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书呆子
发表于 2006-6-26 12:52
文章写得好,拜读!
yuzhi
发表于 2006-6-26 19:56
历代都承认“二王”是经典,可历代都出现了大家,文中所列举的行草书名篇都是在承认“二王”经典的年代产生的。当然现代也承认“二王”是经典,可现代却没出现大家,不过我老觉得这和“二王”扯不上什么关系,现代人总喜欢拿沈老开涮,说他没有创新性,这里我倒觉得我们单位领导挺有创新性的,签名龙飞凤舞,一看就知道有个性,嘴又会说,可惜的是他咋没到书法圈来混混呢,或许能混出些名堂。哈哈,开个玩笑,兄莫见怪!!
林荫下
发表于 2006-6-26 20:37
原帖由 没有什么 于 2006-6-26 09:01 发表
haha ,傻冬先生,您说了半天,引用了这么多,不知道您想说的到底什么意思,能不能说具体点。
不管说的对与错,关键要让人知道你说了啥意思,呵呵。
傻冬说的我懂,我想也有人懂。
我以为不必解释!
可怜楼主发的这篇文章,其实是作者自己的一种观点。
可以口气却像旧式的八股文,有一种“代圣人言”的味道。
我举一例:文中有言称“孙晓云离这一境界不远了”,这在我看来是言过其实!接下来的几句话又似乎想冲淡一点,补充一下,但乱乱的没有说出个子午卯酉来。
这作为个人的观点,本不足道。不必要细追究。
有一点想表明个人看法,显然作者在发表个人观点的时候,口气大了点,这就是所谓烟火气吧?
说得再直白些,这样的大题目,作者的学养显然是不足的。提出这个题目是个功德,自己站出来开宗明义,有点不从心。
[ 本帖最后由 林荫下 于 2006-6-26 20:40 编辑 ]
林荫下
发表于 2006-6-26 20:42
原帖由 yuzhi 于 2006-6-26 19:56 发表
历代都承认“二王”是经典,可历代都出现了大家,文中所列举的行草书名篇都是在承认“二王”经典的年代产生的。当然现代也承认“二王”是经典,可现代却没出现大家,不过我老觉得这和“二王”扯不上什么关系,现代 ...
欢迎起哄,哈哈哈哈!
没有什么
发表于 2006-6-27 12:38
林荫下先生:
向您请教,
“可怜楼主发的这篇文章,其实是作者自己的一种观点。”
这是你说的原话,有个问题向您请教,我不明白的是,一个人写文章,不说自己的观点,那要说谁的观点呢?说别人的观点,过多地说别人的观点,是你写文章还是抄文章?
再看你上边说的话:“傻冬说的我懂,我想也有人懂。”你懂,你就认为也有人懂,是不是你自己的观点呢?你做出的这一判断、这一观点武不武断呢?
你前后说的话矛不矛盾呢
作为斑竹度量要宽宏,人家到你这里来玩是好事,怎么这么不友好啊!这可不是网站的风格啊!
和你玩点文字游戏,文字游戏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多海涵!
没有什么
发表于 2006-6-27 12:39
哈哈,欢迎齐轰!
宫恩武o
发表于 2006-6-27 23:47
老宫又看了一遍,只是有些不明,像二王书风的形成年代为什么在魏晋,要知道当时的社会背景不允许有太多的异己产生,另外二王书风的书法价值历史价值在今天如何给定,万变不离其中的不单单是二王书风,纵观今天书坛千人一面的弊病,二王书风的功过谁来掌握,尺度如何都值得探讨。
老宫又及
麒麟阁
发表于 2006-11-21 19:56
白焦是无论如何比不上沈尹默的。
挥风牧云
发表于 2006-11-21 21:09
原帖由 没有什么 于 2006-6-24 18:40 发表
由于很多人对二王书风的具体笔法没有透彻研究,根本不是以二王的笔法在写二王,只是在临习二王法帖外在的字形结构,出来的东西虽然有二王外在的面貌,却没有风骨。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
唐时的各位大家包括:颜欧柳赵他们只是把握了王羲之的某一个特点,并将这一特点夸张/强化和突出,自称得智永亲传的虞世南亦是毫无列外,智永也不过得其平淡而已。宋以后就更不用说了。
时至于今,虽然距晋逾远了,但现代影印技术的发展,促使不下真迹的名帖走入平凡家庭,如果有能耐的住寂寞的人,或许有望突破前人!
痕迹
发表于 2006-11-22 01:01
文章确实精彩,拜读了。
所谓“二王书风”应不包括二王本身的书法,而是指后学跟风者的书法风格,既然是跟风那就逃不过渐趋于弱的缩命。而风再起时就不是原来那股风了,嘿嘿。
碑(学)帖(学)要结合吗??碑是基于贴而制成的,没有谁能直接用刀凿在石碑上一挥而就吧。既然这样现在回过头来再讨论碑和贴孰高孰低未免滑稽。碑经过刻工的再创造和岁月风雨的浸渍洗礼,在某一方面表现出了一些别样的意趣,晚清兴起的碑学人士如获至宝,我看是借碑发挥。
现在谈碑(学)和贴(学)其实质不就是用笔表现不同的风格和气势而已。试问如有笔法高超之士在纸上表现出了碑刻之意,你说这是碑版还是贴版?同理刀法精细之人在石碑之上把原贴刻得惟妙惟肖,你又说说这是碑版还是贴版??别笑我钻牛角尖啊。
往往提贴学总难免给人批评有柔媚之垢,而且其矛头直指大师级人物,故此赵孟頫、沈尹默等成了不幸的牺牲品。贴学除柔媚之外就没其它风格吗?有也不值一提吗??非要等所谓的碑版出来才正本清源吗???如果回答不是,那就没有所谓的碑学贴学之分。如果回答是,那么晚清碑学兴起之前那些具有刚健雄强之风的书法是从何习来的呢??
碑和贴存在是事实,就别结合了吧,就算二者不是至亲也是近亲吧,近亲结合会产生什么想必不言而喻,嘿嘿,各安其好为幸,就此打住,睡觉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