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李世民、诗《入潼关》
本帖最后由 书法创作人 于 2018-3-27 16:32 编辑唐代、李世民、诗《入潼关》
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
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
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
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
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
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
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
【诗人介绍】
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唐太宗,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唐朝建立初期,封秦王,立下赫赫战功。即帝位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他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实现“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伟绩丰功】
1. 不拘一格用人才,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
2 .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地予以采纳;
3 .不独断专行、初步确立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个政府机构之间权力分立、互相监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规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旨意需门下省审查副署后方可生效发布,保证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时发现并纠正。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不良政策对国家及人民的危害与影响;
4 .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这就不难认人们想起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死刑才29人、贞观六年(632年)全国死刑犯390人,太宗审查时令全部390人回家团年、待来年秋收后回来复刑,结果390人均准时到来、无一人逃亡。
5 .太宗朝武功之盛,除对高句丽战争上没有取得战略胜利外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东突厥、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等),这与当时的国力、军队战斗力、整体战略、用人选将与配合默契、过程协调一致等重要因素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华历史上的名将名相中,贞观朝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中华军事史上,贞观朝的战例也多被引用;
6 . 气吞天下的“天可汗”气质,李世民多次以少胜多,经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单骑吓退突厥10万精骑,就对比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坚持和请求下才勉强在大军护卫下到达澶州南城,而又要战战兢兢的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别啊!
7 .胸怀大局、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四海之内只要知道中国的均努力内附,以唐为荣,乐不思蜀,他们不但同唐人一样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还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思摩、执思失力、契芯何力、黑齿常之、乃至后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为唐朝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们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辉,现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时那时繁荣富强、威甲四海、文礼之邦的生动写照;
