉 发表于 2017-12-5 08:03

{:1_277:}

心曲已素 发表于 2017-12-14 10:52

刘教授最近的书作,好像道士画的符箓,只是不知道能否消灾避祸。

里安阳士 发表于 2017-12-21 14:17

{:1_277:}{:1_277:}

晴6990 发表于 2017-12-29 15:14

{:1_277:}{:1_277:}{:1_277:}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刘彦湖:线条的概念是西方人试图理解中国的书法所用,用这样的概念只能粗浅感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