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水圣 发表于 2005-11-25 00:09

[转帖]论语与书法-----著名书法家韩益先生访谈


论语与书法——著名书法家韩益先生访谈
 
    刘子甲: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任何事情都要有个起点才能有日后的成绩。您是从什么时候,为什么会与书法结缘,并取得今天的成就的?
  韩 益:这首先要从我的经历说起。我出生在曾子故里嘉祥。后来到了孔子故里曲阜工作,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一个朋友文革来曲阜曾感叹到,圣人故里,古风犹存。这句话很能说明问题。生长在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环境里,自然会受到熏陶。影响我从事书法艺术的第一个人是我的父亲。因为他爱好书法,所以也引起了我对书法的兴趣。后来上学后,总是利用闲暇的时间写字。慢慢的我对书法由兴趣变成了爱好。7岁到17岁是我书法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过程。十年让我深深的爱上了它,无法舍弃。当然,那个时期的我只是在写字,离书法还很远,更不要谈做书法家。如果要给那段时间的我命名的话,用书法爱好者比较合适。
  刘子甲:是不是说,您的书法生涯在17岁时有了个转折?
  韩 益:孔子曾说:“吾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从这段话里观察孔子的人生经历,我们会发现,他在十五岁已经给自己确定了一个目标。一个人假如没有志向,还谈什么人生?再思考一下,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有了“志于学”的志向后,开始自己求学问道,施救天下的人生路程。他学的什么?首先是,我们伟大祖国古代遗留下的文化。无论入太庙事事询问还是千里迢迢去请教老子,他都把继承先人文化遗产做为重要任务。孔子的事迹对我有很大的冲击。当时的我认识到,如果一味凭自己的兴趣去写是不行的。书法讲究师承,没有中国千年来的书法历史,就没有现在书法艺术。不继承祖国的书法传统,向先人学习,向老师学习何谈书法!我感觉在求知,继承祖国文化遗产的路上我们比孔子幸运。孔子说:“夏礼他能言之,杞不能征。”因为文献不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孔子所处的时代也面临文化断代的危险。一些古代典籍文献消失了,继承文化的困难可想而知。而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浩瀚的典籍,无形的传统。就书法来说,就孔庙里的石碑也够一个书法爱好者学习一段时间了。更不用说先人人留下的书法遗产。关键在于志!还有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刘子甲:您刚才谈到孔庙的石碑。作为一个书法门外汉,我想冒昧的问一个问题,临摹是不是对书法很重要?
  韩 益:房子没有地基会坍塌,树没有根会死亡。临摹是书法学习书法的基础。学习书法的人除了老师的指点,更重要是临帖。师法古人,用毛笔和古代的书法家对话,于寂静无形中继承书法的传统,这就是临贴。否则,一切都将成为空中楼阁。临贴要经过描红,意临,背临等阶段。而且要广泛。圣人无常师。卫灵公问孔子是怎么学习的?子贡回答时最后说,而亦何常师之有?到现在我还临贴,因为临贴会让一个书法家保持艺术生命。我临贴,欧阳洵的<九成宫>入手的。先后临摹过颜真卿的<勤礼碑>和<多宝塔>,王羲之的<兰亭序>等等,就不一一列出了。孔子说,博学于文。对书法来说,“博临”就是要取各家之长,归为己用。这个过程要老老实实,因为只有根基打下了才能谈发展。
  刘子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任何事情都有内在的理。书法不例外。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韩 益:书理不可不探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从临贴时就要思考。思考每一个字为什么这样写,某贴为什么是那个样子?其中有何深意,文化内涵是什么?书法家当时所处环境是什么?有何心境?这里要说到好学。孔子说:“好学近乎知。”书法艺术不仅是写字那么简单。中国艺术,诗书画印完美的结合这个特点说明一个问题。一个艺术家的学识是多方面的。先人把绘画叫做写,意指绘画就像写文章一样。不知天文地理,世间百态,不通四书五经,不读诸子百家,谈何写?所以字外功夫很重要。我认为书法的最高层次就是“天人合一”。古人云:“文章之道,天之道。”这里可说:“书法之道,天之道。”当一个书法家握笔写字的时候,他会像飞翔一样,眼前书案上的不再是白纸黑字,而是美丽的大千世界。这种境界又是一个人做人的境界。
  刘子甲:可以看出,您在创作过程中是十分愉悦的。
  韩 益:这份愉悦来于寂静。当然一个人之所以能说自己是在创作,在于他已经打下了基础,入了书法艺术的门。有诗曰:“偷得浮生半日闲。”对我来说,工作之余寄情笔墨正是如此。子夏说:“日知其所亡,月不忘其所能。”能在闲暇的同时做到子夏所说的,的确如孔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刘子甲:刚才您说书法的境界又是做人的境界,您能继续深入谈一下吗?
  韩 益:严格来说,书法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子贡曾用宗庙来形容孔子的思想体系。他说,找不到门,是无法看到宗庙的美景的。书法艺术也可这样比喻。它的至高之门,我仍未进入。在我多年的来的艺术实践当中我只发现,一个人的字是随自己的心变的。高兴时一个样子,失落时又是一个样子。心胸宽广的人是一个样子,小肚鸡肠的人又是另一个样子。如果能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种境界字变成一个模样,如果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是一个模样。一个书法家要想在艺术上取得大成就,除了勤奋,更要注重修身养性。孔子说:“力行近乎仁。”仁是什么?众说纷纭。在这里我只取“力行”二字。力行于写,能让自己持之以恒。力行于内在的修养,写出的作品自然会有“神”。这个是语言无法言说的。

  刘子甲:您怎样看待交流在创作中的作用?
  韩 益:三人行必有我师。凡是懂这句话的人,都不会固步自封,拒绝交流。孔子说:“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书法为媒,结识朋友,互相探求艺术,友又是师,师又是友。当和同道在一起交流,探讨获得新的感悟时,的确感悟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的真谛。
  刘子甲:谢谢在的访谈。在最后您能否对年轻的书法爱好者说几句话?
  韩 益:还是引用论语中的话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许大家会感觉这过于老套,其实不然。就像<论语>一样,很多人都以为肤浅。但是世界上的最简单的事情也是最复杂的事情。否则孔子就不会说力行近乎仁了。珍惜时光的人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艺术的道路上也不要因为挫折而灰心,君子忧道不忧贫。 采写:黎园文化来源:千龙传媒  
(作者:刘子甲 )

纪伟 发表于 2005-11-25 19:15

[转帖]论语与书法-----著名书法家韩益先生访谈

学习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论语与书法-----著名书法家韩益先生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