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7-12-10 09:00

潘伯鹰评赵孟頫:他每日可以写小楷一二万字~

                                                                                                   







书法的潮流到了元朝是一个复古时期。二王这一系统的笔法在宋朝受了挫,到元朝才又恢复。这一恢复的力量几乎是赵孟頫一个人的力量。当然,书法在宋朝不论是由于米芾那样力言古代笔法的旧派,抑或由于黄庭坚那样暗用古法的新派,都把晋唐的面目神情改变了。这样愈改愈远,到了元朝却又回过头来,复兴了古法。赵孟頫的学博才高,精力绝人,带动新时代的力量异常伟大,甚至在今日也还有他的影响,证明了他个人在这一大潮流中所起的领导作用是无人能比的。董其昌说他的书法超过唐人直接晋人。在恢复古法和廓大了强调了古法方面说,董的话完全正确。实际上等不到董来说,在元朝当时就已经是这样评价了。不过,董之所以这样说并非轻易的。他在极晚年才说:“余年十八学晋人书,便已目无赵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之不可及也!”自从赵孟頫之死,到今日已经六百多年,还不曾再生出一个像他那样伟大的书家来。


元·赵孟頫《趵突泉诗》
元朝整个时期不长。在赵的初期以及赵的后期,当然还有许多别位书家。在初期的康里巎和袁桷、仇远、白珽等都是不属于赵的势力的。此外,还有专门写晋人的李倜和英姿特出的鲜于枢,都是在赵以外的。尤其鲜于和赵私人交情极厚,称为两雄。到了后期如饶介,如倪瓒,如黄溍,如陈基,如乃贤,也可以说是不受赵影响的。但,除了这寥寥可数的几个人之外,其余整个书苑全受赵孟頫的支配。他的儿子赵雍、赵麒和他的学生俞和当然继承了他的传统,即是稍远的朋友亲戚如邓文原、周驰、张雨、王蒙,甚至虞集都是多多少少受了他的传授的。我们看清楚了赵孟頫方能领会元朝这一时代的书法;如若对他缺少真知灼见,不但不能了解书法的传统如何归结到他的趋势,也不能了解他以后书法传统的流变。所以,我们必须对他用心研究。
赵孟頫字子昂。他是宋太祖儿子秦王赵德芳的后裔。他的四世祖名叫赵伯圭。这赵伯圭便是南宋孝宗的哥哥,被赐第宅在湖州。因此,他们这一支子孙就作了湖州人。他的曾祖、祖父和父亲都是宋朝的大官。他生于宋理宗宝.二年,宋朝的天下已经危如累卵。宋亡于帝昺祥兴二年,他二十七岁,曾作过宋朝小官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后,他埋头在家努力学问,一生的基础全在这时期打定的。元朝至元二十三年,有一个程钜夫保荐他。这程钜夫是第一个以江南降人,因为有学问被元世祖忽必烈看重,而升为显贵的。他替新元朝建立了许多行政和用人的制度。这时程奉诏到江南搜访到遗逸二十多人进于世祖,而赵孟頫是其中的第一个。元世祖看见了他说,他是“神仙中人”,因为他的相貌是非常英迈焕发的。
至元二十四年他被任奉训大夫兵部郎中。二十九年他出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成宗时升了集贤直学士,江浙等处儒学提举。武宗至大三年被召到京师为翰林侍读学士。仁宗即位升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延祐三年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六年,他回家了。英宗至治二年六月死,年六十九岁。


元·赵孟頫《行草陶渊明五言诗页》
他是多方面擅长的人。就政治方面说,他是一个理财能手,又是一个行政和司法的能手。这些详细的事情都在他的学生杨载所作的行状里。就文艺方面说,他又是一个经学家和文学家,更能旁通佛家道家的典籍。他的诗尤其精丽。他又是一个音乐家。同时,他又是一个鉴赏家,对于古器物、法书、名画,一到眼就分出真假。他的夫人管道升,儿子赵雍都是能书善画的。元仁宗曾经取他夫妇和赵雍的字装作一卷交秘书监宝藏,说:“使后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妇父子皆善书,亦奇事也。”
他的艺术造诣不论书画都是以复古为开新的。在画的方面,他的理论和实践是一致的。那就是说,他以继承优秀传统的方法,成立了“文人画”或“士大夫画”的新局。这种画以唐宋画的精工写实为基础,但并不满足于仅仅的精工写实,却要在这基础上更多地表现出作者高远的怀抱和意境来。因此他的画能够在绝工细的画面中,透露出潇洒绝尘的气息;在很草率的画面中,透露出一丝不苟的工夫。他统一了这样看似矛盾的两面优点,成为“元四大家”画派的祖师。这是他在画坛上的不朽盛业。
和在画坛一样,他在书法上也是理论和实践一致的。他在宋代书苑破坏古人的笔法之后,力求将中绝的古人的笔法恢复。不但恢复,并且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他以他的新字体沾溉了元朝一代的书家,并留给后世丰富的遗产。这可从几个特点方面去说明。


