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随笔四则
【一】无论写字还是刻印,除必要应酬或初学临帖外,最好先弄清文字内容的意思,这可避免出现被别人问倒的尴尬,相信古人对自己所书写的内容大都有深刻的认识。故无论印文还是书法正文,内容宜浅白易懂,若抄《心经》,宜先了解说的是什么,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要不然,跟小学生抄书又有什么分别呢。
《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文字内容皆自撰,《黄庭经》是道家典籍,魏晋士人好谈玄服五石散,王羲之对道家思想认识应较深刻,《兰亭序》的观点可为佐证,故他对《黄庭经》绝非一无所知,不像今天一些书法家,对所抄写的内容的理解连半桶水也达不到。
【二】今人学李北海的极少,因李北海行楷书纵横取势,其端倪难以捉摸。苏东坡晚年在李北海上下了很多功夫,赵孟頫亦然。
少人学,这意味着与众人习惯审美疏远,也意味着你能深入李北海,也难以获得他人欣赏。
【三】台湾属于篆刻的僻地,水平大概以国民党执政时为最,即使今天的中青年群体,仍偏于保守,这可从对书法的取法上可见一斑。
大陆书坛虽说有点混乱,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所以,网上有人提倡正本清源,根本属于瞎说,艺术源于人与自然的碰撞,百花齐放才是真正的大道,难道像过去那般除了样板戏外都是毒草!?
即使李世民将王羲之捧上天,稍后还是出现了张旭怀素这样的人物,相对王羲之而言,这两位参的是野狐禅,却并无不妥。倒是明清的馆阁体颇受诟病。或许在今人来说,能专精馆阁体也不是坏事,可在那个时代里,所有读书人都专精,结果就和今天不一样了。
故对于时流,不必放在心里,当日常闲谈话题即可,该认真的地方还是自己要走的方向。
【四】书法有熟后生之说,生从何来?不就是心生吗。心生手自生,此谓熟后生。生指奇趣,乃见识不断拔高或深入,导致在手熟之余多了一点不明不白的味道。
2018.8.15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