8 .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活动、普及官吏选聘、当时的国子学、太学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学校,如此才不难想起当时的教化呢,同时当时的科举也规范化、考选公平,以进士科最为杰出,如此才有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举为政治上提供优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诗及经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9 .工书法、富文词,太宗皇帝个人修养及天赋极高,在书法同文词上也颇有名气,在他大力宏扬和鼓励支持下,才有唐代书法、文学、艺术之盛;
10 .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设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他并没有像朱元璋一样严惩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中央领导班子、重视地方长官选举,当时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贫困,温彦博、戴胄、于志宁、魏征、张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及时预防了官员犯错,因此当时的官员相当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较注意节俭,不滥用民力、注意与民休息,当时社会形成了一种朴素求实的作风;太宗皇帝也相当重视农业,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问及此事,因太子冠礼与农时违背而更改;
11 . 由于社会安定,商业经济得到发展,全国新兴了许多商业城市,城市业有相当的发展,广州、杭州、扬州、成都、江陵、凉州等城市经济发展相当迅猛,长安同洛阳作为世界经济大都会就不言而喻了,这为古代封建经济登顶奠定了基础;
12 .对玄奘佛学的支持同西游的肯定,打通并维护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及东联新罗、日本,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从奴隶制社会迈入封建社会,开发并促进了西藏的发展;
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伟大政治家、书法家,卓越的领袖、影响中华乃至世界进程的杰出人物,他为古代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受到人们的崇敬;他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数一数二的伟人。唐太宗能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开创“贞观之治”。是中国人千年称颂的好皇帝。
【诗作介绍】
《入潼关》的作者是李世民,被选入《全唐诗》的第一卷第十首。《入潼关》是唐太宗在潼关有感而发写的一首气势磅礴的诗,是对爱妃徐惠所写《秋风函谷应诏》的应和。全诗共七联。分为两个层次,前写景,后抒情。前半部分叙写作者冬日入潼关时的所见所闻,描写出了潼关的地理形势和历史地位。
古诗名句“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就是出自《入潼关》这首诗。
【诗作背景】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春天,唐太宗李世民从长安起身去泰山封禅,李世民的车队到达洛阳时,一天夜晚,有彗星划过天空,太宗以为这是不祥的预兆,马上下达命令,停止去泰山封禅,留在东京洛阳,李世民在洛阳停留的时间比较长,从三月初到九月底才回驾长安。经过河南函谷关时,在皇帝的专车上,李世民命爱妃徐惠作诗一首,徐惠奉命只写了一首《秋风函谷应诏》,第二天到达了潼关,在潼关,唐太宗有感而发写下了气势磅礴的《入潼关》诗,也是对徐惠所写《秋风函谷应诏》的应和。
【诗作欣赏】
《入潼关》全诗共七联。分为两个层次,前写景,后抒情。前半部分叙写作者冬日入潼关时的所见所闻,描写出了潼关的地理形势和历史地位。“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从河南崤山、函谷关到陕西潼关这一段,70多公里蜿蜒在山间的道路,两边高中间低像盒子一样,所以称为函谷。函谷的东头,叫做函谷关,西头,就是潼关。函谷关,潼关一线道路狭窄,仅仅容一辆车通过,险要的地形直接关系着两京的安危(这里的两京是指,东京洛阳,西京长安)。时至初冬,临近路边的土塬之上已是白雪皑皑,冰冻的黄河环绕潼关古城,从道路两旁高高低低的古木林中传出断断续续的猿猴啼叫。
“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是讲潼关是进出长安的必经之路,各地官员及前往长安的学子常在此处聚集,潼关车马不绝,不时惊起风尘。唐朝的潼关是交通要塞,过往行人很多,很繁华。
“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是讲太宗进入潼关时的情景,太宗兴致过潼关时豪情万丈,内心激动,骑在马上与随行官员高谈阔论,作者回忆往昔峥嵘岁月,内心是非常激动的。在不知不觉中,前面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潼关塬上了,这个时候,天还没有大亮,站在潼关城上可以听到鸡叫的声音。
