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人 发表于 2018-3-3 19:54

明代、汤显祖、诗、《溧阳洞山》

本帖最后由 书法创作人 于 2018-3-11 22:10 编辑


明代、汤显祖、诗、《溧阳洞山》
瓦屋如云春作花,华阳绛气属青蛇。
中开百尺仙人掌,摇漾金光落紫霞。

【诗人介绍】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诗作介绍】
      这是吟青龙山奇妙景色的诗。“洞山”即青龙山,在竹箦镇北界,瓦屋山的东侧,山上有青龙洞,故称洞山。华阳指的是茅山华阳洞,传说与青龙洞相通。一首写青龙洞山胜景的七绝,饱含对溧阳山水的深深赞美。可惜青龙洞在十多年前毁于采石,遗憾啊。
      七绝《溧阳洞山》:“瓦屋如云春作花,华阳绛气属青蛇。中开百尺仙人掌,摇漾金光落紫霞。” 此诗当是汤显祖游罢洞山后即兴所赋,抒发了他对溧阳美丽风景的赞叹之情。洞山即青龙山,位于溧阳竹箦镇北面,瓦屋山东侧,在山的半腰有个天然岩洞 “青龙洞”。传说青龙洞与句容茅山华阳洞相通。青龙洞内,怪石嶙峋,千姿百态,洞中蹲卧一巨石(俗称龙舌),可能就是诗中的“百尺仙人掌”。诗人描写洞山美仑美奂的奇妙景色,比喻新颖,想象瑰奇:从青龙山上望瓦屋山,她宛似一朵美丽的彩云,当春之际,又幻化为漫山遍野的鲜花。茅山华阳洞的祥瑞绛气来自何方?乃由青龙洞的青龙所吐纳矣!青龙洞中的那块巨石,多么神似仙人张开的手掌,引得金光紫霞摇漾在这神仙洞府。
         从这首《溧阳洞山》诗,可以看出汤显祖非常熟悉溧阳。对溧阳的湖山胜景、先贤在溧阳的唱和,乃至民谣、传说,可以说了如指掌。据考,汤显祖在南京经南试中进士,又在江宁府(南京)任职。当时,溧阳属江宁府管辖,他有机会来溧阳。而汤显祖对溧阳的熟悉,大概是因为溧阳古邑山水秀美,民风淳朴,深深吸引着他,公务之余,常常来溧阳游览,甚至梦中也萦回溧阳吧?【书法作品】
         提到汤显祖,很少有人提到他的书法,书名实为其文名所掩。他的书法也别具一格,风流蕴藉,劲健潇洒,是那种典型的学人书法,丝毫不逊于时人。此幅作品为其18岁时所书,令人难以相信,18岁的他,书法功力已如此精湛,或许我们可以揣测,书法对于这位伟大的剧作家来说,不过翰墨“余事”而已。也有一种说法,认为“用行草书元人马臻诗《红尘堆里懒低颜》言志”,也就是说此诗非汤显祖自作诗。
释文:
红尘堆里懒低颜,石路迢迢入乱山。
拟向云边种黄独,几时容我屋三间。
戊辰(1568)六月汤显祖


汤显祖《行书自书诗卷》_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书法真迹并释文赏析
《行书诗卷》,明代,汤显祖,纸本墨笔,手卷,纵29.9厘米,横381.4厘米,上海博物馆
汤显祖《行书诗卷》_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书法真迹赏析
汤显祖(1550-1616年)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今抚州市。汤显祖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汤显祖的主要创作成就在戏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它和《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名“临川四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代、汤显祖、诗、《溧阳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