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人 发表于 2018-3-6 17:35

风雪故人从此去,高飞黄鹄还故乡!


两汉、佚名、诗《步出城东门》
      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
      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
【诗作鉴赏】
  这是一首早期的五言古诗,具有一种近于民歌的素朴风格,很耐人寻味。话不在多,意不在巧;平平淡淡地说来,却如一曲纯净的旋律,一往情深。
  这首诗前后分为两段。前四旬似乎是一直凝住在一点上;后四句却忽然开展,高飞于千里之外;仿佛晴空丽日,山河原野,都在怀抱之中,一步紧似一步。所谓一泻千里,略无沾滞。先分析这凭空而来的力量,到底是从什么地方产生的。李白《望天门山》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直北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后二句自然是名句,然而得力之处又正在第二句上。江水浩浩东流,又生生的北折过来,这力量全在一个“直”字,全诗到此使人为之凝神沉默;而下两句的风流才得翩然无碍。一收一纵,原是文章的自然规律,但却难在如何才能有一个如此凝神沉默的时刻。“万木无声待雨来!”正是因为凝神到了极点,沉浸在毫无声息之中,所以“雨来”才有了极大的声势。一切结果都蕴藏在原因之中,而人们却往往只见到结果;一切发展都包含在一个飞跃的起点上,这便是人们为之凝神的时候。说到这里,这前面四句就反而成为全诗力量的源泉了。再看这四句,始终没有离开眼前这条路上,而只在这条路上产生了一段沉默的凝想。这是一段事实,却又是已经过去了;过去的事本来也算不了什么,可是晏几道《临江仙》词说:“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当时明月的皎洁岂不同于前日的风雪,而“故人从此去”自是从此归去也。一个如彩云般归去,一个在风雪中消逝;所不同的是明月彩云给你以清丽的陶醉,故人风雪常给人以深入的沉思;前者把美完全显示给人们,后者则把它藏在古旧的大衣里。于是更不能不深思沉默,这便是令人异常凝神的缘故。前日的路上已完成了一个故人的归去,这条路在完成了这人的归去后,便也随着那行人足迹的消失而消逝。至于今日的路呢,则还在未可知之数。所以“前日风雪中”正是连路全都埋在飘飘的积雪之中了。那么今日所见之路则不是前日所见之路。人们对于这过去的留恋,正由于人们对于这完成的赞美;“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水还是这条水,月还是这个月,而司空图却才是真正解人。在一切变动发展中,诗人往往正是捕捉住那最凝神的一点。“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寒鸦匆匆地飞过,那日影自然留不住。过去的总是过去了,却留下了这一点美妙的因缘;那么今日之路,还空在那里,不能不令“我欲渡河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既然发了,则直飞而去。所以一渡河水,其实就已到了故乡;未说“高飞”,早已飞向远处。“河水深无梁”一句等于是把那弓弦再扣紧一下,这支箭便夭夭的直上晴空了。
         前四句本是一段事实,却反而成为幻想;后四句原是幻想,却反而如此真实。艺术的真实性,在这里正依据着美的辩证法则,把平凡的语言,化为无尽的言说。
【诗作赏析】
      这是一首客子思归的诗歌。诗的内容和风格都与《古诗十九首》相近,当是东汉末年的文人作品。
      东汉末年,朝政被大官僚和宦官交替把持,一般读书人仕进十分困难。为了求得一官半职,他们不得不“离其父兄,去其邑里”(徐干《中论·谴交》),四处飘荡,寻找出路。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政治首都洛阳,自然就成了四方游子谋求仕进,猎取功名富贵的场所。但是,希望进身的人一天天增多,而官僚机构的容纳毕竟有限,加之当时卖官鬻爵,贿赂公行,政治上的腐化和堕落已达顶点。这就势必造成得机进幸者少,碰壁失意者众的现象。一些文人颠沛困顿,前途渺茫,因而他们的创作也就自然带上了一种浓郁的感伤色彩。这首诗歌的作者,就是这类士子中的一员。
          诗歌的开头“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刻划了一个失意、傍徨的游子形象。徘徊的地点,“城东门”,即当时洛阳的东坡门。诗人流荡他乡,举目无亲,进身无门,胸中的苦闷自不待言。在百无聊赖之中,只好到城外走走。“一个“步”字,刻画出诗人游宦无成举步维艰的处境,以及诗人失落中寂寞无聊的情绪。诗人步出东门不是为了闲步观景,而是在求官几经失败的现实中潜意识诱发的回望来时路的乡愁。诗人在这里触景伤情。因为“城东门”紧连着“江南路”,而江南则是他的家乡之所在。徘徊于这里,涌起了一股思乡念远的愁怀。这股愁怀通过“遥望”这一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家乡迢迢,路远难致,此刻,“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诗人不能不悲,不能不感慨系怀。而这千愁万绪,作者却没有作直接的倾诉和抒写,似乎是要把它抑郁于心中,让读者去感受,这就收到了更加强烈的艺术效果。
          “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这两句是由“遥望江南路”而触发引起的回忆。久客他乡,本已十分苦闷,却又客中送客,景况也就愈加凄然。送走的是故人,“故人”的解释是旧友,诗中虽然对故友没有作任何交待说明,但读者却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一定也是与作者同样的失意游子,同是天涯的“沦落”之人。作者在这里采用了回忆的方式写客中送客,没有直接描述那与“故人”分别时的黯然伤神场面。因为那样的场面是一般读者可以想象出来的,所以诗人用“前日”二字一笔带过,用的是虚笔。而这看似淡淡的一笔留给读者的余味,是客走之后更加难耐的失落与惆怅,孤独与伤感,这委婉的笔触比直写别离时的伤情更加意味深长而让人伤感不已。“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诗人以“风雪”之景点染送客的凄凉情景:诗人面对在天地茫茫的雪雾中远去故人的凄迷背影,而这背影又是自己写照,是何等的凄怆!前日故人所走的路,也是自己早晚要走的路。就是在这求进不能,欲退不甘的两难选择中,引出下文:
“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喻,写诗人眼前的困顿处境。河水比喻诗人谋求仕进的障碍,“梁”是“桥梁”。“渡河”在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写欲进不可得的苦恼,要想觅得一官半职,然而却没有人给自己引荐;二是写欲罢不能的悲哀。象“故人”那样归去吧,却又无一成就,无颜以对家人。
         “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这是诗人发至内心的哀鸣,诗人曾经心怀壮志希望与故人一起仕进高飞,然后衣锦还乡。但是要变成“双黄鹄”早已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那么,与故人一同归去的想法也就只能是想一想而已,这无可奈何的感慨之语,自然是无法使作者从眼前的困境中解脱出来的。至此,诗歌在无限的伤心忧愁中结束了。诗人浓烈的愁苦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风雪故人从此去,高飞黄鹄还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