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发表于 2005-8-19 17:08

书坛“马太效应”抑止浅说

书坛“马太效应”抑止浅说
包中庆 2005-8-13 16:12
  十分欢迎像包中庆先生这样言之有物、短小精湛的妙评。——编者
    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中有两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据此研究社会科学发展与社会的关系时指出:社会往往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先生称这一社会现象为“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在书坛上的表现,可算是屡见不鲜的。如“书以人重”现象:只要是领导、名人、熟人的书作,往往视为佳作,排在展厅之要位,报刊之显地。“马太效应”的又一现象是“论资排辈”:有些书家是随着年事增加而被加大名气的,有的是凭官级在高层书协里坐了一把椅子而称“家”的,有的平时没听到什么名声,没看到什么好的作品,或有朝一日当上全国或全省书协什么领导职务了,于是乎,成为“书法大家”的,但他们这辈子或许尚未探究到中国书法的真谛和传统的精髓,其表层化的书作因论资排辈,论官排号而出版、展览、发表无误。“论资排辈”现象还有另一种情况:有的书家,抑或还不算老书家,因某种原因得到“名人”、“权威”亲近,或天时地利之因,近水楼台之便,得到了某种领先优势,会不自觉地自负起来,在存在着的那种地域优势环境优势氛围中,显示出一种优越感、领先感和排他性。沉迷于此一久,面面相熟的这群圈内人会有意无意地搞起论资排辈、论亲列序、论师编号,凭借以往取得过的一些成就和优势而自得,一种对“突破前人”不以为然,对“超越师像”不知所措,对“学习他人”有口无心甚至不屑一顾,对“不拘一格”显得冷漠,对“不创则退”缺乏理解的心理因素,以及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势,在静悄悄中困扰着他们的创新实践,此时的他们,会不得已以“论资排辈”这个人们似乎可以接受的“习惯”保住既得的荣誉和优越。
    “马太效应”对于扶掖书坛新秀、繁荣书法创作是不会有好处的。一是容易埋没优秀新作和书法新人;二是助长有的名家粗制滥造;三是造成书法评价的混乱和书法创作与书法批评的无序。
    书法要发展、要创新,必须革除“马太效应”陋习。为此,我以为要做好几个方面工作:
    (一)确立品评书法的相对标准。同任何事物都有其内部规定性一样,书法艺术必然有其内部规定性,以此区别书法与非书法以及书法艺术品水平的高与低、优与劣。一般搞展览、搞评选、品评书作,应有一根“尺子”。以此建立艺术面前人人平等的机制,明确书法创作的赏罚方向。这根尺子当然从传统的“用笔、结体、章法”到“笔趣、意境、个性、风格、时代精神”中去把握书法艺术的纯度,使书展书赛坚持“艺术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减少随意性和排它性。人们对什么是好作品,什么是探索性作品,什么是“非书法作品”也会用这根尺子去衡量、去判别、去赏罚褒贬,“以我划圈”的现象也会因此缩小市场。当然,这根“尺子”不是机械僵直的。
    (二)要正确宣传名家与名作。名家因名作得名,但不能认为得了名以后就是每作必可名。那种“江月年年只相似”的作品,即使出自名家之手,也不能褒扬。任何书法团体,要紧的是不断发现、推出名作,不管出自名人还是未名人之手。要废“书以人重”,立“人以书重”。书法艺术品的优劣不在于书作之外,而在于书作本身。官僚的书作不一定与其官职一样“高出一头”;地位高者的大作也许是“大制作”。曾在某时领先的书家,有的是步步精作,作品更好更纯了,有的就不一定总是领先他人。对名人要尊重,确有佳构,理应引为楷模,但不能笼而统之,凡名家名人之作都被一一抬高。要废“终身制”,不搞“一次好百次好”。这样,既可优化书法队伍,推进书法创新,又有利于名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三)以求实的精神开展书法批评。书法批评是书法创作的推动器,也是艺术创作繁荣的度量衡。因此,要开辟渠道,提倡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形式的作品展开竞争,让书法艺术问题上的各种观点自由争论,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使各种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观点都发表出来,形成一种健康、民主、互相尊重、平等讨论的气氛。
    这里顺便说一点:年轻人练书法,要尊重名家。但现在名家过多,你千万不要迷信,要学会分析,要有自己的思考,眼睛不要长在耳朵里,人云亦云,一无己见。要想练好书法,这一点切记。
    我以为,我们一方面要十分珍惜老一辈书法家在书坛创立的优势,尊重有建树的有贡献的名家,包括中青年名家在书坛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要收敛、抑止“马太效应”。我们的书法工作、书法活动、书法品评不应用“过去”的眼光看“现在”。同时,出了名的人要自珍,拿不出好作品时要甘于“失宠”。书法界要以书作论名气。唯此,书坛则会更加生气勃发。
   

书见恩仇 发表于 2005-8-19 19:32

书坛“马太效应”抑止浅说

讲得好!
人以书重!
不迷信名家,包括古人!
不拘泥理论,因为有的就是故意使人眩晕!
认真研究三家;眼高,手才能高!
此后,
我不相信谁没有明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书坛“马太效应”抑止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