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草人 发表于 2021-8-23 09:51

草人拙著:智慧的灯/第一章*第三节*第一小节

第三节印度古代宗教思想要点上节讲到,《四吠陀》从狭义上讲,是指“吠陀本集”,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等四部吠陀。印度在“吠陀本集”之《梨俱吠陀》时代,《吠陀》把宇宙世界分成三界(后又有四界、六界、甚至九界之说):1、天界,立于苍穹之上,肉眼看不见的,是日月星辰居所;2、空界,立于天界之下,地界之上,肉眼看得见的,是云雾聚散处的空气界;3、地界,即人类居住的地方,有东南西北方,称四极。此三界皆有诸神主宰掌控。 第一小节《吠陀》时期一、《吠陀》圣典所列诸神《吠陀》罗列的天界诸神中最主要的有:1、婆楼那——是诸神中最具神力的神,说“此神以天为座,着金色衣,火神阿耆尼为其面,日神苏利耶为其眼,风神婆由为其呼吸,星星为其使者;时乘马车回旋于太空,有全知之智慧及伟大之支配力,故为宇宙之统王,为规律之保护者。在自然界,司三界之支持、四时之运行;在人事界,司祭事之裁制、道德之维持。其命令极严,有违之者,以可怖之绳索缚之;以病与死罚之,毫无假借也。然于悔罪而归依者,亦能与以长寿福德…”(摘录于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长、中国佛学院教授吴信如居士编著《佛教缘起》/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2-1版第39-40页)。2、苏利那——即太阳神,或称天之眼。3、弥陀罗——即太阳施恩惠之司昼之神。4、卜夏恩——即太阳营养之养物之神。5、毗湿奴——此神住在中天,是诸神及祖先共处的享乐的地方,即天上乐园,所以婆罗门希望死后往生此处。在《梨俱吠陀》时代,该神地位不显著,后渐为婆罗门所重。6、乌舍——即晓神,她的身分“是天父神陀若斯之女、夜女神那托利之妹、日神苏利耶之母。常衣灰色之服,而露胸如舞姬,于东方显其娇态,龄甚古而常若少女…至其工作,则启天之门户,去夜之黑幕,逐恶魔与黑暗,惊起众生而示以可行之道…”(见《佛教缘起》第42页)。《吠陀》罗列的空界诸神中最主要的有:1、因陀罗——是诸神中最具影响力的神,被认为是民众的保护神(在佛教那里是“帝释天”,乃归依佛教之神;相当于中国道教所称的“玉皇大帝”;在印度教那里是“喜见城主”)。吴教授说:“此神本为雷霆之神格化神,经甚长之年月,其性质渐变,殆即一伟大之勇者也。其母为牝牛,即云彼破母胁而生。初生即具勇力,便自振舞,天地为之震动。全身茶褐色,须发亦同。怒时须发竖立,常持金刚杵,故一名‘金刚手’。所乘车以茶褐色马曳之,风神婆由和风伯马露兹,为其从者,飞驰空中以从事战争,故一名‘车战者’…因陀罗之功能甚多,主要以降魔为主。而征服恶龙乌利托罗,其为最有名者也,故一名‘乌利托罗者’。此神威力甚盛,遂奉为印度之军神,渐取婆楼那之地位而代之,亦称宇宙之统王,奉为诸神之第一。然因陀罗仅为勇力之发达,而道德颇多欠缺,放纵自恣,不如婆楼那之重道德,故终不能为一教之主神也”。2、鲁陀罗(湿婆)——即山岚之神格化神。鲁陀罗在《梨俱吠陀》时代,地位不显著,后来遂渐成为有名望的“湿婆神”。此神身生千眼,腹黑背赤青颈,常住于山。