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缺失和书法生态的恶化
专栏特约《金陵晚报•观察》
教育的缺失和书法生态的恶化
陈仲明
省级机关带头节约资源和鼓励放弃签字笔,是好事。机关里的人远离了传统的使用钢笔的习惯,而使用一次性签字笔,其中的一个因素,是他们没有珍视纳税人的钱。另一个因素是和中国教育的缺失和传统文化的衰落有密切联系。自从人们放弃毛笔使用钢笔以来,毛笔的柔软所写出的汉字的丰富性和美感也就远离了人们。但就钢笔和签字笔、圆珠笔相比,钢笔写出的汉字的丰富性则远远胜于签字笔和圆珠笔。如果,人们对汉字的特殊性和钢笔写出的汉字的另一番趣味处于麻木和无知的状态,加上政府又没有对办公经费进行某种限制,公务员们习惯于使用一次性签字笔就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我在文学院从事书法教育多年,深谙当下教育的现实状况。大学里中文系的学子,他们应该是文科里的佼佼者。不管电脑如何普及,他既然选择的主业是中文,写好汉字应该是素质教育中最简单不过的事情。可是,现实状况却令人失望和担忧。每学期开始,我发一份书法现状调查表,调查的结果,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学过书法,而学过书法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写过的字帖是何种字帖。调查表上注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等,让学生在括弧内打钩,能打钩者也寥寥无几。
由此可以知道汉字的书写教育现状和严重的缺失。
大学生对自己汉字水平的评估,是最令人惊诧不已的。我将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分成很好、马马虎虎、不堪入目三档,要求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估。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将自己的汉字水平归入马马虎虎一类。就是说,大学生们对自己的书写水平的低劣浑然不知。中文系如此,其他系科自不待言了。因为他们眼里根本缺乏汉字书写优美的先期实际观感。
再从教育的传授者来看,作为中小学教育的传授者,中小学老师的书法和板书的书写水平能做到赏心悦目者,可能为数寥寥。大学里55岁以下的老师、那些有博士、博士后头衔甚至当上博导的教育传授者,他们的板书水平也好不到哪儿去。诸君不信,不妨到大学城的教学楼里走一遭。青少年在这种汉字书写日益恶化的教育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国汉字的书写现状就可想而知了。
“文革”后恢复大学招生而跨入大学的学子,其中许多人已经当上高校的领导者,与上一代人相比,由于“文革”期间教育的荒芜,导致了这一代人汉字书写水平的退化。这一点,可从从大学校长们的签字得到验证。
教育的缺失,是书法生态恶化的具体表现。书法生态的恶化和传统文化的衰弱。教育和教育者具有不可推诿的责任。要提升书写汉字的水平和将汉字书写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必须从教育的源头抓起。
认识到汉字异于其它国家的文字,领悟到汉字书写的流畅和美感,注意到传统文化中的精粹,选择最优良的书写工具就在必然考虑之中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书法的角度来看,要很好地体现线条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轻重有致,钢笔的书写要优于其它硬笔。
钢笔书写的优势,传统书法的美感,节约资源的必然性,三者紧密相联。
教育的缺失和书法生态的恶化
年轻人汉字书写水平的下降确实堪忧.书法既然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就应该让更多的人来继承与发扬她.在中小学与幼儿教育中,应该设置书法课(写字课),并纳入升学考试的范围.教育部门的领导应该关注此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