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zhi 发表于 2006-8-22 20:04

我看傅山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在网友的一个贴里谈到沃兴华先生将傅山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作为丑书的存在依据之一,我觉得有待商榷。因为我们看一下傅山的学书的历史就可以知道他一开始是学赵书的,大家知道赵书论风格是可以作为巧书代表的。这证明傅山非但不排斥巧书,恰恰相反,是非常喜欢巧书的。至于后来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是由于明王朝的灭亡给傅山心理上蒙上了重重的阴影,作为”投降派“代表的赵孟府以及有赵以来以巧为风格的书风自然成了傅山发泄和批判的对象,傅山也转而开始练习忠臣派的代表颜真卿的书法,所以,我觉得如果不涉及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很难完全理会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的!!

林荫下 发表于 2006-8-22 20:44

呵呵,有用脑子看文章,不能仅仅用眼睛看.

写文章要用脑子思考在先,不能用屁股思考.

世上本来没有丑的东西.丑是很相对的一个概念.

yuzhi 发表于 2006-8-22 21:36

原帖由 林荫下 于 2006-8-22 20:44 发表
呵呵,有用脑子看文章,不能仅仅用眼睛看.

写文章要用脑子思考在先,不能用屁股思考.

世上本来没有丑的东西.丑是很相对的一个概念.
李白有诗云“生者为过客,人生一逆旅”,与死相对,生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不知道是在跟活人讲话,还是在跟死人对白!!

宫恩武o 发表于 2006-8-22 21:53

原帖由 yuzhi 于 2006-8-22 20:04 发表
在网友的一个贴里谈到沃兴华先生将傅山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作为丑书的存在依据之一,我觉得有待商榷。因为我们看一下傅山的学书的历史就可以知道他一开始是学赵书的,大家知道 ...
这种观点有见地,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这句话如何解释,如何领会一直以来就是书法界的一个难题,细分析有些模棱两可,单从观点出发,需要一个参照物,若果从字面解释,拙与巧的标准何在,丑与媚的界限如何,支离与轻滑的准则谁来界定,真率与安排那个更容易打动人,这些都需要研究者认真对待,仔细研读,因为书法界的历史仅仅成就了一个傅山

wwssgg 发表于 2006-8-22 23:09

原帖由 林荫下 于 2006-8-22 20:44 发表
呵呵,有用脑子看文章,不能仅仅用眼睛看.

写文章要用脑子思考在先,不能用屁股思考.

世上本来没有丑的东西.丑是很相对的一个概念.
嘴尖皮厚,无聊,浅薄,夸夸其谈,都是很相对的一些概念

丁剑 发表于 2006-8-23 14:01

这是白谦慎回答我的提问,可以参考。

丁剑:傅山的"四宁四毋"在理解上,很多人好象忽略了它的前提,这就像一句古话:"宁为玉碎,毋为瓦全",但这是在一个不得以的情况下,如果为玉而不碎就谈不上瓦了. 我想 傅山的"四宁四毋"也是有这样的前提的.那么请问:傅山在"四宁四毋"之上的书法理想状态是怎样的?为什么傅山会有"四宁四毋"的想法?

                                                   

白谦慎:同意你的说法。宁四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也是自然的。宁和毋,指的是,如果让我选择媚还是丑,我宁愿选择丑。但是,在丑和媚之间,还有很多其它的审美形态。所以,不能认为丑就是最高的审美范畴。反正在多元的社会,允许多种声音,谁都别把自己当成真理的化身。

巴人 发表于 2006-8-23 15:52

四宁四勿的中间是什么,为什么不寻找这个度呢,如何能做到既不丑又不媚呢?

张春海 发表于 2006-8-23 16:37

其实是一种美!

巴人 发表于 2006-8-23 23:41

原帖由 张春海 于 2006-8-23 16:37 发表
其实是一种美!
说得好,其实人们都在寻找美,但达到至美是很难的
找不到时便拿出宁毋做挡箭牌,其实丑比媚好不到哪儿去,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期待有殊途同归的那一天,我们找到了真正的美

林荫下 发表于 2006-8-25 00:21

原帖由 yuzhi 于 2006-8-22 21:36 发表

李白有诗云“生者为过客,人生一逆旅”,与死相对,生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不知道是在跟活人讲话,还是在跟死人对白!!
呵呵,生死本没有质的差异.想这个问题没有意义.

再想下去就写不出好帖帖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我看傅山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