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的书法》入教材的来龙去脉
《贾平凹的书法》入教材的来龙去脉任为新 2005-6-4
记者手记:“树欲静而风不止”,差点冤枉贾平凹,如果没有把《贾平凹的书法》编入《语文新天地》(中学生教材配套读物)的第一当事人任为新先生赐文澄清,我们真不知道该如何判断贾平凹“文化F•B”的是是非非。包括我在内的记者,根本就没想到要找一下具体的当事人问一下情况。虽然有些媒体貌似做出十分公正的姿态,但实际上存在明显倾向性。最有趣的,“网盲”的贾平凹对这个关系到他的沸沸扬扬的新闻居然所知甚少,而且,据信他还胆小口讷,害怕与记者打交道,媒体记者喜欢拿他开涮,总算没找错对象。
值得探究的是,为什么牵扯到贾平凹的新闻常常是负面的占多?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错?书画专业媒体只有编辑没有记者的现象值得深思。
再次感谢任为新先生,从电话里听声音,猜是一位上了年纪的长者。争鸣到此结束。
辛斋
《贾平凹的书法》被收入余秋雨总编的教材一事正被人爆炒,《北京娱乐信报》、《现代快报》、《美术报》、《钱江晚报》等报刊以及“中国基础教育网”、“网易”、“搜狐”、“中国艺术教育网”等著名网站都作了报道,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一时之间文化媒介闹得沸沸扬扬。概括论点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说贾的书画“鬼画符”,根本不配入教材。二是余秋雨把吹捧贾平凹的文章收到教材里,两人是投桃报李,互相吹捧。三是《贾平凹的书法》一文由山西师大副教授杨吉平撰写,而杨为贾平凹“御用吹捧家”,他的文章能入选也是别有内幕。
这些言论用词尖酸,咄咄逼人,其背后是否另有怨情或者过节,笔者不得而知,但我是最主要的当事人,也本着读书人的良知,我愿说明一些真相,纠正几点不实之词,以正当下视听。
2002年夏天,浙江人民出版社为了响应教育部颁发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组织了部分特级教师和语文方面的专家编写一部配套读物,取名为《语文新天地》,本人也有幸忝列其中。原来本人安心于音乐学院教书,闲暇时写些影视方面的文章,因拗不过朋友的邀请才入道参与,具体负责的是初中部分。余秋雨是文化人,他当时的名声正如日中天,所以出版社特地派人赴上海恳请余先生任总编,负责该丛书编排宗旨、体例及序言撰写等事宜。应该说无论从学养还是号召力上说,余秋雨都是比较合适的总编人选,从后来的发行量可观、社会效益不错的情况来看,我们当初的选择也是对的。
在教材编写开工之际,本来我们想邀请余秋雨来杭州和编写人员小聚,互相作个沟通,但余因事务繁杂,最后终于是“缘吝一面”。此后大家各司其职,具体选什么文、单元如何编排,只要和基本宗旨不悖,基本是个人自由裁定,也没有和余秋雨磋商。半年之后成稿,总共有九册约180万字,估计最后余秋雨也是粗粗浏览,具体的文章大概无暇看顾。由此可见,现在有人说余秋雨是出于私情,指定编者选贾平凹的文章,要在中学生中灌注什么形象,就是空穴来风了。事实上据我所知,余秋雨先生和贾平凹并不很熟,去年9月份余秋雨在上海图书馆参加了由上海市委文艺处组织的“新世纪”论坛时,还提起过自己不读贾平凹的书,他还把小说《白鹿原》(陈忠实著)戴到了贾平凹的头上。
需要声明的是,本人和余秋雨从未谋面,与《贾平凹的书法》的作者杨吉平也素不相识,贾平凹的文字当然读过,但也并不觉得特别好,他的《废都》我甚至都没有兴致读完,但对他写作之余还有书画的雅好,本人却也是欣赏的——至少他比纯文人更有雅韵。所以在编写初三部分——就是现在已成众矢之的这一册的时候,我就选入了《贾平凹的书法》一文。
