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人拙著:智慧的灯/第六章*第二节
第二节佛教传入中国之初(秦汉三国时期)中印文化交流,早在秦汉初期就发生。据南怀瑾先生考证:“秦汉之间,道家方士的法术,多半与婆罗门教或瑜伽术有互通之处”。这“互通之处”不是偶然现象,而是说明在中印文化交流的同时,佛教就开始有传入的迹象。有传说:秦朝时,曾有西域沙门释利房等人来中国传教,因秦始皇不接受而告终。西汉公元前2年,大月氏国遣使者来中国传授《浮屠经》,介绍佛祖释迦牟尼本生事迹。在这里,先大略说明一下佛教传输的路线,后再说何时正式传入我国内地:汉时所称的“西域”,一般指玉门关(今甘肃敦煌县西)、阳关(今甘肃敦煌县西南)以西,葱岭以东,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的广大地区。这地区计有36个国家,尔后又分裂成50多个小国。随着交通发展,人们也往往把通过以上地区与汉地有交通往来的中亚、西亚,南亚次大陆一些国家称作“西域”。如月氏国原居敦煌与祁连山之间,后西迁至葱岭以西,阿姆河以北地区;康居国在阿姆河以北,咸海与巴勒喀什湖之间的一带地方;安息国在今伊朗;大夏国在阿姆河以南,今阿富汗一带地方。有史记载说,佛教是东汉明帝时(公元58-75年)开始传入。因汉明帝梦见“金人”,议定后,派遣蔡音等人赴西求经,路过大月氏时,遇上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法师,便虔诚迎请他们入汉,安置在洛阳白马寺,后译出《四十二章经》,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尔后,中印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输入与交流日趋频繁。汉桓帝时(公元147—167年),第一批来中国内地译经的有月氏国沙门支娄迦谶和安息国沙门安世高;所译的经典有《十二门经》《安般守意经》,还有许多后来被收进《阿含》的小本经典等数十部之多。后又有优婆塞安玄,于汉灵帝末年(公元189年)因经商来到洛阳,与人共译《法镜经》,为在家居士说法,极力主张中国弘扬佛法。……(按:诸多史实情况,已在第三章第一节中表述过,此处不再赘述)。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初期,由于与我国固有文化,特别是道家文化冲突与竟争,曾一度受到道教攻击与排斥,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当时的佛教并没有引起普通百姓注意,只有统治阶级内部极少数人信奉它。随着中印佛教文化的交流深入,尤其是佛教徒不断来华译经、弘法,至魏晋时,逐渐萌发民间信奉佛教气象。佛教从开始统治阶层信奉发展到民间普通百姓信奉,有两个方面的历史原因:一是佛教的许多学说理论受到统治者的追捧,于是统治阶级提倡信奉佛教;二是由于社会长期动乱,民不聊生,长年累月劳苦仍解决不了饥馑生活,且劳役不断、苦难不堪,“天道不足凭,生命无保障”,恐惧、悲观、厌世的情绪充斥社会人间。正好在这个时候,佛教输入,人们想通过佛教所揭示的宇宙人生真谛思想,在精神上得到一些解脱或慰藉,因而佛教得到了广泛地传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