诗歌后两联用了两个典故,借典故抒发作者的感情。
“弃繻怀远志”是讲“终军弃繻”的故事,“繻”是古时用丝织品做成的出入关的通行证,上面写有字,过关时一撕两半,门卫手拿一半,过关的人拿着另一半,再次过关的时候,将两半相对,如果相合,就可以放行。这个故事是讲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颁布诏书招纳天下贤才。当时济南有一名叫终军的人才华横溢,一天,他从济南步行赶往长安,行至函谷关的时候,关吏验过他的通行证后,又交还给他。他扔掉通行证就走。关吏笑他说:“你不要通行证,再回关时怎么通过”。终军回答:“大丈夫过关图个功名,以后就不再用这一般人用的通行证”。后来,终军果然得到了汉武帝重用,任命他为外交大使平定广西一带的叛军。再过函谷关的时候,还是那个当时嘲笑他的关吏一眼就认出了他,说“这就是当年扔掉通行证过关的孩子”,终军的部下大声纠正说:“这是出使广西的大臣,不许胡说。”那个关吏目瞪口呆,没想到这个人真的成事了,急忙下跪行礼,将终军护送出函谷关。不幸的公元前112年广西再次发生发动叛乱。一个叫吕嘉叛军头子杀害了终军,终军遇害时,才20多岁,人们都感到很惋惜,称他为“终童”。以后,灵宝人教育孩子经常说:“要长进,学终军”、“有才能,当终童”作者将这个故事一方面赞扬终军远大的志向,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作者雄才大略,远大的抱负。“封泥负壮情”常来比喻据守雄关。这句诗的大意是:“少年当有弃繻的远大志向;以及为朝廷据守边关的壮志豪情。”
最后一句“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别有真人气是讲“紫气东来”的故事(春秋末期,老子看到周王朝衰落,准备向西行进过隐居生活。公元前491年,函谷看门官吏尹喜,清早从家里出门,站在一个土台上看见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这是天象奇景,尹喜很高兴,手舞足蹈,大声呼喊”有一股紫气从东而来,必有圣人通过”。紧忙下令手下人清扫街道,迎接圣人,过了一会,果然有一个老人银发飘逸,气宇轩昂,倒骑青牛向关门走来(这位老人,就是老子)。尹喜急忙率领手下上前迎接,报告完姓名后,邀请老子在函谷关住一段时间,老子很高兴就答应下来,在函谷关老子写下了著名的《道德经》。以后,函谷关一带的春联常写“紫气东来”,流传至今,预示吉祥。)
“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是说,老子所阐述的事物发展的规律,又有几个明白人能说清楚呢?安知名不名,一方面是讲,李世民认为只有自己领悟了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说的道理,也就是治国之道,就是重在尊重规律,遵循规律。从另一方面,昔日老子从函谷关、潼关经过,使《道德经》流传千古,如今,李世民过潼关,也应该有所大有作为,他认为只有自己能掌控天下大势,能够成就千古帝业,这种舍我其谁的豪迈之气显示出不凡的王者风范。
唐太宗与《温泉铭》、《晋祠铭》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强大的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经济文化诸方面特别是文学艺术上形成了一座历史的高峰。而提及唐代尤其是初唐书法,太宗李世民是一位不可不提的关键人物。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一代明君,又是一位很有艺术造就的书法家,并且以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特殊身份致力于倡导和推广中国书法(特别是王羲之书法),这对一代书学风气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
太宗李世民喜好书法,尤其是对王羲之书法情有独钟。经常于万机之暇,便抽空临习,每每“夜半起把烛学兰亭记”,即使是在戎马倥偬当中,也作“简板马上字”,其痴迷发奋若此。他为了更好地学习研究王羲之书法,特花费极大心力在社会上广泛搜求王羲之书法真品墨迹。他得到《兰亭序》真迹之后,特令弘文馆冯承素、诸葛贞、韩道政、赵模等人以双钩摹写副本,分赐诸王及近臣。此外,还命欧阳询临摹,就是后世所传的著名的定武本《兰亭序》。《隋唐嘉话》载:“太宗为亲王日,见(《兰亭序》)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师处,使萧翊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密于昭陵。”由于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极力推崇和倡导学习,因此对唐代书风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他在《王羲之传论》中说:“详察古今,精研篆素,尽善尽美,岂惟王逸少乎!”可见其对羲之书法偏爱之深。在他的大力倡导下,一时社会上学习书法蔚然成风,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大书法家。像“唐初四杰”(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李世民还设立弘文馆,开创书学,规定“艺术取仕”,这一系列措施的采取和实施,极为有效地培养和强化了书法的社会群众基础。