元·赵孟頫《秋深帖》
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凡聪明人也许多半不大喜欢守规矩。这是能破弃成规的好处,但打基础第一步必须守规矩。他曾下了决心严守古人的规矩。他一丝不苟地、几百遍地学下去,但他不仅守法,并能廓大古法,强调古法。清王澍说:“淳化法帖卷九,字字是吴兴祖本。”这句话也只说了一部分。他所学的极多,在真、行、草系统中,凡古人的字,他几乎无所不学,而他特别能将其中最好的提炼了出来。
在古人重要的帖中,他都用了这一套法门。试举例说,《十七帖》中有许多“也”字,他都弄得极熟,散见在他的字中。再例如《兰亭》中左右的左字,上面一横接着向左一挑,接处提笔向上翻出一个小圈,在《兰亭帖》中本不甚显。由于他细心学出,他特意强调将翻笔的圈儿写大些。这样例子极多,留给后人无穷方便。
他不仅力追二王,并且力追远古。他对于古篆及隶书、章草无不苦心学习。尤其章草,因为有他提倡,方由中绝的情况中复兴起来。杨载说他篆学“石鼓”、《诅楚文》,隶学梁鹄、锺繇。实则不止此。由于这样的博学,所以能够汇通。
他由于天资卓绝,写字又多又快。我们只要试一翻孙星衍的《寰宇访碑录》,就看到他写的碑版特别多。他每日可以写小楷一二万字。故宫影印他所写的《六体千字文》是两天写完的。黄公望曾说过,如若没有亲眼看见他落笔如飞的样子,不会相信世上有这样的事。
照前辈的说法,他的写字经历,也有可言:虞集说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柳贯说他“早年喜临智永《千文》”,陶宗仪说他“晚年稍入李北海”,宋濂说他“初临思陵,中学锺繇及羲献诸家,晚乃学李北海”。这些说法,都有所见。一般说来,他的大楷书碑版,多采李北海的方法,实际上是他的一种新体。行草面目最多,在用笔和结体上,寻究他的来源,几乎无所不有。小楷则自鲜于枢、郭天锡、张谦、倪瓒以下都承认是他各体中的第一。
但,也有人批评他的短处。这可以王世贞为代表。王说:“赵承旨各体俱有师承,不必己撰,评者有奴书之诮则太过。小楷于精工之内,时有俗笔。碑刻出李北海;北海虽佻而劲,承旨稍厚而软。”更有莫是龙骂得更凶。是龙说:“吴兴最得晋法者,使置古帖间,正似阛阓俗子,衣冠而列儒雅缙绅中,语言面目立见乖迕。撇欲利而反弱,捺欲折而愈戾。”这些话大概是说赵书圆肥而俗。我们从反面去看,也未始毫无理由。这正如董其昌说他的字太熟一样,董自命能“生”,所以说他“熟”,熟就不免近乎俗了。但莫是龙所说“捺欲折而愈戾”一句,我们虽佩服赵,也不能替他回护。他的波法,的确是不大高明的。不过其余的话就不免太过了。焦.说:“吴兴不可及处正在韵胜耳。世人效之,多肉而少骨力,至贻墨猪之诮。书病至重,积学渐成。以次解脱,乃入三昧。世徒见公一种趁姿媚书而不知其他,由见书不广也。”我们以为焦竑的见解是公平的。


