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山画廊 发表于 2022-3-2 16:47

临帖的似与不似

临帖为何要似?为何不似?
古人法帖,是作者历经千锤百炼的结果,后经释读,为世所接受,又历经沉淀,成为经典。
经典包含无上权威的意思,如儒家六经,佛经、道经,历经无数考验,仍为世所尊崇。今天我们日常的是非观(包括法律),基本是围绕儒释道的观点来开展,其中儒家影响最大。书法亦然,初学者往往一开始就奔着经典作品去。
临摹的方法也如清代私塾教授六经一样,先花费时日对内容进行死记硬背,之后再慢慢讲解。故初学者的目标首先是临得似,简单说就是机械模仿。
后来接触多了,就对模仿对象产生了新感受,出现了新的理解,这些理解之中有些是对法帖有所不满的地方,这个时候临帖也就带有批判性质或自主思想了,临作也就出现一些与原作不似的东西来了。这一过程跟人的成长一样,儿童眼中的父母是最伟大的,成长过程中开始与父母产生冲突。
由似到不似是一个成长过程,再进一步,可似或可不似,这个时候,修行在个人了。
2022.3.2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临帖的似与不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