太宗本人不仅倡导学书,自己的书法成就也很不错。他以智永、王羲之法书为师,精研古法,自出机杼。流传至今的作品有《温泉铭》和《晋祠铭》。
《温泉铭》是唐太宗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所书,拓本原藏于敦煌“藏经洞”,被法国人伯希和于1908年从守窟的王道士那里骗去,现藏法国巴黎博物馆。此《温泉铭》系拓本,为行书剪装本,现存48行,卷末有永徽四年墨书题记一行,人们认为是唐拓孤本,极为珍贵。
《晋祠铭》是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所书并刻石。原石在山西太原晋祠,铭文亦为行书字体,共28行,每行44—50字不等。从艺术风格来看,当属李世民学习研究王羲之书法的代表之作。其书作被宋代朱长文列为“妙品”,并在其《续书断》中这样评价唐太宗的书法:“翰墨所挥,遒劲妍逸,鸾凤飞歙,虬龙腾跃,妙之最也。”晋祠为祭祀唐叔虞之祠,唐太宗起兵时曾祷于此。天下统一后,太宗于贞观二十年(646)重莅此祠,为报神之恩,亲自撰文作铭并书之。铭为行书,以行书写碑,过去很少见到。此碑书法遒劲,风神洒落,颇有韵致。是李世民的代表作之一。这块立于太原晋祠的石碑,是中国书法历史上第一块以行书书体的碑刻。在它出现之前,碑刻的书体仅仅限于篆、隶、楷书,而从没有出现过行书。可以看出,李世民的书法也是师出二王。李世民之所以把王羲之抬到“书圣”的地位上,是由于王羲之“力兼众美,会成一家”,出神入化地将中庸思想形象化为书法艺术。
李世民既具有很高的书法造诣,又具有一定的书法理论修养,更因为他在倡导书法方面的历史功绩,因此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李世民与书法】
李世民(公元599 - 649 年) , 高祖次子, 武德九年(公元626 年) 玄武门之变诛太子后登位, 为唐太宗。他是一位文武兼备, 开创贞观之治的圣明君主, 这是妇孺皆知的史实。同时李世民在书法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为唐代的书法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此时,在真、行、草、篆、隶各体书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真书、草书的影响最甚。真书的书家大多脱胎于王羲之,但又兼魏晋以来的墨迹与碑帖的双重传统,渐王家书派中脱颖而出,风格转呈严谨雄健、法度森整。行草书家特别是草书家的风格走向飞动飘逸。隶篆虽无大发展,但能承秦汉之遗法,形成或严整紧劲或遒劲圆活的信风。
唐朝初期,社会安定,经济日益繁荣,书法亦蓬勃发展。朝廷定书法为国子监六学之一,设书学博士 ,以书法取士。唐太宗李世民喜好书法,倡导书学,并竭力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这对唐代书法的发展和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历代盛称的唐初四家——欧阳询、虞世南、禇遂良与薛稷代表了初唐风格。 李世民对文化很重视,对书法大力提倡,如在“贞观元年,诏京官职事五品以上子弟嗜书者二十四人,隶馆(弘文馆)习书,出禁中书法以授之”,唐太宗本人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书学右军,而英俊雄迈之气超过右军。他首创以行书入碑,可以称上古今帝王书法之冠。其存世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屏风帖》等。
李世民在书法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为唐代的书法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搜求书法遗迹, 确立王羲之的书圣地位 。人所共知, 唐代文化的最高成就是以其书法和诗歌为代表, 而李世民正是唐代文化的播火者之一。为了解决获取第一手书法学习资料的问题, 唐太宗向全国颁发诏书, 并拿出内府金帛, 大量进行收购。当时辨才和尚藏有王羲之的最佳作品《兰亭集序》不愿出售, 唐太宗就命御史萧翼化装成商人, 设计骗来。由于对王羲之遗墨的搜集整理, 又加之太宗在《王羲之传论》对王的充分肯定, 王羲之书圣的地位基本确立。
2、重视书法人才, 掀起学书热潮。网罗书法名家, 培养书法骨干是李世民在书法史上的又一大功绩。“贞观元年, 太宗诏设弘文馆,设书法一科, 由欧阳询, 虞世南教授楷法, 诏令五品以上的官员喜书者可就馆学书。”弘文馆就有楷书手30 多名。由于内府原迹不得外传, 就利用“下真迹一等”硬黄响榻技术复制的作品赏赐大臣。 受赐者本来就有书法功底, 再加上要在皇帝面前“挣表现”, 自然会成为书法骨干。唐太宗对当时书法名家也极为器重。欧、虞都是由隋入唐的书法家, 虞世南亲承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传授, 妙得其体, 所书笔致园融遒逸, 外柔内刚, 风神萧散, 自开风貌, 唐太宗对其器重有加, 命虞世南写烈女传装饰屏风。欧阳询初学羲之, 但他上承了北碑以来至隋的传统, 没有发展王羲之温文尔雅的一面, 倒是在险劲方整上有独到之处。如唐太宗将隋仁寿宫修复后, 更名为九成宫, 又在缺水的宫中发现泉水, 因泉味甘如醴, 故名醴泉, 于是命魏征撰文, 欧阳询书写立碑, 我们今天能以欧体九成宫作为楷书范本, 在佩服欧氏书法之妙时, 还得感谢唐太宗对书法的重视, 才会留下如此瑰宝。虞世南等去世后, 太宗曾慨叹无人论书, 魏征推荐遂良。褚遂良不仅吏治有方, 也为后世留下了《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等瑰宝。摹写《兰亭叙》的冯承素也是太宗所喜爱的宫庭书法家, 官为将士郎, 直弘文馆。虞世南的外甥, 书《陆机文赋》的陆柬之也官至司仪郎, 写草书《嵇叔夜绝交书》的李怀琳, 在太宗时也历待诏文林馆。由于李世民既重视网罗书法人才,又重视书法人才的培养, 中央政府有弘文馆这样的高级书法学校, 书法好坏也作为取士的标准之一,再加上临写、响榻等特殊手段对技艺的严格要求,唐代书法必然人才辈出, 攀上尚法求实的高峰。