此神有两极神格,有破坏自然界包括人畜的一面,又有救济万病、给予生物复苏的一面。最后成为印度教三主神之一。3、马露兹——即暴风之神格化神。4、拔尔嗟奴耶——即云雨之神格化神。《吠陀》罗列的地界诸神中最主要的有:1、阿耆尼——即火之神格化神。因古人常以火焚烧供物奉送给神,火乃祭祀不缺,所以此神地位甚高。“吠陀本集”之《梨俱吠陀》说他是由天、空、地等三界生。他生于地,是由两木片摩擦而着火;他生于空,是以云层为胎而生电火;他生于天,是由太阳本处生。这是《梨俱吠陀》最初三位一体神的表达法,所以人们祭祀时,就把火作三份分置。后来的印度教立梵天、毗湿奴、湿婆等三神一体,则源流于此。吴教授说:“阿耆尼之形象,光耀如日,有酪色之面,三头七光,七舌千眼。彼之主要工作,即照破黑暗,烧尽不净,故又为降魔神而称之曰‘杀罗刹’。其在家庭,又为灶之主神,故又称‘家主’;其在祭祀,以之焚供物,即由彼运于神,故又称‘运供物神’…彼尝降恩惠于崇拜者,并救其危难。”2、祈祷主——即地上祭坛之神。吴教授说:“此神头锐带角,七光七口,有美舌,其色清净光明,手持铁斧及弓,常立于车上。彼乃祈祷者。若无此神,则一切祭事不得成……又善战无敌,常降恶魔,殆同于因陀罗。”3、苏摩——即酒神,同阿耆尼一样,都是祭坛重要之神。吴教授说:“苏摩原是一植物名,摘取其茎,榨之以石,得黄色之液,盛于三瓶或壶,又以羊毛筛漉之,以十指去其糟,更加牛奶、酪、麦粉,使之发酵,是为苏摩酒…此酒能与神人以勇气,特为因陀罗、婆由之神酒,尝因之征服恶龙乌利托罗者,故又称之曰‘杀乌利托罗者’。”4、婆罗斯瓦迭——即河川神之一。吴教授说:“彼为女神,能拔人之秽,又能与人以富、与人以勇气及子孙”。还有庶类神和魔神等,统称杂神。庶类神有马神、牛神、犬神、野羊神、野猪神、鸟类神、蛇类神、植物神(苏摩草,即植物神)、庶物神(如祭坛上的祭柱、祭筵,农具中的犁、犁头,战具中的甲胄、弓矢等)等等。魔神有阿修罗、罗刹、毕舍遮等等,其中:1、阿修罗——阿修罗在“吠陀本集”之《梨俱吠陀》中只是对力量强大神的统称,如称婆楼那、阿耆尼、因陀罗等等,有时统称阿修罗。至《阿闼婆吠陀》、《夜柔吠陀》时,则成为独立神格神,是一种跟天敌斗的神魔,而后佛教承衍为六道之一。2、罗刹——罗刹是恶鬼的一种。阿修罗攻击天军,罗刹攻击人间。罗刹攻击人类时,常在夜间变种种形相袭害人畜。3、毕舍遮——毕舍遮是一种幽鬼。于《阿闼婆吠陀》、《夜柔吠陀》时经常提及,又名食尸者。阿修罗与天部对抗,罗刹与人类对抗,毕舍遮则对抗人类祖先,而后佛教谓之饿鬼,亦即六道之一。二、人神关系及祭祀咒法《梨俱吠陀》说,人类从原人发展而来,诸神亦从原人发展而有,即神人同源;所以神人思想可相互交通,人可以采用一定的方式与神交流沟通,则能祈福消灭——这便是祭祀的思想渊源。然而,祭祀必须有所供养,如果没有供养品予以供养就不灵验,就祈不到福、消不了灭,供养与恩惠必须相应。神人交流沟通,除祭祀供养外,还有咒法。祭祀大多是向高级神祈求恩惠;咒法多是借用恶神、魔神及物精的魔力祈佑开运、平安、消灾,而咒法都隐形于社会基层,多用于下层。 当时咒法有三种:1、息灾法——为防止遭到伤害损害之法。奉祭供物,讨恶魔、恶神及恶物精欢心,劝其远离自己,或求高级神退治它们。2、咒诅法——为损害他人之法。利用恶魔恶神的魔力去加害于人。3、开运法——为自己祈福或替人祈福之法。方法是诵咒文,利用善神、善物精,以祈求福寿、平安、事业成就等等。