在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该文被选在一个特色单元中——单元的题目为“第三只眼看作家”,宗旨是“一般人总惯于两只眼睛看世界,结果往往将事物平面化。我们还应该有第三只眼睛,给事物来一个立体成像。”单元选了王朔“骂”鲁迅的文章(《我看鲁迅》),选了英国大诗人萨穆尔·丹尼尔的带有浓厚殖民主义色彩的诗歌(《将来》),目的无非是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看鲁迅和萨穆尔这样的大文人。杨吉平撰写的《贾平凹的书法》一文,章法和文采说不上特别,但足以说明问题,所以也就收入囊中。本人于书法不会写,但喜欢看,而且喜欢由字看人——例如我知道蔡京是奸臣,但他的字很可琢磨——他的字起笔总很谨慎,但末笔就轻佻了,作品表面上看有气势,但骨子里却有不和谐,这和他为人上的志无高远、城府极深、张狂不羁、睚眦必较相符的,两者合起来看就很有意思,所以蔡京的字我也选了,还配了文字说明。贾平凹的字画我看过一些,窃以为没有捧他的人说的那么好,也没有啐他的人说的那么坏。贾的作品不能算是大家之作,但有个性,而按照美学的说法,有个性的东西也就是美的东西。我选他的字在这里,并不是为了吹捧贾平凹的书法好,而是为了说明作家除了写作,还可以有别才——现在的基础教育,强调的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而后来攻击的人说我们是“一丘之貉”,就有点捕风捉影、乱舞大棒的意思了。
在网络、小报上胡乱涂鸦的王圣强之流,我们不知道这是那座山上的猢狲,信口雌黄的由他去,但有些艺术界人士和社会名流也掺和进来,就让人觉得诧异。比如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程大利先生,本来一向以行事严谨著称,但这次也来趟浑水,说将《贾平凹的书法》编入教材“简直是胡闹”,说凡是搞书法的,读帖、背帖、临帖须伴随终身,而作为作家、演艺人员等,平常没时间临帖研究,他们的作品根本不配称书法。这样的说法,首先是错的——郭沫若、鲁迅等终身为文,他们并不在书法上皓首穷经,但他们的字照样有审美内涵,至今还飨天下人。其次是我们觉得冤枉:如果这套丛书是书法教材,这样的批评不无道理,但它是一套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配套读物,这样的指责就有点不明就里、断章取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至于还有某某说的“鼓吹贾平凹书法的文章被选入教材,只能说明中国书法的整体艺术水准降低了,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应该为学者的庸俗化和作家的妓女化默哀三分钟……”就太上纲上线了,老古话里说君子口上积德,****之美,作为名人,说这样的话既不体面,也失公允。
另外,无论如何,冤有头、债有主,此事因我而起,添人麻烦、使人蒙羞,本人在此愿向余秋雨、贾平凹、杨吉平诸先生表示真诚的歉意。
《贾平凹的书法》入教材的来龙去脉
原来如此!《贾平凹的书法》入教材的来龙去脉
总算说明白了。《贾平凹的书法》入教材的来龙去脉
[这个贴子最后由秋水回波在 2005/06/24 01:10pm 第 1 次编辑]好一个“一犬吠形、百犬吠声”。据我所知秦桧的书法比贾平凹好多了,如果要让人多注意点这个教材,选秦桧也比贾平凹有卖点。可惜没有人写《秦桧的书法》这个文章。
《贾平凹的书法》入教材的来龙去脉
呵呵!《贾平凹的书法》入教材的来龙去脉
给学生的课本,书法还是少别选当代人的好。因为还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贾平凹的书法》入教材的来龙去脉
有写胡长清的书法文章,但被废了。《贾平凹的书法》入教材的来龙去脉
下面引用由如水居士在 2005/06/26 10:14am 发表的内容:给学生的课本,书法还是少别选当代人的好。因为还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
!! :em06:
《贾平凹的书法》入教材的来龙去脉
下面引用由如水居士在 2005/06/26 10:14am 发表的内容:给学生的课本,书法还是少别选当代人的好。因为还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
有道理! :em06:
《贾平凹的书法》入教材的来龙去脉
下面引用由如水居士在 2005/06/26 10:14am 发表的内容:给学生的课本,书法还是少别选当代人的好。因为还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
反对
《贾平凹的书法》根本不需要历史的检验,普通书法爱好者用常识检验一下就够了。
问题的实质在于一个不懂书法的人,把一篇关于书法的文章编入中学教材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