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一篇报道引发的思考
本帖最后由 台山画廊 于 2018-7-24 15:16 编辑今天看到书友发来《南方日报》一篇《重现岭南文脉正源》的报道,发现有“射墨书法”与“盲写书法”两个词。如果“射墨”所指的是近日邵岩所为,“盲写”所指为张强的表演,那么“射墨书法”与“盲写书法”的提法本身就是理解偏颇。
“射墨”所指向的不一定是写字,“盲写”所指向的是无法捉摸的轨迹,就如国画与书法一样,同源不同流,没有人将国画看成是写字,也没有人将写字看成是国画。
“南方日报”将射墨与盲写强行嵌入书法中去,颇有误导公众之嫌。不过,它不是艺术门类的专业报刊,对此大可一笑置之。
认真说起来,不少人老老实实写几十年字,也不见得水平高到那里去,即使水平不低,也不见得有什么出息,故写写字能图个开心最佳,若是严肃对待,那就多写字多读书,这恐怕不是那么多人可以做到。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作品,王献之(344~386年)42岁去世,《苕溪诗帖》是米芾38岁时所书,认真来说,一个人学写字30年,技巧方面就能达到自身的巅峰了,水平高低更多的是来于生命的感悟。若一个人在书法方面喜欢借功力、功夫之类来说明书法水平高低,那他真的是老了,食古不化了。
书画的源头来自于人类儿童时期岩画,它就如幼儿的涂鸦,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历朝历代虽进一步完善,但最终回归到将下意识中的表达看作是最完美的发挥。正因如此,才出现了种种借酒发挥的传说来。可一个人在冷静地表达心灵的骚动,亦可收到同样的效果,故不必执于酒、执于颠、执于狂、执于精神病,也不必执于射墨、盲写。意识在创作中的作用是搭好潜意识运动的桥梁,这主要靠是平日对书写经历的总结。没有总结,就没有经验,积累经验是提高书写水平的不二法门。经验的累积只能靠个人去摸索,这是他人所无法帮忙的地方。
张怀瓘称:善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这即是说,风格的形成虽与模仿有关,但不执于容貌上的模仿才是对模仿对象的深入理解。故学书到了一定阶段,产生自主性选择后,亦可不必执于对临,从读帖总结,再循总结书写,又对自己进行分析总结,后又回到读帖上去,如此循环,亦无不可。总而言之,学书以多写多总结为王,余者皆附属产品。
一个对书法热爱出于纯粹动机者,他只有两个偶像,一是上帝,二是内心对书法的迷恋。上帝是真理的象征,若心无上帝,那么一个人易受外物左右,无法坚持追求真理的决心;迷恋是最佳的导师,在上帝的引导下,迷恋才不会变成迷失。
2018.7.24 张冠李戴而已!射墨、盲写都与书法没有半点关系。只是疯人院出来的人的杂技而已!称它为书法仅仅是炒作贴金而已!所有具有一点书法常识的人都应该对此嗤之以鼻!横眉冷对,千万不能俯首甘为!否则就中了·他们炒作之圈套了。{:1_284:}{:1_284:}{:1_284:} 张冠李戴而已!射墨、盲写都与书法没有半点关系。只是疯人院出来的人的杂技而已!称它为书法仅仅是炒作贴金而已!所有具有一点书法常识的人都应该对此嗤之以鼻!横眉冷对,千万不能俯首甘为!否则就中了·他们炒作之圈套了。{:1_284:}{:1_284:}{:1_284:} 真的不假,假的不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