此咒法,与后来的佛教真言宗的息灾法、调伏法、敬爱法,及藏密的息灾法、增益法、诛恶法等等相类似。咒法中有两要点:一是咒文,咒文自身就具神秘力量,如法持诵,即显神力;二是表征,即以某物去表征所咒法的对象,咒法的力量依表征物而显然,此表征,在后来佛教中尚有遗意存留。三、灵魂来去及死后归趣《吠陀》认为,人体内有一实体,来则人生、去则人死。此一实体叫“生气”、“灵魂”,也叫“呼吸”、“自我”。《梨俱吠陀》时,说灵魂居心脏内,人睡眠或闷绝(休克或频死)时,是灵魂暂时游离于心脏的现象;如果死了,灵魂便永远离开身体。离开身体去哪呢?当时表述尚较含糊,到了《阿闼婆吠陀》时代才说得明白点,但仍然没有后世“生死轮回说”说得完备。《梨俱吠陀》说亡灵可分别着落于十二个处所:1、耶摩天;2、天与地;3、四方界;4、四极;5、大海;6、高处之光明;7、水与植物界;8、苏利耶·乌舍;9、大高处;10、现生界;11、远方;12、既生界与未生界,等等。《阿闼婆吠陀》说亡灵分别着落于天、空、地等三界。《吠陀》所说死后归趣,可以说是后来轮回说的萌芽,只是当时仅说善趣而未提及恶趣。四、关于万有之本原《吠陀》认为,万有的本原是以神为动力因,且从神的本体分殖。在《梨俱吠陀》中,有“创造赞歌”五篇,现作简要分述如下:1、《无有歌》——是说万有第一步本原,此有如我国《易经》所说的太极之前的无极。《佛教缘起》说:歌中说,万有生起前,无有可名,亦无无可名;其时无死无不死,无昼无夜,乃至无一切名色,实为一混沌未分之暗黑状态。此无一切中,有一孕育万有之“原子”,即所谓“太原”也。此原子(太原)又从“唯一之彼”生(唯一之彼——在此无光之波动界中,无息而自呼吸,除“唯一之彼”外,别无一物存在。在此《歌》中,“唯一之彼”即“主神”)即“唯一之彼”之热力而生原子,依此开展,便有爱欲。并且说,此爱欲即识之种子。这里有几点须注意:(1)万有本原归于“唯一之彼”,这一思想支配着印度思想界。后来《奥义书》的“唯一不二”,以及佛教的“一如实相”、“无二无别”等说词都源于此《歌》(按:但佛教是反对“造物主、主宰神”论的);(2)“唯一之彼”开展时便有爱欲,即为识的最初种子,这思想对后世影响也较大,而佛教就有爱欲是轮回根本的说法;(3)说万有之本原归于不可知,不仅人不可知,神也不可知。后来佛教的“不可说、不可说”等思想,也与此有关。2、《生主歌》——是说万有第二步本原,此有如我国《易经》所说的无极之后的太极。《佛教缘起》说:此歌又称《金胎歌》,《歌》中说:“有金胎出现于太初,实为万有之独一主宰,彼支于大水之中而生光,安立天地,产生诸神以及人兽,而司之者即‘生主’(造物主),能给万有以灵,又能给万有以力。位于诸神之上,诸神莫不奉其命令。而人奉祭于彼,祭之者能满愿以得富。”这里有几点须注意:(1)金胎自太初时,产生于大水之中。后《梵书》说大水中生金色卵,破为二,“造物主”(生主)从其中生,即源于此。印度古人认为,这是天地未分时的宇宙体。(2)生主之影为不死亦为死,即死与不死并为其影。(3)生主很公正,赏罚分明,其力普及所有。(4)生主总摄万有,人若祭之,能如其所求而有。3、《造一切歌》——是说万有第三步本原,此有如我国《易经》所说的由太极而生两仪。《佛教缘起》说:“此歌有二篇:其一,说‘造一切主’为万有之父,而潜于万有之间,彼四方有眼、四方有面、四方有臂、四方有足,独以自力造天辟地,统领三界、支撑万有…又为言说之主,能以智辩与人,故为造一切者、观一切者、爱一切者云云;其二,说天地分开之前,由水受持初胎,诸神均从胎中现出,其为最初开辟天地者,即‘造一切主’…能由祭以悦之,故今之诵赞歌者,即为养其生命故。”