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玮书法工作室 发表于 2019-7-9 18:26

书家微言 | 李晓军

                                                                                                    自媒体时代,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中国人发声的重要平台。书家的一些朋友圈往往是有感而发,观点鲜明。言简而富真知,“微言”而有“大义",可谓是当代艺术家的画语录,其价值不言而喻。出于”奇文共赏“的想法,尚艺书院微信平台将陆续转发当代书家朋友圈的内容,以飨同好。


李 晓 军


2016.6
“创新”是个外来词汇。我以为中国书画的“新”应该以“出新”表述更为准确。“出新”与“创新”有着本质的不同,“出新”是建立在一种平和的修行方式之中的,它是以感悟自我,发现自我为基础的,是本真生命状态的自然流露。就风格面貌而言,全世界就一个如“我”的个体。真切地寻找到自己,并与自己所爱之物修为一体,从而达到“物我同一”、“心迹合一”的境界。由此自然地、毫无做作地在绘画中表露“出”自己的心,如此达到了中国式的“出新”。亦完成了中国式的创新。


朋友圈配图



2017.5在中国画及书法上的激情表述,都是在生命常态下的短暂的火花,是在行走路上的灵光一现。评价一个中国书画家的成功与否,是要考量他在修行中的物我相合的整体生命常态(如衣食住行),而不是路上的短暂精彩(如喜怒哀乐)。只有生命的常态才是一个人真实的本质体现。所以中国书画家的所谓代表作或激情之作并不是他成功的标志!中国书画家的成功与否,是要审视他的生命常态与书画之间能否达到真诚流露心迹合一的契合程度。
我以为井上有一的字骨子里是追求含蓄的。外在形式狂放,但纸面气息并不张扬。所以说井上总体上仍然是在书法古典审美的原则上实现自己的当代理想。正因为如此,井上有一在书法发展史中才具有了应有的意义。


朋友圈配图



2019.2
关于"流行书风"解释不一,争论不休。身在其中,对流行书风亦有自己的观点:历代都有流行书风,晋王宋苏皆是当时的典范。但历代的流行书风都有其广泛的大众基础(大众都在用毛笔写字)。故当时的流行书风有着广泛的趋同性与认同性。当代已丧失了毛笔书写的大众基础,故当代的流行书风只能在书法实践者的审美趋向中产生。所以,当下使用的流行书风概念是指,当代书法实践及研究者对失去用毛笔书写大众基础的今天,书法向何处发展的研究及实践探索中的一种审美趋同现象。也就是说,当代的流行书风是专业书法实践者们的一种审美及创作观念趋同流行趋势。与历史上书法在传承中的广泛流行大众基础不同。当代的流行书风有着"专业的小众"特征。


朋友圈配图



图文源自作者微信如有不妥,作者提出后我们将立即删除


李晓军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联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荣宝斋画院教授。北京市西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海淀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绘画作品曾参加全国首届中国花鸟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八次新人新作展,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获奖),中国书画艺术节全国书画家新作展(获奖),全国中国画展(获铜奖),全国百名青年艺术家作品邀请展,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中国国家画院年展,写意中国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作品及传略辑入《中国美术年鉴》、《当代中国书画家大辞典》等辞书。书法作品曾获庆祝建国35周年全国书法展一等奖,北京市书法展一等奖,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作品多次赴世界各地展出,并获日本每日新闻社社长奖。







点击图片查看招生简章详情
砥砺、前行——2018尚艺“之最”
临摹时抓住这两点,很快就能解决用笔问题(有图有真相)
我们是这样学习碑的尚艺书院的“三剂药”董玮:学书法,少宜收老宜放培养诸多当代精英,中国书法院如何做到的?嘘...千万别去尚艺书院学书法,我是认真的2017,尚艺书院都干了啥?尚艺书院位于北京宋庄艺术区,是青年书法家、书法教育家董玮先生创办的,集艺术学习、创作、交流、展览为一体的高端艺术机构。尚艺书院的教学得到了众多当代名家的关心支持,开班以来,王镛、刘正成、石开、胡抗美、程大利、沃兴华、陈国斌、李刚田、崔志强、崔晓东、曾翔等五十余位大家、名家亲临讲座、指导,策划并主办三届由全国高校书法教师及书法高研班导师参加的“青年书法教育论坛”,到全国各地举行公益讲座五十多场,举办师生展九次,出版多本作品集、教学文献集,在全国书画界产生了很大反响。书院现已成功举办书法高研班十一期,教学强调系统性、专业性,求真务实。每期学员通过一年的学习,临创水平和审美能力均得到明显提高,教学成效显著,赢得了学员及书界师友的好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书家微言 | 李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