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蛙轩主 发表于 2005-11-13 09:27

书法家中有许多遗老遗少

古代书法历经千余年百余年而流传至今,本身就说明了其本身的艺术魅力所在.
大浪淘沙,留下的必定是金子.
这些古代书法是经历了时间的检验,时间证明,学习古代书法是必经之路,或者说是学习书法的捷径----如果我们放着这些捷径不走,偏偏要自己去创造一种风格或者是模式,有点犯傻.

灌水圣 发表于 2005-11-13 23:23

书法家中有许多遗老遗少

[这个贴子最后由灌水圣在 2005/11/19 11:56pm 第 1 次编辑]

。。。。。。。。

林荫下 发表于 2005-11-16 12:35

书法家中有许多遗老遗少

下面引用由林荫下在 2005/11/11 07:48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羽一先生指正.文字是有点口语化的,不够严谨.-=-=-=-=- 以下内容由 林荫下 在 2005年11月16日 00:31pm 时添加 -=-=-=-=-
罗卜快了不洗泥.
抠字眼我接受.但抠字眼毕竟是抠字眼.

这是个别学校的实验课程吧?
杭州有人办了个私塾式的学校,那是不可能形成主流的. :em33: -=-=-=-=- 以下内容由 林荫下 在 2005年11月16日 00:37pm 时添加 -=-=-=-=-
灌水圣 好人哩,懂得意图解释这个道理.

守株人 发表于 2005-11-16 19:33

书法家中有许多遗老遗少

未有不学而知的,天才少年也是。学还是要学的,不学--不知--不会,关键在知会!放肆了!-=-=-=-=- 以下内容由 守株人 在 2005年11月16日 07:35pm 时添加 -=-=-=-=-
知会了,自然有自己了!-=-=-=-=- 以下内容由 守株人 在 2005年11月16日 07:36pm 时添加 -=-=-=-=-
也有时代了!

林荫下 发表于 2005-11-16 19:40

书法家中有许多遗老遗少

下面引用由听蛙轩主在 2005/11/13 09:27am 发表的内容:
古代书法历经千余年百余年而流传至今,本身就说明了其本身的艺术魅力所在.
大浪淘沙,留下的必定是金子.
这些古代书法是经历了时间的检验,时间证明,学习古代书法是必经之路,或者说是学习书法的捷径----如果我们放 ...

11楼把自己的角色找好!
如果是搞古董,当然书法是好东西.
如果是搞艺术,先人的东西不是你自己的! :em59:

守株人 发表于 2005-11-16 19:52

书法家中有许多遗老遗少

过去的只能当做经验,好好把握现在,希望在将来。
这都是财富。
我这笨人是成就不了将来了!拉兄弟一把吧!! !

林荫下 发表于 2005-11-17 19:21

书法家中有许多遗老遗少

艺术是天份加勤奋.
不是一块料,怎么打磨也不行.
是块好材料呢,不下功夫就什么也不是.走错了道,用错了方法,也会有很坏的结果.

林荫下 发表于 2005-11-20 18:03

书法家中有许多遗老遗少

米女捣乱!建议版主充分运用手中权力.将烟雨楼查明身份,如果真是米女没有假冒的话,拉出去大家调戏十分钟.

林荫下 发表于 2005-11-20 18:08

书法家中有许多遗老遗少

下面引用由听蛙轩主在 2005/11/13 09:27am 发表的内容:
古代书法历经千余年百余年而流传至今,本身就说明了其本身的艺术魅力所在.
大浪淘沙,留下的必定是金子.
这些古代书法是经历了时间的检验,时间证明,学习古代书法是必经之路,或者说是学习书法的捷径----如果我们放 ...

艺术不是工艺.
任何一代人,艺术都要从头再来.像俄罗斯的谚语:不管你爷爷有多高,你都要自己长大.
技术一定要继承前人,理论也要继承前人,像牛顿说的,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再向上攀登.艺术则要从头来.这里的艺术不包含艺术理论和各种门类的艺术技法. :em57:

羽扇纶巾 发表于 2005-11-20 19:55

书法家中有许多遗老遗少

虽然不再写古文了,但也不能单纯的说去应付考试,学习古文可以了解更多的本土文化,即使比我们发达很多的一些亚洲地区仍然没有丢弃.
我认为学习书法至少还不能丢弃:1,书法的表现内容.2,诗歌的创作.3,文史和古典文化的了解与认识.
另外,我个人认为学习书法还是应该向古人学习的,历代以及当代的书家都在向古人学习,至于兄所言有些书家只学汉以前,不学唐宋,我认为是个人兴趣所在,有学二王的,也学唐人,也有人学宋人的,书法是丰富的,风格各异,蕴涵着不同的美,由于每个人的性情和兴趣不同,取法也有所不同.
至于谈到临帖,我认为就是在学习古人的法度,即使你临当代名家的帖,其中也蕴涵了古人的法度,因为他们也是从古人中来,即使有自己的特征,也没有完全脱离古人,书法就要有法,否则就只能说是书,而不能说是书法.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书法家中有许多遗老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