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炒作
反思炒作王圣强 2005-11-5 15:16
书画圈朋友透露,某大学有一教授,写过几本美术史论,改行写评论了,评论文章要价不菲,一篇5万元。圈中口碑还不错,说这位教授可以从艺术史的高度较武论文,把你安放在历史长河举足重轻的位置,一捧一个红。
后来我在报上拜读了这位“托儿教授”的文章,八股气尚未褪尽,之乎者也半文半白颇有清末民初遗老那股子混劲。所谓“美术史的高度”,就是先把你夸得跟一朵花似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上难寻,世间少有。把握着火候差不多了,再比量着往你头上扣那顶不知道给多少人戴过的“天才”帽子。
大言可以,欺人不可。捧人捧到通同作弊颠倒黑白的份上,更是道德败坏!
现在这艺术圈,有那么几个“东西”在厚颜无耻地胡作,兴妖作怪造事生风。狼无狈不行,虎不伥不噬。竟有那枉披教授皮的一路货同恶相求褒恶贬善,抛出“批评也是宣传”、“一骂十年红”的混球理论鼓励人胡闹,害的我写批评文章都胆战心惊左顾右盼的,生怕别人误解为和这拨人一伙的。
这些恬不知耻的家伙热衷于制造新闻,特别是负面新闻,掀起一场场对自己的批判热潮,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好像知名度高了就代表着功成名就卓然成家,字画就可以搀行夺市利高三倍———后来我发现也确实如此,蹦得高,身价高,哭得凶的孩子有奶吃。
还有人想方设法甚至不惜拖人下水让名家或者协会领导在笔头或者口头上认可自己。世路难行钱作马,愁城易破酒为军,苞苴竿牍,投其所好,以达到“说你好你就好不好也好”的自欺欺人效果。一劳永逸,功德圆满,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卖字索钱了———找名家题的都有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并拿此当新闻噱头。
比如某位作家的书法微不足道,跟个叠散的被子一样松松垮垮,说他那是书法都糟践了书法。后来大学教授欣然命笔写八股文章吹,书协领导挽起袖子抹飞白书法捧,过段日子又白日见鬼选编进了余秋雨主编的中学教材,俨然一个熟门熟路的诈骗团伙。不出所料,这位的书法在被选入教材的骂声中价格猛涨,一手字跟扶不起来的阿斗似的怯怯囊囊竟拍卖到两万多。这也反映了社会病态、价值混乱的一面,越是引起争议,作品的收藏价值就越高。所以有些人挖空心思制造事端,制造轰动效应。艺术作品在前进、前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入了“炒作推动市场、市场滋生炒作”的恶性循环。那些洁身自爱参禅悟道至今还在埋头苦写不见天日的书画家开窍没?你生在这个商业社会光会写会画不行,还得会炒。这就跟写剧本一样,剧本写完了只能算个半成品,还得靠导演和演员的二度创作才能算部完整的作品,这部电影能不能引起轰动关键还得看导演和演员怎么愚弄大家。以后谁再说书法是艺术作品我就跟谁急了,书法首先是商业产品,然后才是艺术作品,而且有些人的书法纯粹是商业产物,跟艺术没关系。什么“以力为美”、“力由功来”,扯淡!炒作才是钻向成功的不二法门!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将书画圈不负责任的哄抬、恶捧现象斥之为“文化F•B”,朱中原朋友还挺公道地在《美术报》撰文反驳我,说这不是文化F•B,这位的跟大家的书法不一路,他是“作家书法”,是应该弘扬的稀有资源。我就纳闷了,这不是“文化F•B”到底是个啥,哪位能帮忙给想个比“作家书法”更前卫的名词?
灯光纵日终非晓,霜叶虽红不是春。
书坛、画坛以及文化圈的“作秀”和“恶意炒作”现象,长远来看对书画走势和文化发展是有害的,搅乱了一些基本的是非问题。废一善而众善衰,赏一恶而众恶多。有志之士应该呼吁文化生态正本溯源,呼唤学术价值回归,不能让当下文化环境滑向“小折腾小成名,大折腾大成名”这种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假作真时真亦假、整瓶不摇半瓶摇的混乱局面!
艺术这个罐里装的不是名气,不是教授头衔,是高尚的人格和精神境界。古人云,或誉人而适足以败之,或毁人而乃反以成之。希望某些评论家说话写文章的时候把良心放在心口窝这里,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别再刻画无盐,唐突西施,故意制造新闻噱头。社会上的炒作现象多发轫于不负责任的红包评论家、人情评论家,其次是我们这些胸无城府一触即发的批评者。推波助澜不是批评者的本意,但也感到罪孽深重。
现在想想,对蓄意的炒作现象进行批评,无异于扇火止沸,结果正中人下怀。古话怎么说,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可算是上了鬼子当了。
反思炒作
现在流行炒作,当然也有很多不计名利埋头苦干的.
页:
[1]