3、身体力行, 染指翰墨 。太宗所书《晋祠铭》不仅开了行书上石之先河, 而且也是难得的书法名碑。此碑书法秀丽遒劲, 神气浑沦。《温泉铭》则是太宗的又一佳作。书法来自二王一脉且不守成规, 雍容和雅,圆劲遒丽, 朗润流美。通篇流溢出一种虎步龙行,豪放不羁的开国帝王的英武气概。其骨力, 气势在虞世南、欧阳询和褚遂良之上。启功先生称赞此帖: “烂漫生疏两未妨, 神全原不在矜庄; 龙跳虎卧温泉帖, 妙有三分不妥当。” 草书《屏风帖》也胎息二王, 笔力遒劲, 为一时之绝。太宗如此喜欢书法, 臣下又怎能不将之发扬光大呢! 首先, 他强调书的筋骨。他主张: “今吾临古人之书, 殊不学其形势, 惟在求其骨力, 而形势自生耳。”骨力之说虽然不是李世民首先提出, 但他的这种强调, 是为了增强书法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风貌和凝重的力度, 这无疑是给后代故作姿态的书法家预留了一剂治疗软骨病的良药。与此同时, 李世民对“神气”也十分强调, 他说: “夫字以神为精魄, 神若不和, 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 心若不坚, 则字无劲健也; 以副毛为皮肤, 副若不圆, 则字无温润也。” 这里的心和神是书法的关键, 心只能通过神表现出来。正所谓神完则气足。李世民出自传统的美学观点, 还主张书法要有“冲和之气”。他在《笔法诀》中云: “夫欲书之时, 当收视反听, 绝虑凝神。心正气和, 则契于玄妙, 心神不正, 字则欹斜, 志气不和, 书必颠覆。其道同鲁庙之器, 虚则欹, 满则覆, 中则正。正者, 冲和之谓也。”他在《指意》中又说:“所资心副相参用, 神气冲和为妙, 今比重明轻,用指腕不如用锋芒, 用锋芒不如冲和之气, 自然手腕轻虚, 则锋含沉静。”李世民反复强调的“冲和”即和平典正的气象, 只有具备了内心平静的冲和之气, 得心就能应手, 何必着意于手腕和笔锋呢? 正如今天许多老书法家所说的一样, 以平常的心写平常的字, 不作刻意的追求而让心意流淌就是最高的书法境界。李世民的主张也给后世的学书人指明了方向, 他说: “书学小道, 初非急务, 时或留心,犹胜弃日, 凡诸艺业, 未有学而不得者也, 病在心力懈怡, 不能专精耳。”同时他也把自己的阅历引入书法, 悟出其中道理: “朕少时为公子, 频遭阵敌, 义旗之始, 乃平寇乱。执金鼓必有指挥, 观其阵即知强弱。以吾弱对其强, 以吾强对其弱, 敌犯吾弱, 追奔不逾百数十步, 吾击其弱, 必突过其阵, 自背而返击之, 无不大溃。多用此制胜, 朕思得其理深也。” 他阐明学书也要抓主要矛盾, 作纵深突破的道理。太宗也常和欧、虞等大臣论书,对唐代书法理论方面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李世民在书法创作上, 一方面“心追手摹右军者深矣”, 另一方面又发扬自己“不守成规、雍容和雅、园劲道丽、朗润流美”的风格, 且开创了行书上石的先河。在书法理论上, 不仅强调“骨力”, 讲究书法的“冲和”之美, 而且指出“凡诸艺业, 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怡, 不能专精耳。”并把自己驰骋疆场的作战阅力引入书法, 悟出学书也要抓住主要矛盾, 作纵深突破的道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李世民利用帝王的权威, 发掘整理了魏晋遗墨, 确立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 同时举办书法学校, 重视和培养书法人才, 宏扬书法文化, 为唐代的书法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崇楷尚法唐代书法也对后世的书法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因此, 我们可以结论说: 李世民在书法史上雄视百代, 其地位之高是无人可与相提并论的。
1、《屏风帖》,宋嘉泰四年(1204)王允初刻于余杭,元延祐三年(1316)县令尹王昌移置县厅壁间。因碑已缺了右上角,故称折角碑。1937年,日本鬼子侵占余杭,大肆焚掠,县衙全毁,碑不知去向,仅存碑拓。当地政府几十年来曾多次许重金寻访碑的下落,至今未有结果。而今余杭人摹碑拓刻成此碑,立于文渊亭。《戏鸿堂帖》翻刻一部分,其中祝宽夫跋语云:“右唐太宗屏风书,余从兄季平家所藏,盖从祖绍兴初为江西漕属,以重赂得于北人南渡者,凡十一幅,皆绢素也。其上杂绘禽兽水藻之文,犹隐可认。按《唐会要》贞观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上自为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诚可宝也。”其叙述《屏风帖》由来甚详。不过当时所存《屏风帖》,也只是草书了,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谓:“文皇尝作真草书古帝王龟鉴语为二屏风示君臣,今所存者草书耳。轻俊流便,宛然有右军、永兴风度。”http://www.shufa.org/bbs/forum.php?mod=image&aid=1446149&size=300x300&key=4c962c6559137a72&nocache=yes&type=fixnone&ramdom=KfuAZ