这里有几点须注意:(1)彼生万有而潜于万有之间,且彼之自身即天地,后《梵书》时代,说造一切神即生主;(2)在此《歌》中,“主神”即相当于“识”,所以又称“观一切者”、“爱一切者”,且能以智辩与人;(3)举行祭祀,通过颂诵赞歌、奉上丰富供物,可养彼自身,亦能养天地。这正是婆罗门教祭祀万能主义所依据的根本原理。4、《祈祷主歌》——《佛教缘起》说:此歌首说“吾等今示诸神之起源,于赞歌讽吟之间能见诸神”…歌中说太古从无生有。次说从神母生空间,而空间又从地生,地又从神母生。次又说大克夏(势力)从阿提致(无限)生,而阿提致又从大克夏生。阿提致为大克夏之女,次说阿提致有八子,皆从彼之身生出,彼将七子入于神界,唯遗弃第八子为鸟(太阳)。这里有几点须注意:(1)说大克夏生阿提致,阿提致又生大克夏,即势力能生无限,无限又能生势力,体与用不离,又能互生;(2)说“于赞歌讽吟之间能见诸神”,正是祭祀万能主义的一种奥秘。5、《原人歌》——歌中说“原人”(或称“神我”,是指具有伟大神力的“人”,原先不作神论,后来成为独立神)形体极为伟大,千头千眼千足,万有仅为彼之四分之一,而其余四分之三则为天上不死界,故原人为既生未生物之全体。又说原人生“遍照”(相当于后来佛教所说的“一如”,即不二不异之永恒的本体)原人亦从“遍照”生。次又说万神以原人为牺牲而行祭,从此牺牲品身流出汁液,生物皆从之而出,故剖分此原人,即生三界万有,是太初第一之祭礼——从原人头胸部生“天界”,从耳生方位,从眼生日(苏利耶),从耳生因陀尼、阿耆尼、婆罗门,从息生风(婆由),从心脏部生月(战达罗);从脐腹部生“空界”…;从原人四肢部生“世界”,即从双臂生刹帝利族,从腿部生吠舍族,从足部生首陀罗族,等等。这里有几点须注意:(1)原人生遍照,而遍照又生原人,即所谓万有由一如变现,一如由万有而开展。(2)原人遍行于养与不养两界,有神格的一面,又有人格的一面。(3)万有仅是原人的四分之一,而原人的四分之三是不死的,所以说,“无”的本体界,胜过“有”的现象界。五、小结1、如上小节中所言及的“生主、造一切主、祈祷主、原人”等,都是指创造神或主宰神。说至高无上神具有创造支配神力与统领主宰神力,位于最高处,有极高的地位,既统领器世间及有情世间,又支配人类、兽类、魔类,甚至神类命运。2、古代印度《吠陀》时期的宗教文化思想核心是“神”,就是神的创造支配神力与统领主宰神力。这种思想被后期《梵书》《奥义书》所继承。尽管在《梵书》《奥义书》中表述有点不同,但基本原理仍不离其衷。总之在印度古代,“神”文化统治着整个印度,人们的精神世界完全被神的思想所笼罩,当然也是古印度人的精神崇拜和寄托。3、在这里想提前说的是:在被“神”文化思想所笼罩的环境中,最可贵的是后来的佛教——佛祖释迦牟尼虽然从小读过这些书以及后者的《梵书》《奥义书》等等,但佛祖是反对“主宰神论”及“祭祀万能说”的,然而凭自己觉悟和智慧,揭示宇宙人生真相,指导后人修行,创立了伟大的佛教。但佛教在几千年的流传中,也让后来者加进了一些内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草人拙著:智慧的灯/第一章*第三节*第一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