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人 发表于 2018-3-5 22:12

宋.米芾、诗《开先寺观龙潭》


宋.米芾、诗《开先寺观龙潭》
         度峡扪青玉,临深坐绿苔。水从双剑下,山挟两龙来。
         春暖花惊雪,林空石迸雷。尘缨聊此濯,欲去首重回。
【作者介绍】
         米芾(1051- 1107) ,字符章,早年名黻,四十一岁以后所作书翰改署“ 芾”,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世称“ 米南宫”、“米襄阳”。太原人,徙居襄阳(今属湖北省), 晚年居润州丹徒(今属江苏镇江),建海岳庵。宋徽宗宣和年间诏为书画学博士,历任雍丘县、知涟水军、无为军、淮阳军,后官至礼部员外郎。
         米芾集书法家、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涉猎甚广。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则以行书为最大。虽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在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其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宋代书法家中独领风骚。其书体洒脱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沈着(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所谓沉着即落笔不苟,点画精到,深有意态;所谓“痛快”,即用笔迅疾,淋漓酣畅,笔力劲健,气势磅礴。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辚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清 · 王文治)。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尚古字而能出新意,注重培养扎实的基础功夫,由远及近,上溯各家,博采众艺,自成一家,这是米芾习字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即: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与段季展。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耸峭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米芾大字学段季展,“刷字”也许来源于此,他曾得意自言“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深合米芾的脾性,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米芾一生受益多师,在晚年所书《自叙》中也这样说道“:余初学,先学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其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其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摩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泽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宫《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元丰五年(1082)后,米芾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只一年就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这先入为主的大令帖,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总觉得右军不如其子。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王献之,早在绍圣年间即大呼“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米芾据说学过羊欣,李之仪称“海岳仙人不我期……笔下羊欣更出奇”。那么米芾学羊欣大概是在卜居海岳庵,是元佑六年(1091)之后的事情了。尽管如此,米书并没有定型,近在元佑三年(1088)书写的《苕溪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蜀素帖》写于一个半月之内,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以为主”时才最后完成了自己风格的确立,大概在四十岁以后。这定型的书法面目,由于米芾过于不羁,一味好“势”,即使小楷也跃跃欲试。这“势”固是优点,但同时又成其缺陷。“终随一偏之失”,褒贬分明,如黄庭坚者应该是比较客观的、公道的。黄评其书法“但能行书,正草殊不工”,当时所谓“正”,并无确指,不一定是现在的“正楷”,倘指篆隶,倒也恰当。
      米芾对书法的布局、结构、用笔,有着其独到的体会。《群玉堂帖》第八卷有其自述学习书法的经验之谈,反复强调“得笔”的重要,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宋著名婉约派文士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强调在统一中力求变化,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
【诗作背景】
          庐山最具知名度的当是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也掩映于霭霭云雾之中:“青山傍屋,绿树盈门,泉石可人,烟霞友我。”据《白鹿洞》载:“初,白鹿洞有名无洞,原是以山峰环合似洞而名。”唐贞元年间,李渤、李涉兄弟选择五老峰下风景地建屋读书。李渤“蓄一白鹿甚训,尝随之,人称白鹿先生。宝历中,渤为江州刺史,就今书院地创台榭,引流植花,遂以白鹿名洞。”唐末,就有不少学者,先后来此讲学。朱熹当年来此勘探时,书院已毁,但见此石景,欣喜不已:“观察四面山水,清邃环合,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真群居讲学、遁迹著书之所。”朱熹非常喜欢石衬书院、清幽静美的环境,后就经朱熹的竭力倡导,才重建恢复白鹿洞书院。
          紧邻白鹿洞书院的秀峰虎岩爪,即遗有名闻遐迩的“醉石”,醉石传为东晋诗人陶渊明,因酒后醉卧此石而名,醉石是块二、三米见方的大石,浑朴自然。朱熹利用讲学余暇,常散步去赏玩醉石。今醉石石面,仍遗有朱熹当年所题刻的“归去来馆”字样,古意盎然。白鹿洞书院前的小河,也躺卧一石,溪水环溪而流,人称“枕石”,枕石已被常年流淌的溪水漂洗得洁净如玉,清新可人,朱熹讲学之余,也常来此石休憩,枕卧石上,石上也留有朱熹当时亲题、并镌刻石上的“枕流”二字。
寻访庐山石,见之李白曾咏“云锦屏”和“屏风叠”石。唐代,诗仙李白曾被流放夜郎,遇赦归途中,二上庐山,人们耳熟能详的“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诗,即是李白那次重游庐山时所作,紧接两句,即吟咏二石:“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屏风九叠,即山成九叠如屏而名,此石又称屏风叠,石姿奇巧;云锦屏因石呈彩色,远看又如向上窜起的火焰,故又名火焰山。不愧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短短几句诗,就罗列进二石,真是:李诗愈显庐山神,二石则增庐山奇!
         庐山共有四个因形状极似香炉,峰顶又常年漂浮烟雾,分别命名北香炉、南香炉峰、小香炉峰和香炉峰。归宗寺后的南香炉峰,一石斜卧溪中,形状极似古代圆形铜镜,名“石溪镜”。宋代诗人王十朋曾题《石镜溪》诗:“山上有镜石为台,云雾深藏未肯开”,即言及云雾飘绕中的镜石之美。白居易则钟情于北香炉峰,白居易后干脆在北香炉峰附近,修建草堂居住,还专作《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诗,其中有“白石何凿凿,清流何潺潺”句,描绘了居所附近,清澈溪水绕石而流情景。诗内”松张翠繖开,竹倚清琅轩”,则另喻“松如伞盖,竹靠美石”景,此还真不乏是传说中的天庭玉宫之景呢,焉能不是另一篇《白氏桃花源记》!
          苏轼游览庐山,则将庐山两处石景,称之“庐山二绝”,并作《庐山二胜》诗,“一胜”位于庐山鹤鸣峰下的漱玉亭,漱玉亭呈六面形状,四周围石,古风犹存;亭旁坐落着二瀑泉,泉水在此汇合,奔腾涌入一水潭,潭水又将岩石冲击得晶莹如玉,一如漱玉,此处岩石色呈青色,人称青玉峡。苏轼诗“擘开青玉峡,飞出两白龙”,即吟此胜景。“二胜”则指庐山秀峰山峡涧的玉渊石,原名如羊石,石状如羊,因当地老表口音“如羊”,听来似玉渊,故传为“玉渊”。玉渊石附近有观音阁,山涧之桥亦称观音桥,桥下玉渊潭,潭中即卧“玉渊石”。玉渊石洁白似玉,形状如羊,横亘潭中,石景独绝。人们慕名来此观石,争相咏诗赞之,苏轼诗是:玉渊神龙近,雨雹乱晴昼。“二胜”不径而走,石名远扬。
          爱石成癖,人称“米癲”的米芾,闻说庐山“二胜”,立即前往一睹为快!当米芾见之“二胜”,惊喜不已,当即写下《开先寺观龙潭》诗。名列“北宋书四家”的米芾,还兴犹未尽,又在青玉峡留下“第一山”墨宝。著名诗人、赏石家都不约而同地争睹“青玉峡”,钟情“玉渊石“,此二石还真不失为是“庐山二绝”!
【米芾书作】

         此卷《行书书法长卷》在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部的完美,作书时能够瞻前顾后,前后呼应。书写前意在笔先,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其用笔特点在于善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书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宋.米芾、诗《开先寺观龙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