唐太宗习字作书,有其独到的方法,其《论书》说:“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尔。吾之所以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屏风帖》深得右军草书意趣及使转形势,所不足者正是骨力稍弱。盖草书走笔疾书,最难求者正是骨力,习草书最当体会。
2、《温泉铭》是唐太宗为骊山温泉撰写的一块行书碑文。此碑立于贞观二十二年(六四八),即唐太宗临死前一年。原石早佚,一九00年发现于敦煌石窟,现藏于法国巴黎图书馆。《温泉铭》书风激跃跌宕,字势多奇拗。俞复在贴后跋云:“伯施(虞世南)、信本(欧阳询)、登善(褚遂良)诸人,各出其奇,各诣其极,但以视此本,则于书法上,固当北面称臣耳。”对其评价极高。此碑书法不同于初唐四家的平稳和顺,而有王献之的欹侧奔放。有人认为太宗书法在大王和小王之间,但从作品看似更多地得之于王献之。http://www.shufa.org/bbs/forum.php?mod=image&aid=1446148&size=300x300&key=ec716bfef549a062&nocache=yes&type=fixnone&ramdom=mD746
3《晋祠铭》,李世民书,行书,28行,行44字。藏山西太原晋祠。晋祠为祭祀唐叔虞之祠,唐太宗起兵时曾祷于此。天下统一后,太宗于贞观二十年(646)重莅此祠,为报神之恩,亲自撰文作铭并书之。铭为行书,以行书写碑,过去很少见到。此碑书法遒劲,风神洒落,颇有韵致。是李世民的代表作之一。http://www.shufa.org/bbs/forum.php?mod=image&aid=1446147&size=300x300&key=7efb1e9e32151b4d&nocache=yes&type=fixnone&ramdom=hvgP3
【李世民书法论文《笔法诀》】
[笔法诀]
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心神不正,字则攲斜;志气不和,书必颠覆。其道同鲁庙之器,虚则攲,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
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
为点必收,贵紧而重。
为画必勒,贵涩而迟。
为撇必掠,贵险而劲。
为竖必努,贵战而雄。
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
为环必郁,贵蹙锋而总转。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
侧不得平其笔。
勒不得卧其笔,须笔锋先行。
努不宜直,直则失力。
趯须存其笔锋,得势而出。
策须仰策而收。
掠须笔锋左出而利。
啄须卧笔而疾掩。
磔须战笔发外,得意徐乃出之。
夫点要作棱角,忌于圆平,贵于通变。
合策处策,“年”字是也。
合勒处勒,“士”字是也。
凡横画并仰上覆收,“土”字是也。
三须解磔,上平、中仰、下覆,“春”、“主”字是也。凡三画悉用之。
合掠即掠,“户”字是也。
“口”乃“形”、“影”字右边,不可一向为之,须背下撇之。
“艾”须上磔扭锋,下磔放出,不可双出。
多”字四撇,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须出锋。巧在乎躏砾,则古秀而意深;拙在乎轻浮,则薄俗而直置。采摭箐葩,芟薙芜秽,庶近乎翰墨。脱专执自贤,缺于师授,则众病蜂起,衡鉴徒悬于暗矣。
[论书] 太宗尝谓朝臣曰: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朕少时为公子,频遭敌阵,义旗之始,乃平寇乱。执金鼓必有指挥,观其阵即知强弱。以吾弱对其强,以吾强对其弱,敌犯吾弱,追奔不逾百数十步,吾击其弱,必突过其阵,自背而返击之,无不大溃。多用此致胜,朕思得其理深也。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指意] 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所资心副相参用,神气冲和为妙,今比重明轻,用指腕不如锋芒,用锋芒不如冲和之气,自然手腕轻虚,则锋含沉静。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虞安吉云:夫未解书意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乃转自取拙,岂是书耶?纵放类本,体样夺真,可图其字形,未可称解笔意,此乃类乎效颦,未入西施之奥室也。故其始学得其粗,未得其精。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横毫侧管则 钝慢而肉多,竖笔直锋则干枯而露骨。及其悟也,心动而手钧,圆者中规,方者中矩,粗而能锐,细而能壮,大者不为有馀,短者不为不足,思与神会,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
【书法欣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