元·赵孟頫《汲黯传》
他的字流传到现在的还不少。若只在拓本里看他的字,不是好方法。因为他的字经过刻石,笔画多被刻圆了。浮在拓本上的就更显得圆。因而使人学去,就有一种宽皮厚肉的俗韵,并且有一种“例行公事”样的毫无感情的字形。他所有的那种落笔方折而富斩截飞动的意趣全埋没了。如若直接从他的真迹上看,那就完全是另外一种境界。他的真迹也还不少,寻求并不十分为难。如若实在寻访不到,可以看珂罗版影印的真迹,也比拓本好些。
我们建议,有志学书的朋友,应该用赵所用的方法去学古人。因为他的方法是最正确的方法。学习古人久了,再来返观赵字,自然更容易领会到他的好处。这时候越学就非越佩服他不可。这样几次反复地学下去,越认识了他,也越认识了古人。他的来源及优劣,在我胸中皆如水中的沙那样清楚。这时候就不能不承认他是一个极伟大的书家。我们已经知道董其昌是到了七八十岁才这样承认了的。
选自《潘伯鹰讲中国书法》
附:赵孟頫《前后赤壁赋》纸本册装,共11开21页,每页纵27.2厘米,横11.1厘米。帖共81行,935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末署“大德辛丑正月八日,明远弟以此纸求书二赋,为书于松雪斋,并作东坡像于卷首。子昂。”辛丑为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时赵孟頫48岁。
赵孟頫 《前后赤壁赋》为行书长卷,用笔娴熟、精湛。在笔法上直承右军,以流丽挺健为主,线条温润凝练,外秀内刚。该帖分行布白疏朗从容,用笔圆润遒劲,宛转流美,风骨内含,神彩飘逸,尽得魏晋风流遗韵。




“清”下横与上一笔连贯而出,可视为藏锋逆入,显得圆劲婉转。






赵氏用笔的娴熟、精湛一览无余。赵字在笔法上直承右军,以流丽挺健为主,线条温润凝练,外秀内刚。



赵孟頫行书作品,点画富于变化,所谓“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



作品中,短竖形态较多,如“乌”字的竖厚重方折,似玉箸画灰。



作品中,短横运用很频繁,这自然要求其姿态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天非在起,收笔上做文章。如图中“江”字下横锋入纸后腕迅速内转发力,显得浑穆而郁勃。



撇,古人谓“陆断犀象”,最易犯的毛病是轻飘。其书写的要领是笔入纸后切忌任笔直拖,而应当有腕指的配合。起笔处腕指须快速外转落纸,向左下行笔时腕指亦须缓缓夕啭配合。看到“属”字。






斜点常用于字首,轻锋落笔后腕迅速外翻并辅以笔管右转动作,收笔时用腕法轻提将笔毫收拢,使锋由肚腹中出,如图中“之”。



一般由捺演变而来的反点,也被赵孟頫表现到极致。行笔尖锋人纸,而后向右下行笔,边行边发力并辅以笔右转动作,收笔处向右下稍顿即可。在具体应用中,它又有轻重、长短的变化,如上图“取”字,和下图“不”“更”字。








附:
赵孟頫书法《湖州妙严寺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藏)




作品尺寸:34.2 x 364.5 cm题跋尺寸:34.6 x 206.7 cm
手卷水墨纸本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






《湖州妙严寺记》题额六个大字为篆书,其余整幅作品以楷书书写,字迹匀称,笔势圆劲流丽,
结构布局端庄秀美。笔画开张舒展,点画精妙,使转灵活,于庄严规整中见潇洒俊逸,
具有极高的书法造诣,是后人学些赵氏楷书的最佳范本。






湖州妙严寺记前朝奉大夫大理少卿牟巘撰
撰文作者牟巘(献甫),四川人,官至南宋大理寺少卿,后因元军攻陷临安,即谢门不出,不愿入仕,隱居湖州故里南园三十六年,与赵孟盍ㄗ邻,卒年八十五。赵孟畋饶矌t年龄小27岁,为忘年之交。赵孟钏榈男矶啾潭加赡矌t撰文,如《松江宝云寺记》、《嘉兴重修儒学记》、《湖州妙严寺碑记》等,几乎到了非牟巘撰文赵孟畈皇榈某潭取

中顺大夫扬州路泰州尹兼劝农事赵孟钍椴⒆睢
此作未署书写年月,但据他所署的职衔---中顺大夫扬州路泰州尹兼劝农事,可推测此卷当书于至大二年(一三○九)七月以后,或次年九月以前。据杨载《赵文敏公行状》记:“至大已酉(二年)七月,升中顺大夫、扬州路泰州尹兼劲农事。未上。仁宗皇帝在东宫,遣使者召。”可知这个职衔虽被任命,却未上任,此时正在湖州家中,至次年九月,他才应召赴大都(今北京)。因知此卷是他五十六或五十七岁时的作品,正是他中期稍晚时的作品。






