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云尽吸明湖水,招月来听海会钟。
民国、康有为、诗、《夜宿海会寺赠至善上人》
开士诛茅五老峰,手植匡山百万松。
荡云尽吸明湖水,招月来听海会钟。
初地雨花驯白牯,阴崖石气郁苍龙。
读书无处归来晚,桂树幽幽烟雾重。
【诗人介绍】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号更生,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陈千秋、梁启超协助编纂 )、《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考》、《日本变政考》、《大同书》、《欧洲十一国游记》、《广艺舟双楫》等
【海会寺】
海会寺初名海会庵,庵背负五老峰,俯瞰彭蠡湖,"背山面湖,形胜极佳",风景至美。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由释西来肇基始建。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释旦云主持重修。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遭兵燹,房舍一片瓦砾。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释至善(海印和尚)来此,斫木伐竹,盖茅棚独居,誓发宏愿,足不履尘市,刻苦修行,募化重修海会寺。原寺中珍藏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书写的佛教经典《华严经》和心月和尚手镌的五百罗汉拓本。为庐山山南五大丛林之一。
【诗作背景】
清光绪十五年(1889)十月,也就是康有为第二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并上《上清帝第一书》的第二年。因上书未果,康有为怅然回乡,途径庐山。这也是康有为第一次上庐山。当他游览到海会寺时,受到至善大师的热情款待,奉茶客堂,谈古论今,极为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慨。康有为感至善之热情,又敬至善对佛家的虔诚,尽心修炼,闭关数年,精心重修海会寺。其经历无疑使康有为甚是感动,想到自己大志未成,需再努力。遂写下了《夜宿海会寺赠至善上人》一诗,并亲手书写下来赠给了至善和尚。
【书法成就】
康有为在书法上力倡北碑,其书自成一格。康体书写上以平长弧线为基调,转折以圆转为主,长锋羊毫所发挥出的特有的粗茁、浑重和厚实效果在他书作中有很好的体现,迥然异于赵之谦的顿方挫折、节奏流动,也不同于何绍基的单一圆劲而少见枯笔,这是他的别开生面处。至于线条张扬带出结构的动荡,否定四平八稳的创作,也是清代碑学的总体特征表现。就创作形式上来说,以对联最为精彩,见气势开张、浑穆大气的阳刚之美。逆笔藏锋,迟送涩进,运笔时迅起急收,腕下功夫精深,从中也可以看出康有为的运笔轻视帖法,全从碑出。转折之处常提笔暗过,圆浑苍厚。结体不似晋、唐欹侧绮丽,而是长撇大捺,气势开展,饶有汉人古意。也有人认为这是表面上虚张声势的火气,潘伯鹰先生评说康有为的字“象一条翻滚的烂草绳。”认为康有为线条没有质感,滥用飞白,显得很虚浮。康有为在笔法上力倡圆笔,反对方笔,这是造成他笔法单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常常起笔无尖锋,收笔无缺锋,也无挫锋,提按不是很明显,线条单一,缺少变化。粗笔时见松散虚空,不够凝敛紧迫,当是一病。用墨上缺少变化,表现形式不足,起笔饱蘸浓墨,行笔中见飞白,仅此而已。从他的中堂作品来看,章法方面落款常有局促之意,这是对帖学否定所致,实质上他早年日课,还是以欧虞为主的。1889年,康有为著成《广艺舟双楫》一书,从理论上全面地系统地总结碑学,提出“尊碑”之说,大力推崇汉魏六朝碑学,对碑派书法的兴盛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符铸云:“南海于书学甚深,所著《广艺舟双辑》颇多精论。其书盖纯从朴拙取境者。故能洗涤凡庸,独标风格。然肆而不蓄,矜而益张,不如其言之善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