妙严寺本名东际,距吴兴郡城七十里,而近曰徐林,东接乌戌,南对涵山,西傍洪泽,北临洪城。妙严寺原名东际寺,位于双林镇荣家土斗村和练市镇竹子土斗村交界处,距练市的徐林村3华里。《湖州妙严寺记卷》中的乌戌就是乌镇,涵山即含山,洪泽就是两村交界的洪泽塘河,洪城是马腰的洪城(省级文保单位),如今两村交界处的妙严寺已经没有了,但是妙严寺西侧的三孔石桥——妙严塘桥还在。







《湖州妙严寺记卷》写在乌丝栏白纸上,字大寸余,除题额外及文首名称,
撰文、书文人名不计,全文84行,每行9个字,共756字。





《湖州妙严寺记》是牟巘撰文叙述妙严寺当时建寺、刻印《华严经》、《法华经》及藏《大藏经》等情况。

















































据题识,此《湖州妙严寺记卷》当时归僧人雨俺所有,《湖州妙严寺记卷》保存完好如新。民国初年此卷归大收藏家叶恭绰(誉虎)收藏(叶解放后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北京画院院长)。后由大收藏家谭敬(区斋)收藏,此卷由谭妻带到台湾,1970年归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收藏。



【附《湖州妙严寺记》全文】


妙严寺本名东际,距吴兴郡城七十里,而近曰徐林。东接乌戌,南对涵山,西傍洪泽,北临洪城,映带清流而离绝嚣尘,诚一方胜境也。先是,宋嘉熙(南宋理宗赵昀年号,公元1237-1240年)间,是庵信上人于焉创始,结茅为庐舍,板行华严、法华、宗镜诸大部经。适双径佛智偃溪,闻禅师飞锡至止,遂以妙严易东际之名,深有旨哉。其徒古山、道安,同志合虑,募缘建前后殿堂,翼以两庑,庄严佛像,置《大藏经》,琅函贝牒,布互森罗。念里民之遗骨无所于藏,遂浚莲池以归之。宝祐(南宋理宗赵昀年号,公元1253-1258年)丁巳(公元1257年),是庵既化,安公继之。安素受知赵忠惠公维持翊助,给部符为甲乙流传,朱殿院应元实为之记,中更世故,劫火洞然。安公乃聚凡砾,扫煨烬,一新旧观。至元(元世祖忽必烈年号,公元1271-1294年)间,两诣阙廷,凡申陈皆为法门。及刊大藏经板,悉满所愿。安公之将北行也,以院事勤重付嘱如宁,后果示寂于燕之大延寿寺。盖一念明了,洞视死生,不间毫发。宁履践真实,追述前志,再庋(音轨,放置,保存)一大藏,命众翻阅。创圆觉期,会建僧堂圆通殿以安像,设备极殊。壬辰(公元1292年),受法旨升院为寺,扁今额焉。继宁者,如妙。重辟三门两庑庖湢(音碧,浴室)等屋。继如妙者,如渭。幻十八开士于后殿两厢,金碧眴耀。复增置良田,架洪钟。继如渭者,明照。方将竭□(广字头下上下结构,上左丰右欠,下足)作兴,未几而逝。众以明伦继之。乃能力承弘愿,大阐前规,重新佛殿,建毗卢千佛阁及方丈。凡寺之诸役,皆汔于成。 

顾未有以记也,都事明秀状其事,因余友文心之来求余记。若夫檀施之名氏,创建之岁月,载于碑阴。闻能仁氏集无边开士于七处,九会演唱杂花,以世主妙严冠于品目之首者,良有以也。余老于儒业,独未暇备,殚其蕴奥,以理约之。世主即佛心也,妙严乃佛心中所现之事相也。今重重邃宇,广博殊丽,苟非佛心所现,孰能有是哉?使推广此心一切时中,饶益有情,大作佛事,则上邻日月,下绝空轮,皆所谓妙庄严域者也。不则,吾何取焉乃为说偈:
妙庄严域与世殊,非意所造离精粗。
佛心幻出真范模,清净宛若摩尼珠。
光明洞洞含十虚,殿堂楼阁并廊庑。
天人降下黄金都,地神捧出青芙蕖。
万善万德均开敷,广推祖道充寰区。
警发品类空泥途,曰福曰寿资皇图。
尚何尔佛并吾儒,世出世异惟道俱。
功侔造化超有无,其不尔者胡为乎?


沈阳吴永江 发表于 2017-12-11 13:43

千万不要把古法简单的理解成技法。古法,不是就技法而是就道法而言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潘伯鹰评赵孟頫:他每日可以写小楷一二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